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隐喻、缺位与回归:儒家身体观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审视.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321120253
  • 上传时间:2022-07-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16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隐喻、缺位与回归儒家身体观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审视    许红霞 任松峰摘 要:“身体”是思考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维度受西方“身心二分”思想影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长期存在着“扬心抑身”的思想倾向,不利于“全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国古代儒家身体观内涵丰富,其中“身心相合”思想有助于克服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实践中“身体”的缺位,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涵养起浓厚的家国情怀Key:儒家身体观;学校体育;身心合一:G807 :A :1009-9840(2018)04-0086-04Abstract:"Body" i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to think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sports. Influenced by the idea of "separate mind and body" in the west,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lifting the heart and restraining the body" has long existed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whole person"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the concept of body view was rich. The idea of "body and mind coincide" helps to overcome the absence of "physical" in our moder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ody and mind, and maintain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life.Key words:the Confucian view of bod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ombination of body and mind在学校体育的场域中,身体是各项体育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体育思想孕育生成的根基。

      思考学校体育的发展,“身体”自然不能缺位长期以来,由于受西方“身心二分”认知模式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着“扬心抑身”的教育观,把知识传递与理性塑造作为教育的根本追求其实,在中国古代儒家身体认知体系中,“身心相合”被视为人的本体存在方式,存在着以培养“全人”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因此,深入挖掘儒家身体哲学思想精华并对其加以现代阐释,有助于克服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中“扬心抑身”缺陷,促进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学校体育发展1 儒家身体观的核心要义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身体”一词并不鲜见《淮南子·泛论训》中说“圣人以身体之”当然,此处所言之“身体”当为“亲身体验”之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身”与“体”多为分而用之如《管子·君臣下》中说“四肢六道,身之体也”这里的“体”就是指四肢、五官、五脏、躯体等血肉之躯再如,《诗经·小雅》中说“我闻其声,不见其身”,这里的“身”指的就是整个身体其实,在儒家哲学思想中,“身体”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身体观一是敬身养体《孝经·开宗明义》中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都是父母所给的,必须要珍惜、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

      儒家对身体之敬主要表现在:一是生养之敬,即对血肉形身的敬重《诗经》中说“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周易》中说“需者饮食之道也”,《论语》中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把身体能够“善始善终”视为最重要的内容二是体貌之敬在古人看来,人的体貌不仅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而且还是形神一体的,形具而神生,形具而心生也正因为身体具有如此之特性,人的体貌才不是一种徒有其表的物质躯壳,而是承载着生命的神圣意义二是以身训礼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作为社会伦理之“礼”,始于对他人的礼敬正是在视人如己、相敬如宾的互主体性的礼敬中,才使得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进而使社会伦理破土而出儒家认为,对他人的礼敬根植于对自身的礼敬之中《左传》中说“君子贵其身,而后能及人,是以有礼”《荀子·修身》中也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可以说,儒家所强调的“以身训礼”“身礼合一”思想,就是主张通过“身体”的感受和形体的具体表现,以“礼”来反映社会关系,使儒家所推崇的伦理关系秩序化《论语·乡党》篇中有“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孔子向和他站在一起的宾客作揖,或向左拱手,或向右拱手,衣服随之而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孔子就是通过这样一系列身体活动表现践礼、守礼之行为的,通过“身之用”把仁道有效地落实到实践当中。

      三是身心一体儒家认为人的身与心是浑然一体的,言身必言心,言心必言身,两者不可分割孔子十分重视整全人格的存在,强调只有“身心一体”才能代表完整的自我《郭店楚简·五行》篇中“仁”字,由上“身”下“心”两部分组成,就非常直观地反映出儒家“身心一体”的思想,认为“仁”这一最高道德境界是形成于心而完成于身有学者就认为:“仁德是种扎根于形气神一体显现的道德,它是儒家体现的身体观的道德‘仁字从身从心,子思借此字告诉学者:道德必须在身体上体现出来,它体现的轨迹可以由心而身,也可以由身而心[1]”不仅如此,儒家还特别强调心为身之主宰的思想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心具有下学上达知性、知天的功能《郭店楚简·五行》篇中也特别强调心对身体各器官的指导作用:“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心曰唯,莫敢不唯;偌,莫敢不偌;进,莫敢不进;后,莫敢不后;深,莫敢不深;淺,莫敢不浅和则同,同则善在儒家看来,人的耳、目、鼻、口、手、足等器官完全是按照人的心灵引导而行动的四是身国一体《礼记·大学》篇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在儒家伦理政治体系中,“身”是连结内(心、意)外(家、国、天下)的枢机,是教民化俗之盛德大业的着手处和归结点孟子不仅继续坚持了孔子以身为本的思想,强调“反身而诚”“守身为大”,而且将其沿着社会治道、宇宙天道的方向推演,提出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的“身国一体”学说2 中国古代学校体育教育中“身体”的隐喻早在奴隶社会初期,我国学校体育就初显雏形,其内容主要包括“射”“御”和“乐”中之舞等孔子以“六艺”为学,教授学生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并时常带领学生从事登山游水等活动其实,孔子所倡的“六艺”中,包含着许多体育教育方面的内容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遵循《论语·季氏》中说“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此外,《礼记》中还有很多关于对宴饮聚会、婚丧嫁娶等诸多社会场合中身体的动作、举止和服饰等方面的规定,并将其视为道德礼仪的重要构成,体现了道德礼仪与体育的结合如《礼记·内则》篇中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而冠……舞大夏《礼记·文王世子》篇中说:“春夏学干戈(武舞),秋冬学羽蒲(文舞)古舞中包含了很多体育的元素,通过舞蹈可以增进人的健康、陶冶品性、调剂情感。

