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项目建筑材料可燃性能的测定实验实验报告.docx
12页实验项目建筑材料可燃性能的测定实验一、 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目的:依据国家标准测判定建筑材料是否可燃及测定其燃烧时间实验原理:将尺寸标准试样夹在实验仪器上,火焰倾斜度为45度,高度约2厘 米,用测量工具确定点火装置的位置,点火燃烧二、 实验内容测定帆布、纸板、地垫、泡沫板等几种建筑材料能否燃烧,以及其开始燃烧的时 间(若有滴落现象,还需测定其滴落时间)三、 实验仪器建筑材料可燃性试验仪3.1试验室环境温度为(23 士 5)°C,相对湿度为(50 士 20)%的房间注:光线较暗的房间有助于识别表面上的小火焰3.2燃烧箱燃烧箱(见图1)由不锈钢钢板制作,并安装有耐热玻璃门,以便于至少从 箱体的正面和一个侧面进行试验操作和观察燃烧箱通过箱体底部的方形盒体进 行自然通风,方形盒体由厚度为1.5 mm的不锈钢制作,盒体高度为50 mm,开 敞面积为25mmX25mm(见图1 )为达到自然通风目的,箱体应放置在高40 mm 的支座上,以使箱体底部存在一个通风空气隙如图1所示,箱体正面两支座之 间的空气隙应予以封闭在只点燃燃烧器和打开抽风罩的条件下,测量的箱体烟 道(如图1所示)内的空气流速应为(0.7 士 0.1) m/s。
燃烧箱应放置在合适的抽风罩下方3.3燃烧器燃烧器结构如图2所示,燃烧器的设计应使其能在垂直方向使用或与垂直轴 线成450角燃烧器应安装在水平钢板上,并可沿燃烧箱中心线方向前后平稳移 动燃烧器应安装有一个微调阀,以调节火焰高度3.4燃气纯度N95%的商用丙烷为使燃烧器在45°角方向上保持火焰稳定,燃气压 力应在10 kPa〜50 kPa范围内3.5试样夹试样夹由两个u型不锈钢框架构成,宽15 mm,厚(5 士 1)mm,其他尺寸等 见图3框架垂直悬挂在挂杆(见4.6和图4)上,以使试样的底面中心线和底 面边缘可以直接受火(见图5〜图7)为避免试样歪斜,用螺钉或夹具将两个试样框架卡紧采用的固定方式应能保证试样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不会移位,这一点非常重 要注:在与试样贴紧的框架内表面上可嵌入一些长度约1 mm的小销钉3.6挂杆挂杆固定在垂直立柱(支座)上,以使试样夹能垂直悬挂,燃烧器火焰能作 用于试样(见图4)对于边缘点火方式和表面点火方式,试样底面与金属网上方水平钢板的上表面之 间的距离应分别为(125 士 10) mm和(85 士 10)mm3.7计时器计时器应能持续记录时间,并显示到秒,精度W1 s/h。
3.8试样模板两块金属板,其中一块长250-10mm,宽90-10mm;另一块长250-10mm,宽 180-10mm若采用附录A规定的程序,则选用较大尺寸的模板3.9火焰检查装置3.9.1火焰高度测量工具以燃烧器上某一固定点为测量起点,能显示火焰高度为20 mm的合适工具 (见图8)火焰高度测量工具的偏差应为士 0.1mm3.9.2用于边缘点火的点火定位器能插入燃烧器喷嘴的长16 mm的抽取式定位器,用以确定同预先设定火焰在 试样上的接触点的距离(见图9)3.9.3用于表面点火的点火定位器能插入燃烧器喷嘴的抽取式锥形定位器,用以确定燃烧器前端边缘与试样表1 试样表面;2一一定位器;3——水平钢板;4 烟道3——燃烧器b)表面点火图9燃烧器定位器2——金属丝网格;注:除规定了公差外,全部尺寸均为公称值1——燃气喷嘴;2.--燃气管;3- --火焰稳定器;4- —阻气管;5- --预设部件切口a)燃烧器结构◎让1值b)燃气喷嘴1一一气体混合区;3一一燃烧区;2- --加速区; 4——出口;c)燃烧器管道d)火焰稳定器e)燃烧器和调节阀图2气体燃烧器1—试样图3典型试样夹J ]| | | | : I nil,LTT ; □ n」J1.一试样夹;2一一试样;3—一挂杆;4一一燃烧器底座。
A见图5图4典型的接杆和燃烧器定位(侧视图)1 试样;2 燃烧器定位器;d 厚度图5厚度小子或等于3mm的制品的火焰冲击点1一一试样;2 燃烧器定位器图6厚度大于3 mm的制品的典型火焰冲击点图7厚度大于10 mm的多层试样在附加试验中的火焰冲击点 单位为毫米四、实验步骤:4.1试验步骤4.1.1点燃位于垂直方向的燃烧器,待火焰稳定调节燃烧器微调阀,并采 用3.9.1规定的测量器具测量火焰高度,火焰高度应为(20 士 1)mm应在远离 燃烧器的预设位置上进行该操作,以避免试样意外着火在每次对试样点火前应 测量火焰高度a注:光线较暗的环境有助于测量火焰高度4.1.2沿燃烧器的垂直轴线将燃烧器倾斜45°,水平向前推进,直至火焰抵 达预设的试样接触点当火焰接触到试样时开始计时按照委托方要求,点火时间为15s或30s 然后平稳地撤回燃烧器4.1.3点火方式试样可能需要采用表面点火方式或边缘点火方式,或这两种点火方式都要采 用注:建议的点火方式可能在相关的产品标准中给出4.1.3.1表面点火对所有的基本平整制品(见3.2),火焰应施加在试样的中心线位置,底都 边缘上方40mm处(见图9)应分别对实际应用中可能受火的每种不同表面进行 试验(见5.4.2)。
