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docx
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根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根本的才能 例:夔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根本原那么: 1.要通读全文,留心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全体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试一试】 (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概括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布局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布局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向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其次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好像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留神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展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展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 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撼,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2、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土/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3、(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那么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成大也/目小可大/大不成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那么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 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
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头就得更加精心提防,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裁减了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二、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以、于、为、那么、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对比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譬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布局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串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那么、然那么、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例子】 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险以远∕那么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分外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3、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那么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冷静,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往往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展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观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4、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冷静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四、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分外大的扶助 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②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留神。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例】 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那么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那么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2、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俭朴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五、修辞方法断句法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对比好地断句譬如: ①顶真: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例】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②对称: 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悲伤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③反复: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展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练】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成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成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臣闻贫贱之交不成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光召尚书玺郎/郎不愿授光/光欲夺之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