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ppt

139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48165684
  • 上传时间:2018-07-1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71.62KB
  • / 13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节选)共产党宣言(节选)★★ 马克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序言★★ 恩格斯:路德维希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节选第四章节选第四章) )★★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马克思● 应该掌握的基本观点:一、马克思关于实践的基本观点(科 学的实践观)1.实践是人以主体性方式批判性地处 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社会活动,具有客 观性、变革性、建设性自主,自由,能动 性,自觉,自我统一性是主体的几个特征)2.人通过实践确立了自己相对整个世 界(自然和社会历史)的主体地位形成 和实现主体与客体、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 3.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检验真理 标准;神秘主义观念、错误观念产生根源 4.实践是人类历史的基础:社会生活 本质上是实践的文本解读:实践是马克思的思想体系 的中心范畴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1.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及其 局限性。

      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类本质与个体本质的统一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 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产阶级哲学(近 代唯物主义)本质区别;不同阶级基础; 不同历史使命 ● 需要理解其涵义的重要段落:(1)第一条:从前的……因为唯心主义……2)第三条: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3)第四条:世俗基础使自己……使之革命化4)第八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一、历史地位与背景材料 1.历史地位标志马哲全面形成阶段的主要著作之 一,提纲所阐明的实践范畴构成了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石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 ●1842-1844初 马克思实现两个转变: 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 主义标志性著作:“关于摩塞尔记者的通讯” 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阐 明哲学必须同无产阶级相结合●1844初-1845初 理论探索阶段 标志性著作:“《神圣家族》对黑格尔及其 弟子布鲁诺·鲍威尔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揭露。

      ●1845春-1846年5月 全面形成阶段标志性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2.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来源●黑格尔哲学及基本特征:庞大的客观 唯心主义体系和唯心辩证法的集大成马 克思吸取因素:辩证法与实践观;人是他 自己劳动的产物●费尔巴哈哲学及基本特征:人本学 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本体论上的唯物主义 与历史观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受影响成份 :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客观唯心主义批判和本体论上的唯物主义 ●其他: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战斗 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彻底革命精神维柯 :人能够认识他创造的历史的观点●青年黑格尔派:行动哲学;实践成 为“行动哲学”的首要原则,并用它改造黑 格尔哲学黑格尔那里,人只不过是世界 精神的不自觉的工具,而实践哲学则使人 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但他们仅把实 践看作理论的批判,单个人的自由行动、 实践的意志3.《提纲》写作目的(1)适应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建立新 世界的需要,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针对费尔巴哈和法国十八世纪唯 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缺陷,为人们科学地 认识历史,提供一种科学的历史观二、重点、难点解释 ●对象、现实、感性:指人的活动指向 的客观物质世界。

      马克思认为,人们生活 于其中的世界是人化的外部世界、人化自 然、经过实践活动改造过的世界它们既 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也是人类实践活动改 造的对象同时,也是客观存在,并且被 人所感知●对象性:客体在与主体相互作用中形 成的:属人性它表明客观事物能够进入 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既取决于 客体,更取决于主体●客体或直观形式:外部客观事物未经 人类实践改造过的天然状态它指将人的 认识活动理解为,如同照镜子一样,对客 观事物的消极、被动的反映,仅从客体信息刺激主体角度来理解人的认识的形成 在此,外部客观事物被理解为现成给于的 ,而不是被人的认识所建构的●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指从主体对客 体的建构来理解客体的存在现状与未来发 展因为客观事物在人的观念中是经过改 造过的物质;客观事物在现实存在上是经 过人的实践活动改变过的事物人化的外 部世界是由主体建构的从主体的实践活动改变了外界客观事 物来理解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主体根据 自身的需要和追求来批判性处理人同外部世界关系的方式来理解 ●抽象地发展:即把人的主观能动性 视作可以脱离客观世界的纯思维的活动, 从而导致外部世界被视作为人的思维活动 的产物。

      它是片面地夸大了,人在外部世 界面前的能动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感性客体”:费尔巴哈 把自己哲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自然界和人 ”,它是被人所感知的但马克思认为,费 尔巴哈所说的自然界是脱离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自然界;人是非历史存在的人 ●“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的活动的意 义:指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革命的、批判 的功能它通过变革现实,既使立足于其 上的观念失去了根基,又使现实世界被新 世界所取代●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指主观观念 符合客观实际能够成功地指导人们的实践 活动从而具有了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经院哲学:欧洲11—14世纪的基督 教哲学这里主要指它脱离生活实际,讨 论一些与社会、自然、人生无关的神学问 题;形式上繁琐论证的特征●宗教上的自我异化:宗教把现实世 界分为神圣的世界和世俗世界,并认为现 实世界是由神、上帝创造的,费尔巴哈认 为,正确的观点应是宗教中的上帝乃是人 的本质的虚幻反映,是人类的自我异化, 即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为神加以崇拜,并甘愿受其支配 ●“市民”社会:马克思在此指资本主义社 会18世纪以来的西方学者如黑格尔用来表达 与政治国家相对立的私有财产关系领域的一个 术语。

