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00-2008年:新华社改革发展之路.docx

23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8707796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04.35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002008年新华社改革发展之路    史鉴访 田聪明谈史鉴:您大学毕业后的第六年进入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担任记者以后在您的履历中,先后在内蒙古、西藏两个自治区担任区委领导,后又在国家广电部(总局)担任副部长、总局局长20年后您肩负新华社社长的担子又回到新华社,此时您对新华社是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田聪明:1974年组织决定将我借调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工作,在那个特殊时期里,我对当时新华社报道“不实事求是”很反感所以,我本意不想去,只是服从组织决定去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可在借调工作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听了一些“老新华人”通过新华社的发展历程讲他们的认识、体会;翻阅了一些新华社的历史资料;从参加采访活动和与分社、总社同志的接触中,观察到了新华社一些独有的思维方式、工作原则和领导作风等我的认识改变了,在新华社决定正式调我做新华社记者时,我欣然同意了2000年我二进新华社,对“本来意义上”的新华社的认识更深了新华社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所坚持的原则,就是“以真实为生命”“讲时效”“讲全国观点”等从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在革命根据地瑞金创办时起,就是一方面将党的决策部署和党政军民的活动,及时播发电讯稿;一方面抄收国民党中央社和外电电讯,及国民党中央电台的新闻,如实整理后报送中央领导参阅。

      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为了适应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党中央决定红中社更名为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新华社的影响力进一步显现出来了,这就是:每播发一个电讯稿,都是传达党的政策主张和实践活动这对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军民都是一个鼓舞,对日伪人员和国民党反动派是一个震慑;每一篇参考报道,都能为中央领导作决策提供一些重要参考依据因而对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和全国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对新华社的职能逐步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政务院于1950年赋予的“国家通讯社”职能;时任新华社社长的胡乔木同志根据中央的精神于1951年提出“消息总汇”职能;毛主席于1955年提出“世界性通讯社”的职能但仔细分析,这些要求都是在“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职能和“以真实为生命”等基本原则下,结合各个时期实际所做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概括,核心都是为增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为推动党的中心工作有效实施提供舆论支持其他的如技术通信、行政后勤服务,及后来进行的经营等事业也都在不断发展,但都服从和服务于履行上述四项主要职能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全面坚持和履行四种职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就是要及时播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新闻,反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意见、建议、呼声,供中央及地方主要领导决策参考;“国家通讯社”就是要坚持“全国观点”,确保报道导向正确,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消息总汇”就是要为中外媒体及非媒体用户提供内容丰富的新闻稿件;“世界性通讯社”就是要把世界各国的情况采集回来告诉全国人民,把中国的新闻及时传播出去。

      这就把发挥“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作用,从国内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在当前国际局势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同文化和价值取向相互激荡和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必须强化履行职能的意识史鉴:您担任新华社社长是在2000年,改革开放已有22年历程,在这20多年的改革期间,新华社自身也在进行改革,并且取得较大成果,发生显著变化但改革没有休止符,您到新华社后对深化新华社改革是如何设想和认识的?田聪明:新华社的改革发展是在新的形势下,在过去改革发展基础上的深化和继续,带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探索性所以,我们在抓改革发展中不仅要坚持统筹考虑、全面安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而且要使改革发展的目标围绕着新华社体制、机制的基本架构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和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而开展继续深化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使新华社从上到下特别是国内各分社领导能集中主要精力抓新闻信息报道,即一手抓采集播发(传统形式的报道、新形式的报道、媒体形式的报道),一手抓营销(落地)服务而党务、人事、财务、技术和行政后勤等,都紧紧围绕新闻信息报道展开二是驻外分社要从讲实效出发不断优化布局和人员结构,充分发挥驻外总分社在组织地区性重点报道和营销中的作用。

      三是充分依靠当今先进技术兴社首先要把国内外记者自采的和能收集到的各种新闻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形成一个集采、编、发为一体的多媒体数据库工作平台四是新闻信息采集与新闻信息产品的营销分开运作,即“两分开”既保证记者深入调研,使报道客观、公正、全面,防止“有偿新闻”,又保证营销人员集中精力为用户服务,反馈用户意见,发展有效用户,进而不断提高报道质量、采用率和影响力五是建立总社统一领导的报道系统,既充分发挥总社编辑部、编辑在报道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分社、记者在新闻信息采集中的主动性与创造精神六是建立起全社统一的新闻信息产品营销系统既能充分发挥管理职能部门和营销总平台组织、协调、服务和依规监管的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各分平台在开展营销、开拓市场、反馈用户意见等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不断提高新闻信息稿件的落地率,不断为采编人员提供用户和公众的意见七是新闻信息报道要坚持及时为用户提供最新的准确新闻信息,为中央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三贴近”的统一,为受众服务要搞成本核算,考虑投入产出比,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八是在改革发展中逐步形成一套精干、高效的工作机构,形成一套适应新华社事业发展的队伍建设、思想作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史鉴:2001年新华社实行“采编营销‘两分开’”的原则,是不是因为存在“有偿新闻”问题,采取“采编营销两分开”的原则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田聪明:新华社实行“采编营销‘两分开’”的原则,首先是在2001年5月开始的“护牌行动”(即在全社范围开展维护新华社声誉的活动)中提出的当时主要是为了把采编人员从职责上与报刊发行、招揽广告等营销活动“择开”,包括以后又从利益上“择开”,目的都是为防止发生“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毁牌”行为 这方面首先碰到的是对新华社的经营工作怎么认识的问题,如“搞什么”“怎么搞”等有的同志容易一般地与路透社等外国通讯社类比,更多人脑海中的经营就是多赚钱,主要目的就是增加个人“工资外收入”而我经过调研的认识是,新华社的经营应该主要是营销新华社的新闻信息产品,目的主要是提高新闻报道的覆盖面、采用率,增强影响力同时,还要反馈用户对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的意见,促进报道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样,新华社的经营本身就成了履行新华社职能的一个方面2000年7月4日,新华社党组召开扩大会议对改版后的新华网进行审查图为社长田聪明(右一)在会上讲话为此采取的措施,一是规定总社各编辑部将原来所有经营活动剥离出来。

