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东北大学 书法 精品视频公开课 第一讲.ppt

49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8619505
  • 上传时间:2018-07-1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5.10MB
  • / 4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讲第一讲 绪绪 论论朱利朱利 教授教授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 怎样学好书法第三节 书写用具第四节 正确执笔第一讲 绪 论教学目的:了解书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 学习书法的兴趣汉字遵循着自己的发展规律,至今已 走过了六千多年的历程关于汉字的起源 ,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传说流传最广的传说要数仓颉造字说史 书上把仓颉描绘成“龙颜侈侈,四目灵光 ”《淮南子·本经训》上记载:“昔者 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一、先秦时期的书法 二、秦代书法 三、汉代书法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 五、随唐五代时期的书法 六、宋元时期的书法 七、明清时期的书法8000多年前黄河中游的磁山、斐李岗文化和6000多 年前的仰韶、大汶口文化, 其出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已具汉字雏形只是这种艺 术还处在一种混沌的状态之 中一、先秦时期的书法1.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成 熟书法1899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 的中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刻画符号龙骨”就是龟壳,上面的刻画符号, 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证明,就是 “甲骨文”。

      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 今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后来经过 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而 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4500个,其 中1700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甲骨 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吉凶之 事件2.西周时期的钟鼎文周代,金文为主要的书体存在 形式与书法表现形式金文,又名钟 鼎文,是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 字,或阴或阳金文在商殷晚期(公元前14-11 世纪)业已成熟,如《戍嗣子鼎》、 《宰甫鼎》、《司母戊方鼎》 西周中期,长篇金文更为普遍, 孝王时期的《大克鼎》,其大篆书也 更显圆匀挺秀至西周晚期,如:厉 王时期的《散氏盘》,宣王时期的《 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金文抵 其颠峰,古奥浑朴,凝重大度,肥瘦 自若,容与徘徊 《毛公鼎》又名《音鼎》、《毛 公音鼎》,周宣王时代的青铜器, 清代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 原器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共 有32行497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字 数最多的青铜器 其铭文笔划匀实劲健,结体疏 密有度,美观大方,既体现出凝重 的的气质,又有着气韵的流通,它 以其结体方整稳固了文字造型的基 本形式,以偏旁错落有致形成巧妙 的变化,于此之中,又以圆转流畅 的线条成为造型的枢纽。

      这种突出 的特点构成它端庄遒劲的风采,在 金文中堪称佳品3.秦国时期的石鼓文《石鼓文》(亦称《陈仓十碣》、《猎碣》、《雍邑刻石》), 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石刻书法,其书体介乎古籀与秦篆之间,结体方整而 宛通,风格浑穆而圆活,是由大篆到小篆的转型期代表作石鼓文在唐 朝初年出土于陕西宝鸡,韩愈曾作《石鼓歌》记之,因出土早,所以对 后世影响极大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发展到石鼓文的整个历程,是 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继承变异的过程尽管这一时 期的汉字仍处于线条勾勒、随意性大,字无定形、没有统 一规范,象形意味较浓的状况,但它们是明显的沿着简化 的方向发展这个时期富有特征的字体和一字多形的状况 ,为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二、秦代书法秦代的标准字体——篆书,也称小篆秦代墨迹,今可见者有《 青川木牍》、《侯马盟书》、 《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竹木 简牍和帛书,告别了钟鼎器物 的依托,使书法以墨迹的形式 系统地出现了;而且,这些墨 迹书体,已经由长而扁,由圆 而方,开始了隶变之先声 《峄山刻石》为秦始皇登 临峄山时命李斯记颂其德所立 ,唐时已毁,现存者为宋人转 刻(称《长安本》),该篆书 圆转遒正,与《碣石颂》、《 会稽刻石》、《泰山刻石》一 样,为标准秦篆,是后世小篆 之祖。

