
Gene32蛋白对PCR产量的影响.doc
4页Gene32蛋白对PCR产量的影响临床检验杂志 1999年第3期第0卷 临床化学作者:李经忠 孟红 郭进林单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250062关键词:Gene32蛋白;PCR 在临床检测和科研中,有时因引物对原因,PCR产量低,不利于结果观察在PCR检测血清HBV基因的同时,加入Gene32蛋白,提高了PCR产量和灵敏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因32蛋白(Gene32 protein)(Pharmacia),2.5 mg/ml 1.2 Taq DNA聚合酶(华美公司) 1.3 dNTPs(华美公司):dATP、dCTP、dGTP、dTTP各2.5 mmol/L 1.4 提取的乙肝血清核酸(应用白蛋酶K/酚/氯仿法) 1.5 10×Taq聚合酶缓冲液(100 mmol/L Tris-HCl,pH 8.3,500 mmol/L KCl,15 mmol/L MgCl2,0.01 g/dl gelatin) 1.6 乙肝基因引物 上游引物:H1,5′-CCATACTGCGGAACTCCT-3′,起始于HBV基因组的聚合酶基因的1267位点[1],下游引物H2,5′-CCGCGTAAAGAGAGGTGCG-3′,起始于HBV基因组X基因的1546位点。
此引物对扩增的特异产物大小为279 bp,对四种血清型的HBV均适用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公司合成 1.7 方法 5 μl 10×Taq聚合酶缓冲液,4 μl dNTP,5μl 10 μmol/L H1引物,5 μl 10 μmol/L H2引物,5 μl血清HBV核酸,26μl双蒸水,2 U Taq DNA聚合酶混合在一起,共制备4管反应液第一管加入0.5μl Gene32蛋白,第二管加入0.25 μl Gene32蛋白,第三管加入0.125μl Gene32蛋白,第四管未加每管加入25 μl液体石蜡,离心后加在PCR热循环仪上程序如下:94℃,变性5 min;30个循环:每个循环包括94℃变性1 min,54℃复性50秒,72℃延伸1 min;末梢延伸72℃ 5 min反应产物在2 g/dl琼脂糖(含0.5 mg/L溴化乙锭),1×TAE电泳缓冲液中电泳,每份取10μl反应产物加2 μl 6×上样缓冲液(30%甘油+0.25 g/dl溴酚蓝),5 v/cm,电泳30 min,观察结果 上述4管PCR反应产物各取40 μl用PCR产物纯化试剂盒(上海华顺公司)纯化,去除多余引物、酶、无机盐、矿物油、dNTP等,后经7530-G uV-VIS光谱仪分析结果。
2 结果 4管产物的电泳结果见附图,可见在50 μl的反应体系中,加入1.25μg和Gene32蛋白可大大提高PCR产量,有利于HBV基因的检出 4管产物的纯化产物,经光谱仪分析各为11 μg/40 μl、4.1 μg/40μl、2.1 μg/40 μl、1.2 μg/40 μl在50 μl反应体系中,加入1.25 μg的Gene32蛋白,与不加者相比,产量可提高近10倍 第1道,pBR322/Msp I ladder第2道,为加入0.5μl(2.5 mg/ml)的Gene32蛋白的PCR反应产物第3道,加入0.25 μl(2.5 mg/ml)的Gene32蛋白的反应产物第4道,加入0.125 μl(2.5 mg/ml)的Gene32蛋白的反应产物第5道未加Gene32蛋白附图 Gene32蛋白对PCR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Gene32蛋白是一个单链核酸结合蛋白,由T4噬菌体基因32(Phage t4 gene32)编码它对T4噬菌体DNA的复制是必需的,通过结合在单链区起协同作用,对双链的螺旋结构有去稳定性的作用[2] 克隆的基因32蛋白可提高T4DNA聚合酶活性[3,4],改善限制性酶的酶切作用[4]。
Gene32蛋白在电子显微镜下,可区分单链和双链核酸[6]基因32蛋白尚可用于识别受损的DNA[7]Schwarz等报道,应用基因32蛋白可使长链PCR产物的产量至少提高10倍[8] 参考文献 [1]Ono Y,Onda H.Sasoda R,et al.Nucleic Acids Res,1983,11:1747~1757 [2]Williams K R.et al.J Biol Chem,1981,256:1754 [3]Huberman J A,Kornberg A. J Mol Biol,1971,63:39 [4]Topal M D,Sinha N K.J Biol Chem,1983,258:12274~12279 [5]Dombroski D F,Morgan A R.J Biol Chem,1985,260:414 [6]Wu M,Davidson N.Proc Natl Acad Sci USA,1975;72:4506 [7]Williams K R,et al.J Biol Chem,1981,256:1754 [8]Schwarz K,Hansen-Hagge T,Bartram C.Nucleic Acids Res,1990,28(4):1079(1998-05-13收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