4.1.3.2边缘点火4.1.3.2.1对于总厚度不超过3 mm的单层或多层的基本平整制品,火焰应 施加在试样底面中心位置处(见图5)4.1.3.2.2对于总厚度大于3 mm的单层或多层的基本平整制品,火焰应施 加在试样底边中心且距受火表面1.5 mm的底面位置处(见图6)4.1.3.2.3对于所有厚度大于10 mm的多层制品,应增加试验,将试样沿其 垂直轴线旋转90°火焰施加在每层材料底部中线所在的边缘处(见图7)4.1.4对于非基本平整制品和按实际应用条件进行测试的制品,应按照4.1.3.1和4.1.3.2规定进行点火,并应在试验报告中详尽阐述使用的点火方式 注:试验装置和/或试验程序可能需要修改,但对于多数非平面制品通常 只需要改变试样框架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燃烧器的安装方式可能不适用,这时 需要手动操作燃烧器在最终应用条件下,制品可能自支撑或采用框架固定,这种固定框架可能和 试验室用的夹持框架一样,也可能需要更结实的特制框架等4.1.5如果在对第一块试样施加火焰期间,试样并未着火就熔化或收缩,则 按照附录A的规定进行试验4.2试验时间4.2.1如果点火时间为15 s,总试验时间是20 s,从开始点火计算。
4.2.2如果点火时间为30 s,总试验时间是60 s,从开始点火计算五、实验数据处理:5.1原始数据记录帆布纸板地垫蓝色泡沫聚丙烯白色泡沫黑色薄 泡沫边缘点火燃烧时间4秒4132 秒 6848 秒 4725 秒 386秒729秒1224 秒 22边缘点火滴落时间不褚不褚5秒8016 秒 434秒08不褚9秒17表面点火燃烧时间8秒9735 秒 28只融化不燃烧29 秒 8717 秒 11只融化, 不燃烧只融化, 不燃烧表面点火滴落时间不褚不褚17 秒 4823 秒 2110 秒 38不褚6秒185.2燃烧速度和滴落速度计算V=S/T S=250mm纸板:v=s/t=0. 0.0076/s单位:m/s帆布纸板地垫蓝色泡沫聚丙烯白色泡沫黑色薄 泡沫边缘点火燃烧速度0.05670.00760.00520.00990.03720.02740.0103边缘点火滴落速度不褚不褚0.04310.01520.0613不褚0.0273表面点火燃烧速度0.02790.0071只融化不燃烧0.00840.0146只融化, 不燃烧只融化, 不燃烧表面点火滴落速度不褚不褚0.01430.01080.0241不褚0.0404六、 实验注意事项6.1制品应具有以下某一个特征:1) 平整受火面;2) 如果制品表面不规则,但整个受火面均匀体现这种不规则特性,只要满足 以下规定要求,可视为平整受火面:250mmX250mm的代表区域表面上,至少应 有50%的表面与受火面最高点所处平面的垂直距离不超过6 mm;6.2对于有缝隙、裂纹或孔洞的表面,缝隙、裂纹或孔洞的宽度不应超过6.5 mm且深度不应超过10 mm,其表面积也不应超过受火面250mmX250mm代表区域 的 30%。
七、 实验结论及讨论7.1本次试验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实验符合国家标准:GB/T 8626-2007 《建筑材料可燃性实验方法》的人要求,有据可依;实验原材料容易获取,且价 格便宜;实验方法简单方便,容易操作,便于掌握;实验室安全措施合理,没有 发生火灾的危险7.2建筑物中的各种可燃建筑材料极易引发火灾,本实验通过对建筑物建筑 材料可燃性能的测定可以判别该材料在遭遇火灾时丧失强度或能力的时 间据此判定可确定该材料的耐火性,从而降低火灾风险7.3每个样品的试验结果一般是样品自身特性的函数,而不是试验方法的函 数然而,较低的再现性可能是燃烧器的点火位置所造成的;不同的点火面积可 能会导致不同的试验结果7.4实验结果表明泡沫板、地垫等材料具有较好的防火性能,在表面点火的 状态下面并不燃烧只是熔化而帆布、纸聚丙烯燃烧比较快,需要注意在建筑物 当中避免这两种材料靠近火源7.5实验结果表明边缘点火时物质的燃烧速度普遍高于表面点火,所以在材 料的边缘处要特别注意防火,防止火灾的发生7.6在点火时间15s和30s条件下,t150的Sr/m和SR/m在可接受范围内 所有样品的标准偏差也同其他燃烧试验方法的循环验证试验的标准偏差相似。
7.8本试验方法的相对重复性也在可接受范围内,但不排除由于人为或仪器 原因造成的某些样品的极高重复性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大的偏差八、建议及意见8.1该次实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实验材料种类偏少,不具有代表性; 其次,所选取的材料相对来说在经验中已经可以判断为易燃材料,不具有实验的 真实性,所以若想获得更为准确的试验数据,需要搜集多种实验材料并进行反复 试验8.2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条件或者环境的限制,同一种材料两次点燃的时 间可能不一样,为实验准确性考虑,可以多点几次,取平均值这也是消除环境 误差和人为误差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