      三、汉代书法至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 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 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 《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 《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 《孔庙碑》、《西岳华山庙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 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这些隶书 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 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隶书 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礼器碑 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 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 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 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 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 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精 典之作 石门颂 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 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 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袁安碑 在书风上属于规范严谨一 类,篆法通婉流畅,精细均匀 ,疏密得当,加之刻工精细 继承了正脉篆书传统不失为临习篆书的好范本 篆隶之外,作为隶书之捷、今草之源的 章草书,成熟于东汉,代表作有史游《急就 章》和张芝《八月帖》、《秋凉平善帖》 而且,后世的所有书体,如草书、楷书、行 书等,几乎全部孕育于这一时期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经由隶书为主宰的两汉,书 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收季 节,至此,所有书体全面问世, 尤其是草书、楷书、行书的独立 门户此一时期的书体变化也最 为复杂多端,几种书体大规模地 交轨并行,而不是单线发展也 可以说,在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这 两个主要因子中,艺术因子空前 活跃 书法史上所谓的“二王”帖学派系,即出自东晋的王羲之与王献之王羲之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小楷《洛神赋》、王僧虔《太子舍人帖》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如王羲之的《初月帖》、《丧乱帖》、《二谢帖》、《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得示帖》、《游目帖》以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帖》(唐人模本)等;而王献之则有《鸭头丸帖》、《中秋帖》 、《二十九日帖》等。

      此外,王珣《伯远帖》亦有“二王”法度(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合称“三希”)王珣 《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 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 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 珍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 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 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 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 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 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 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 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曹魏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王羲之 丧乱帖 《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痛苦不安的情绪,因无意于书,故 书法越见自然用笔结字与《兰 亭序》比较,略带古意,有些专 家推断此种体式的字应更近王羲 之书法的本来面貌,所以成为研 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中秋帖》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世传张芝“一笔书”到晋代仅有王献之独得其法,畅快淋漓的笔法叹为观止 南北朝最突出的成绩是楷书,主要见于墓志碑刻当中此一时期上续汉魏之隶意碑风,下开隋唐之楷体书韵南朝名书家有羊欣、王僧虔、陶弘景、肖子云等北朝名书家有崔浩、郑昭道、赵文渊等五、隋唐五代时期的书法 智永 真草千字文 《真草千字文》法度谨严, 一笔不茍, 其草书则各字分立, 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 其书温润秀劲兼而有之。

      宋米芾 《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 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 合称“初唐四杰”初唐楷书范本,碑 刻有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化 度寺》、《皇甫诞》,虞世南《孔子 庙堂》,禇遂良《雁塔圣教序》、《 孟法师》,薛稷《信行禅师》以及欧 阳通的《道因法师》等而欧阳询行 书《卜商读书帖》、《梦奠帖》、《 张翰思鲈帖》等,墨本已可珍,尤可 揣摩笔法 张旭 古诗四帖 张旭《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纵28.8厘米,横192.3 厘米凡40,188字无款,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 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颜真卿(公元709-785)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 “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 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 30 字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 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 所以 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 态横生,得自然之妙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 书”在此帖真迹中, 所有的渴笔和 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 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 之妙,对于学习 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原迹现藏台湾故 宫博物院书谱 《书谱》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也相当 高,孙过庭的书法上追“二王”, 笔笔规 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历代予以很 高评价宋米芾评道:“过庭草书《书谱》, 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 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 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书 谱》墨迹为一卷,历代均有摹刻本,真迹 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六、宋元时期的书法鲜明的时代特点:1.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 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代表宋代 书法成就的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2.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 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 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 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 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 》、《洞庭春色赋》、《丰乐亭记》等《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 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 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的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 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 《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米芾 初名黻,字元章,号火正后人、 襄阳漫仕,襄阳人在书法方面,他 在宋四家中虽同为尚意,但更多的属 于传统尚法派,恪守晋法,自题斋号 为宝晋斋崇尚二王,深得二王父子 笔意,尤其擅长临摹,人称其字为集 古字同时他提倡在二王基础上概括 出来的平淡天真的意趣代表作:《 蜀素帖》、《苕溪诗卷》、《珊瑚帖 》、《多景楼诗》、《虹县诗》、《 研山铭》、《论书帖》、《元日帖》 等元代书法特征:1.复兴晋唐书风与全面复古2.少数民族书家大量涌现的独特现象3.书画结合成为一种风尚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欧波等,世称“赵松雪” 宋太祖子秦王德芳十世孙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后人称“赵吴兴”赵孟頫以全面向古典尤其是晋唐学习的方式,在楷、行、草、隶、篆 等各个领域重新建立严谨的法度,树立古典风格的权威价值,从而矫正了 南宋书法学时风、轻法度的巨大缺陷,使书法发展迈入一条较为健康的轨 道。

      他的书法思想、风格,不仅主宰了整个元代的书法,甚至直接影响了 明代前中期书法的发展《赤壁赋》该帖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 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