      此外,“六艺”中的“射”与“御”所包含的军事体育教育内容就更为丰富了《论语·八佾》篇中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是没有什么可争执的事情,即便是射箭比赛,也要相互揖让而登堂,比赛完走下堂揖让而饮,这样的比赛是一种“君子之争”孔子强调的是比赛过程中把道德、友谊放在首位,并非是为了名次而互不相让可见,比赛的参与意识要比胜负的争夺更重要,体现的是重参与、重过程而轻结果的运动理念在儒家身体观的影响下,以“六艺”为核心的古代学校体育教育彰显了重要的社会伦理价值体育承载着培养社会伦理道德之责《礼记·乡饮酒义》中言:“德也者,得于身也身体不仅是生命的重要载体,也承载着重要的社会道德伦理价值,是秩序的基础和生命完善的寄托体育即是育体,包含着体与德的合而为一,在培育和教养的文化诉求中使身体得以保全所以,体育包含着为身体塑型,为社会立德的双重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六艺”实质上一种囊括身心德育和体育完全合一的伦理学儒家倡导“六艺”教育之目的,就是通过“身实学之,身实习之”的方式培养人健全完美的身体体育孕育着尚武崇德的爱国精神孔子的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需要为目标的,把自己的教学目的与具体的社会实践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搭建起一个社会伦理进步的阶梯。

      为此,孔子明确地提出“文武兼备”的教育思想《史记·孔子世家》中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六艺”中的“射”与“御”包含着丰富的军事体育内容,而贯穿其中的则是“身心合一”的身体观,培养既可以“修己安人”,又可以“持干戈、卫社稷”的文武相济的国家栋梁体育追求着身心并善的价值之美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说,在“道”“德”“仁”都具备的基础上,要坚持以“游” 的精神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目的重在强身健体、修养情志,实现身心共炼《论语·八佾》中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孔子认为,射箭之人的力气有所差异,射箭应以准确为要,而非以箭能否穿透皮靶为根本可以说,孔子所主张的“射不主皮”,体现的是一种谦和有序之美,彰显着体育重在强身健体、修养情志的价值体育彰显对眉寿永命的积极追求儒家由“身体之敬”而生发出“贵生”“立德”“仁爱”“生命养护”及“心态调适”等思想,体现着儒家珍视生命、尊重生命、养护生命的生命教育观在体育养生方面,孔子提出了“仁者寿”的观点仁者寿”中的“仁”,是一种静态的个人修养方式,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状态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影响孔子将人的修养与人的生命寿限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日常生活中按照“仁”的标准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能实现长寿。

      总之,儒家坚持的体育观,其目标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圣人,强调人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和谐的发展3 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中“身体”的缺位在西方哲学语境中,长期存在着“身心二元”理论,把心与物、灵与肉、现象与本质、人与自然等哲学范畴看成是各自孤立的矛盾体,它们无法或很难达到统一在西方哲学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西方体育运动,深受“身心二元”理论影响,一方面为现代西方体育的发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因其总体上存在着对“身体”的贬抑,使学校体育发展深受其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育实践中“完整人”的失落就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而言,由于长期受欧风美雨影响,一直存在着身体的“显缺失、隐漠视”现象一是学校体育教育重技术、缺体验德国著名学者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2]在体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如果本末倒置,那么体育就会沦为一种简单的训练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长期坚持以“传授知识技术”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多以“讲解、示范、模仿、纠错、评讲”为模本,教学形式多以“整齐、统一”为样本,教学评价多以“技术+达标”为标准,把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完全绝对化、权威化,学生变成了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贮存器”。

      与此同时,学生的情感反应和生命意义生成却遭到忽略,学生身心体验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