      后来马克思借用它指社会的经济基础(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现代学者认为市民社会是市民阶级物质 交往形式的总和,包括整个工业生活和商业生 活指众多独立自主的经济单位(公司、工厂 )和从事工商活动的个人的集合体黑格尔认 为社会结构由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政治社会 )三大领域组成●“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指共 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一直把资本主义及其 以前的社会称作人类社会史前时期,而把 取代资本主义而诞生的共产主义社会称作 人类历史的真正开端在这里,已经不存 在个人与社会对立的鸿沟,两者利益实现了统一 三、基本结构与基本观点 《提纲》共11条,可归纳为相互联系 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实践的科学理解,把实 践理解为整个社会历史过程的基础和人类 认识的基础第1.2.3.5.8.11条 )1.从总体上指出在人与外部客观世界 关系上,马哲与旧唯物根本区别以及同唯 心主义的根本对立旧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主 要缺点:机械性、直观性轻视,贬低生产 实践,不能从主体对外部世界的能动作用方 面来理解外部世界的特征.指出唯心主义的错误:抽象地理解人 的主观能动性,予以片面夸大,将世界视作精神,思维的产物. 2.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范畴思维方式:从实践出发来探讨其它一切 哲学问题,实践论的思维方式。

      关键点在 于科学地理解实践和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人 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历史 (1)实践确立了人类相对于整个自然 界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首先,作为一种感性的现实的人类活 动,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 和信息变换的最基本方式其次,实践又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 行的,是人的理智、情感、意志等内在本 质性力量的对象性展示,也是人的自觉性 和自由精神运动的最现实表现,是人的自 由自觉的活动正是在实践中,人的主观 方面可以见之于客观,作用于客观对象, 并在对象的合目的性改变中得到表现、实 现和确证,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对 象化,实现主体对于限定的挑战与超越, 逼近自由 再次,实践是借助于一定的工具而展开 的中介性活动,正是借助于各种形式的工具 和中介,主体通过实践集中地体现着人类理 性的形成和运用,实现着由客体的自发运动 形式向人的自觉活动形式的转换,实现人的 内在尺度和外在事物的尺度的统一第四,实践是一种革命批判的活动,是 人以一种主体性方式来批判性地处理自己同 外部世界的关系,参加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过 程,能动地创造自己的社会历史存在和社会 生活,自觉地实现和发展自身建构、自己所 追求的理想世界的最根本最现实的途径,因 而是人作为主体的创造性本质的具体表现形 式、实现形式和确证形式。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 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 终目的实践目的制约着整个认识过程, 规定着认识的方向在实践目的的规定约 束之下,人们的正确认识最终才有利于实 践的发展认识为实践服务,去指导实践 ,才能发挥认识的功能 旧唯物主义否认实践作用,存在着把 人的认识生物化、自然化的缺陷,把认识 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缺 陷,只是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狭 义性、机械性、直观性、被动性的缺陷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实践是 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社会生活在 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社会实践是构造社会结构的基 础社会结构基于一定社会实践而形成, 与一定阶段、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相适应 其二,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由 各种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矛盾组成社会 社会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都是由于实践 的进行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科学技术、 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都是具体的实践活动 ,也在不同意义上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作为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其 本质的实践性,决定了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 发展的实践性,也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即 是各种社会实践的历史。

      其三,实践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联 结点,实践能够客观地体现社会发展的规 律社会历史的发展,即是人类改造自然 界的历史从人的自觉活动到遵循一定的 社会规律而进行的种种实践活动,能够揭 示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四,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 域,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社会生活以实 践为基础3.马克思哲学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实践性: 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 人们的实践,去有效地成功地改造客观世 界是马哲的根本目的,也是其根本特征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解释世界形 成的理论必须用来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 才能实现认识的最终目的 改造世界必 须以对未来世界的价值建构为尺度,马哲 作为世界观也是价值观 阶级性:两种不同的立足点:“市民社 会”与人类社会前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意 识形态,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后者是共产 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第二部分:批判法国唯物主义和空想 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第3.9条 )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为代表的法国18 世纪唯物主义爱尔维修:“人是环境的产 物,”“法律造成一切”,“全民的美德靠的 是法律的完善1.批判其唯心史观: (1)在人与环境关系上:只看到环境和教 育对人的作用,未看到人的社会实践对环 境的改造作用,未看到人的社会实践在改 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从事社会实践的人 ,实现了人的自我超越。

      强调社会环境既 制约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又改变社会环境 (2)把环境理解为法律与教育,片面强调 政治、法律制度和教育的作用,否认社会 生产活动的作用,实质上主张社会意识决 定社会存在2.批判其唯心史观必然导致的英雄史观从教育支配一切,理性决定一切出发,必 然把人分成天才与群氓两部分前者总是教育 者:发现理性、制定法律、教育群众、改变环 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