      其中,新闻信息产品的营销业务全部整合到新成立的营销总平台,其他经营业务交总经理室国内各分社成立营销分平台,驻外总分社配备营销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国内分社营销分平台、驻外总分社的营销工作,上与总社营销总平台的各项经营业务相对接,下与新华社的新闻信息产品用户相连接,负责全社新闻信息产品在本分社所在地区的所有营销工作营销总平台、分平台的营销工作,包括向媒体用户、非媒体用户推荐新华社的新闻信息产品;与采用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的用户进行洽谈、签署协议,并按协议规定进行管理、服务和收取费用;听取用户对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的意见、建议,并向各编辑部、分社反馈二是规定总社各职能部门、各编辑部和国内各分社不办报刊,不再从事经营活动已办经营实体和报刊,或整合到保留的企业、社办报刊中,或关停;各社办报刊的发行要逐步交由营销平台代理,广告业务要逐步由社属中国广告联合公司(中广联)代理因而,所有编辑、记者不得从事报刊发行和经营活动,集中精力搞报道三是各职能部门、各编辑部和各分社所需事业经费、专项(大型设备、设施和基建等)经费,全部作预算,由总社计财局全额拨款;各分社营销平台进行成本核算,利润上交总社营销总平台、支出作预算汇总社营销总平台,由社计财局按“收支两条线”管理。

      四是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员一律不发记者证,因而不得从事新闻采访活动,集中精力搞营销在后来的实践中逐步体现出,“采编营销‘两分开’”的重要意义在于,不仅保证了新闻信息报道的客观公正性,保证了营销总平台、分平台的工作逐步走向专业、有序、有效运行,更重要的是保证了记者、编辑集中精力搞新闻信息报道,营销人员集中精力抓新闻信息产品的营销从而既可不断提高新闻信息报道的数量、质量,提高报道的覆盖面、采用率、时效性,又防止了犯“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错误的可能性,保护了记者、编辑和营销人员,大大增强了新华社的影响力新华社实行“采编营销‘两分开’”的原则,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很快在中央各主要新闻媒体推行,后来就成了全国新闻战线普遍遵守的原则史鉴:20多年来信息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是如何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占领新闻信息传播的制高点,成为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传播的总端口?田聪明:改革是促进新华社更快速发展的动力,而先进技术则是促进新华社尽快发展的有力支撑所以,先进技术的运用是新华社改革的题中之意,我们明确提出“科技兴社”的指导思想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几个大的项目1.建设“多媒体数据库”。

      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多媒体的发展,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我一直认为,新华社的新闻资源是最丰富的,因而最有优势因为新华社分布在国内外那么多记者,每天都会发回各种报道的稿件,即使有的没有被播发,但资料仍在加上新华社是我们党直接领导建立,并一直坚持下来的新闻机构,图文等历史资料也很多可我就任新华社社长不久就发现,这些丰富的资源在许多情况下是“只能说不能用”主要原因是这些资源分散在各编辑部、分社甚至在记者、编辑手中,成了“事实上的”部门甚至个人所有从2001年开始下决心建“多媒体数据库”这就是将新华社所掌握和每天采集的所有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资料,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全部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分类储存,供全社各编辑部编发新闻报道稿使用,以此来实现全社新闻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使新华社的丰富资源优势真正变成了新闻报道优势由于建立“多媒体数据库”涉及采写、编辑、传输、营销、储存及保密管理等各部门、各方面,而通信技术更是要贯穿各方面的全过程所以,就请了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反复论证,精心施建,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建成后的“多媒体数据库”,其运行模式是:记者每天从国内外采写的图、文、音视频报道稿及时传送到“多媒体数据库”的“内库”,也叫“待编稿库”(过去已收集到的所有报道,也全部集中到了库里);各编辑部和报刊编辑可以随时从“内库”中选取“待编稿”进行编辑,经终审发稿人签发后及时传送到“外库”,也叫“成品稿库”;国内外与新华社签了协议的新闻信息用户,可按程序随时从“外库”中选取所需采用的稿件。

      多媒体数据库”的建成和运行,第一次将全社所有新闻信息数据整合到一起,第一次实现全社各编辑部和报刊的资源共享,从而大大方便了记者、编辑、营销人员和用户,大大增加了新华社发稿量,大大提高了报道的时效性,因而使新华社报道的采用率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2.新华网“改版”我2000年6月30日到任,7月4日召开社长办公会听新华网改版的汇报我听后,觉得汇报中关于新华网的总体定位和发展方向的设想,以及发稿方式、内容分类、栏目设置等都可以我的一贯思想是“万事开头难”,大的原则和切入点明确后,具体问题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一周后改版后的新华网就正式运行起来了由于新华社有丰富的新闻信息资源,也由于当时中国的互联网真正运行的很少,新华网运行后点击率、浏览量很快上去了由此就很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