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 察今节选 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2教案.doc
3页"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察今(节选) 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2 " 教学要点: 一、通过检查订正作业,让学生理解“上”、“法”“故”、“表”、“益”等实词的不同用法 二、讲析课文4─6自然段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师生研究订正书面作业: 二、讲析课文4─6自然段 1.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4─6段 明确: 第4段:“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治国这一句的第一个字“故”,连词,作“所以”讲,表明这是紧承上节而来的推论则”,连词,表示两事时间相承,作“就”讲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讲,“以”,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譬之若良医”的“譬”,作“比喻”讲之”,代词,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这是一个复句主语“良剑”出现在第一分句,两个分句都是主谓谓语句主谓词组的主语“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宾语是省去主语(其)的主谓词组乎”,义同“于”这句也可以这样写:“良剑(人)期(其)乎断,不期(其)乎镆铘 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结构是:“中心词+定语+者”翻译时应将定语挪前而译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的“所”,附在介词“从”的前面,和介词连同介词后面的动词“坠”组成“所”字结构,指代介词所介绍之处所。
全句意思是: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之”,结构助词,表示它前面的词(词组)是定语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连同附在它后面的动词“契”组成“所”字结构,指代行为对象,“所契”即“刻记号的地方”,后加“者”构成“所……者”结构,这就更明确了这个“所”字结构的名词性之”,代词,代“剑” 第6段:“有过于江上者”的“上”,按《辞海》解释:指处所按于在春说:“上”按古义为“侧畔”今暂从于说者”,用于动词性词组后面,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前一个“其”,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一个“其”,代词,代婴儿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吕览纂》:“荆国”作“乱国”为”,动词,这里作“治理”讲于”介词,介进比较的对象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4─6自然段的逻辑结构: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论点?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的论点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提问:这个论点与课文前三段的论述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1─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的法令制度应当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如果墨守陈规,拘泥于古法,必将失败显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推论的结果。
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除1─3段的论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个事例做为比喻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 (1)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3)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总的说来,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讲究实效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有所改变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5段讲的“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刻舟求剑”为喻,从反面论证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中心论点如果时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阔的表现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6段又讲了“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不能因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这是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4─6段主要说明时代改变,法令制度就应该随之改变如果时代已改变,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会取得积极而良好的效果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通过逐层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为了把道理说得更充分,更晓畅,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
说理、举例、设喻三者结合得很自然,颇有说服力三个故事的写法,都是先叙述故事本身,再对故事加以评论,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说明道理,使故事成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本文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能从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有一定的进步性 3.指名学生朗读全文 4.布置作业: 课后笔答“思考和练习”四、五附:“思考和练习”四、五参考答案 四、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作“的根据”讲) 2.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作“的根据”讲) 3.此其所以败也(作“的原因”讲)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徙慕君之高义也(作“的原因”讲)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作“的缘故”讲)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用来……的”讲) 7.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作“的方法”讲)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作“的原因”讲) 五、1.刻舟求剑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以后,他就从船上刚才刻着记号的地方跳到江里找剑船已经行走了,但剑并没有(随着船)行走。
像这样找剑,不也太涂糊了吗? 2.引婴儿投江 有个在江边走过的人,看见有人正牵拉着婴儿想要把他投入江中有人问这是什么缘故他说:“这(是因为)婴儿的父亲善于游泳婴儿的父亲即使善于游泳,那婴儿难道就善于游泳吗?用这种办法处理事物,必然是谬误的了荆国治理政治,与上述的故事有相似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