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如何轻松做好英语看图填词.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34842589
  • 上传时间:2018-03-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三读”:轻松做好英语看图填词 [摘 要] “看图填词”是近几年广东英语中考的难点题型之一 本文从语篇综合阅读理解的角度入手,采用从“通读”到“句读” 再到“点读”的“三读”步骤对短文进行自上而下的阅读解构, 同时结合中考题型具体阐述“三读”法的实际运用[关键词] 看图填词 中考 三读 通读 句读 点读“看图填词”题是近几年广东英语中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该题 型通过给出一幅或一组表达一定情景的图片和一段挖去部分词汇 的对话或短文,要求考生在特定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过的英语知 识进行思考、判断,填写出所缺的词汇,从而达到既考查学生的 语言基础知识,又考查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阅 读理解能力等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在现实的解题过程中,许 多考生往往顾此失彼,错漏百出,得分不高,所以该热点题型同 时也被视为难点题型之一笔者以为,通过以下“三读”步骤可 以轻松突破这一难题第一步:通读即通篇跨空直读,忽略填空部分,通过文章固 有词汇及图片辅助,对文章进行推测、想象和分析,通读结束后 使文章形成一个符合逻辑、意思完整的篇章。

      纵观历年中考该题 型,故事性文章因其多样的记叙元素、跌宕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 结尾区别于其它题材,一直以来都是看图填词选材的重点接下 来,进一步弄清文章的写作目的:是聊搏一笑的幽默还是赋予深 意的寓言道理;是简单事件的记叙还是名人传记……将其当作个 别语法单项考查的简单延续,逐句依空填写,割裂上下文的内在 联系,最后再自圆其说,是许多考生在做该题型时所犯的通病 这种忽略语篇整体性的做法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其结果的错误性通读在“三读”法中是基础一环,它对填词起到提示和制约的 作用如果说以句为单位的单项选择题是考查学生的某项语法知 识的话,那么以篇章为单位的看图填词则是考查学生对语篇整体 的理解而既然是篇章阅读,那么我们可以就已知信息采用“自 上而下”的阅读模式(top-down model) ,即:先构建全文语意图 像,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再来进行如段落、句子、 单词等较低语言层面的理解不难发现,这种运用必要的语言能 力、预测机智、认知能力和语篇分析能力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 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同时也正是上述该题型的考查目的。

      较之于 普通的阅读理解文章,看图填词的缺词部分可通过图片辅助理解 和逻辑推理此外,文章或段落的首句和尾句在文章中往往起到 点题立意的作用,因此切不可先入为主地自说自话第二步:句读即在通读的基础上,以句为单位,对需要填空 的部分进行仔细推敲,考虑填词的方向:一方面,在词义上必须 要和短文内容相符;另一方面,在形式上必须要符合语法规则和 习惯用法有些同学之所以失分较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 是顾此失彼 一般来说,该题型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借助 于图片信息和对上下文的综合逻辑推理能力(约占全题比例 30~40%) ;(二)对惯用法和常用词汇或词组搭配掌握的情况 (占10~20%) ;(三)考查句子成分和结构(占20~30%) ;(四) 考查包括时态和语态等词形变化(占20~30%) ;(五)其余占 5~10%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考点的出现有一定的比例和覆盖性, 但不具有绝对性比如2007年的中考题在图片及上下文逻辑推理 这一考点上所占比例就高达50%;而2006、2007及2011年中考题 对较为简单的词组搭配考点各只出了一题,占10%,这同时也就意 味着其它考点比例会上升,难度会加大。

      句读”在“三读”法中是关键的一环,它需要在确定了词义 之后,综合运用语法、句法知识和逻辑关系判定所填词在句中充 当的成分,进而确定所填词的词性及其形式许多考生在理解全 文的基础上仍不能准确选词和用词,正是因为缺乏对词性、句子 结构和句子成分的基本认识下面我结合近几年中考该题型,就 常见考点和难点作具体分析1.be动词之后:除了表示“是;在”的基本词义外,还可能用 于以下形式1)后接形容词做表语,如:“yes, he is strong and healthy” 、 “and he’s hungry now” kong said,(2010) (注: 下划线为需要填写部分;括号内为中考年份,下同) ;mr. miser was very angry/surprised . he refused to pay anything and went away.(2008);li ming watched her carefully and was surprised to find that the girl had no feet. he looked at his own feet, “it’s much better to be without shoes than without feet.”(2011)。

      2)与现在分词构成正在进行时态,如:on his way home one day, he was thinking about this.(2009);people in the street were laughing at him.(2008);i’ ’m going/ready to play for you, daddy.(2006)3)与过去分词构成被动态,如:have another look, bob; it must be found.(2007)4)用于there be句型,后接名词,如:there were no classes this afternoon. so i stayed at home.;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room.2.状语的使用状语用于说明谓语动词发生的时间、地点、方 式方法或目的等,可以是介词短语或副词等充当当句子结构满 足主谓(宾)的条件下,可考虑是否其状语缺失如:he saw miss lan, a friend of his, sitting in a bench with a dog near/beside her.(2010) kong sat down next to her and they talked happily together.(2010);you’ve spent a lot of money, but she still plays very badly.(2006)。

      3.连词的使用句首或两个主谓结构完整的分句中间可以考虑 用连词,尤其注意初中阶段学过的诸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和宾 语从句等复合句如:tom said he wouldn’t clean it for him unless he was paid two pence for his work.(2008);he couldn’t cut grass for their gardens, because he was too young to do such work.(2009);he knew she would give him what he liked if she could.(2011)4.代词的选择在需要进行推理分析的看图填词里,代词的使 用是个很频繁的现象,所以一定要弄清楚所代为何,在此基础上 再判断要用代词的哪种形式如:but that’s not my dog. mine is at home.(2010);he really wanted to have ones/shoes for himself.(2011);they said he must get it by himself.(2009);have another look, bob; it must be somewhere.(2007)。

      5.动词的时态与语态变化一般来说,在一个简单句或独立的 分句中如果谓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充当时,第一个动词体 现的是时态,第二个要根据第一个动词改变其语态,第三个动词 则根据第二个变化,之后依次类推其变化无外有接原型do,接 现在分词doing和接不定式to do这三种情况,切勿将时态和语 态搞混第三步:点读即就所填入的单词,从其词性入手,考虑其词 形变化:一方面,所填若为名词,则观察判断其是否应有单复数 变化,动词是否有时态或语态变化,形容词是否有比较级或最高 级变化,代词属于哪种代词等其余词性词,如介词、连词、冠 词由于不涉及词形变化则无需考虑另一方面,如果需要变化, 那么就还涉及到怎么变的问题而在无法判定词性变化的情况下, 建议用其原形,这是该题型评分标准下的一个求全之策需要说 明的是,在实际做题过程中,熟练的考生一般在句读步骤就借助 句子上下文信息将点读部分同时完成,做题时间可因此大大缩减综上所述, “三读”法解题步骤中,通读是基础,句读是关键, 点读是保障,三步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 柴工 ”看似繁复的“三读” ,由于从篇、句、词三方面进行了综 合考虑,大大增加了填项的准确率,与因为胡蒙乱猜、顾此失彼 再自圆其说的解题结果相比,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此外, “三读”法不仅对看图填词这一题型有效,对类似语篇考 查的完形填空同样能起到触类旁通、异曲同工的效果,区别只在 于前者通读过程中有图片辅助理解,而后者则有选项作为辅助理 解[参考文献]1.《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2.《初中同步精练与测试 九年级全一册》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