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古画里的一种乐器.docx
19页阮”,古画里的一种乐器阮,中国传统乐器,得名于魏晋名士阮籍之侄阮咸,据说后者曾改进秦代的琵琶,昼夜弹奏,引风邀月,一时成为名器,但随后失传于时局云扰的南北朝所以现在大家想要见到这个“阮”,只能在我们祖先的画作里查找了!唐武后时,蜀人蒯朗于魏晋古墓中寻得一件铜制乐器,形似琵琶, 音色浑沉,被大理寺太常少卿元澹鉴为阮咸所弹奏的改进琵琶——阮此阮咸所作乐器也命易以木,弦之,其声亮雅,乐家谓之阮咸——元澹《消夏图》 元 · 刘贯道日本正仓院藏唐螺钿紫檀阮咸·日本正仓院藏唐螺钿紫檀阮咸,琴体用紫檀木制作,通体嵌以螺钿、玳瑁、琥珀等物,背板设螺钿镶嵌的一对鹦鹉,口中衔着长长的彩色珠链工艺之精细,造型之秀美,令后世阮作望尘莫及 “琵”意指向前弹拨,“琶”意指向后琵琶”一词,实则指以“弹”、“挑”演奏的乐器统称今日所谓“琵琶”,原身为西域传入的“龟兹琴”,在欧洲被称为“吉他”,阮咸则名副其实,堪为中国流传至今最为古老的弹拨乐器而最爱阮声的时代,正是诗意风雅、词章纵横的两宋,在今日留下的画迹中,我们还多能一窥阮咸旧日的风采《月夜拨阮图》 南宋·马远绛蜡攒花夜气横,樽前更著许风情却将江上风涛手,来听纱窗侧阮声。
马远身为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开启了南宋山水构图的崭篇章,在他的画中,留白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无论是他流传于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还是这幅《月夜拨阮图》,画面的物象尽数缩减至极,留下大片空白用以传达辽远的意境在图中,月下的文士仅有一只白鹤陪伴,单独面对安静的长夜, 怅然拨动怀中的阮咸低昂的阮声回荡在无人的原野,似乎明月也被吸引前来倾听,营造出孤独的意境《停琴摘阮图》 南宋·赵伯驹传为南宋赵伯驹所作的《听琴摘阮图》,描绘了山崖之间两人听阮的画面幅中松石耸峙,一人袒衣席地弹拨阮咸,一人横琴于膝, 背坐握羽扇倾听,山间云岚出岫,鸟雀惊飞,意境高远这幅画从气息上看近于明代,山石的造型趋于概念化,白云与苔点的画法尤其与宋人相异,但高士与配景俱用钩勒填彩法敬谨写就, 间或辅以胡粉重提,技法卓越,不失为一幅描绘山壑听琴的佳作《阆苑女仙图》 五代·阮郜阮巷久芜沈,四弦有遗音雅声发兰室,远思含竹林《阆苑女仙图》是阮郜唯一传世的画作,描绘了仙山阆苑中一群仙女的盛会处于画面中心的是一位怀抱阮咸的女子,她的地位明显较高,身旁的侍女正凝神倾听,仿佛余音绕梁五代时期,战乱频繁,佛教衰微转而道教兴盛,身在南唐太庙之中的阮郜固然也受到影响,创作有关神仙题材的画作。
也有人说阮郜是借女仙的盛游之景状写宫廷嫔妃的生活,无论如何,作为描写贵族盛会的画卷,幅中的乐器唯有阮咸,可见阮在五代的地位之高《焚香拨阮图》 南宋·李嵩 〔款〕同样为明人托名宋人的伪作,传为李嵩的《焚香拨阮图》与《停琴摘阮图》意境截然不同,这一幅画风极似杜堇的画作中,众人围绕榻上的高士,或执扇、或焚香,抱阮的女子衣袖微微扬起,照顾摇曳的芭蕉,仿佛能从画中观看微风值得留意处在于,女子拨阮的手法格外娴熟,刻画格外细致,表达出明人学习宋人忠于物象的一面;而清雅的设色、讲究的布置、精巧的构图,又表达出其营造画面的出蓝之处《竹林拨阮图》 南宋·佚名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竹林拨阮图》旧题南宋李唐所作,但用笔纤弱,恐非真迹画的主题大约来自于阮的始作俑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幅中描绘坐卧兽皮之上的高士正在饮酒畅谈画家奇异地运用虚实,使高士身后的竹林显得深不行测,又以一株枯枝奇异分割左右与阴阳,进一步丰富了画面《月下把杯图》 南宋·马远《月下把杯图》题为马远所作,实则更加接近马远之子马麟的风格画中明月高悬,空旷利落,简淡的物象如同特写镜头一般,勾画出一场生动的夜间聚会两位仆人正在把杯交谈,一旁的案几上摆满瓜果佳肴。
抱阮的小童从山坡下走来,仅仅露出一个脑袋,但已经能观看怀中的阮咸这幅小画中,虽然乐器尚在图中,但通过渲染的气氛、画家的营造,我们仿佛已经足以想象随后仆人拨阮助兴的场景,阮的音色似乎将要与夜凉如水的月色融汇,久久回荡在心头与琴筝相比,阮的音色更清润细腻,珠玉般敏捷之余,浅薄如旷野的余音用于文人自抒胸臆,往往比琵琶更切合弹奏者的心境所以为唐宋雅士所深爱然而,南宋已降,阮声渐渐没落,音色更加清亮的月琴、柳琴取 代了阮咸,成为乐师的宠而后者细腻浅薄的琴音,并未就此成为 历史的回响,时至今日,它照旧活泼在乐师的手中,成为不朽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