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邹韬奋报刊思想之容受性研究.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6075228
  • 上传时间:2021-11-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7.03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邹韬奋报刊思想之“容受性”研究 袁新洁1936年6月28日,邹韬奋在《大众文化的基本条件》一文中明确指出:“大众文化的基本条件是要大众化,是要不忘却大众,是要切合于大众的真正需要,是要能适合于大众的容受性这里,他把适合于大众的“容受性”提出来,作为发展大众文化的基本条件,足以表明其为大众服务的思想及其准则容受性”,事实上代表的就是民众的利益,他们容纳什么,排斥什么;接受什么,反对什么;欣赏什么,鄙弃什么;感激什么,厌恶什么;需要什么,不要什么等等,总之民众的一切健康、正当的要求,均在二者中有所体现报刊要能适合于大众的“容受性”,大到编辑思想、服务精神、编辑业务、职业道德、经营管理,小到言论的撰写、读者来信的处理、广告的刊登、遣词、造句、修辞等,都必须以体现人民大众的利益为要求一、服务精神(一)为最大多数群众服务,是韬奋新闻出版思想的精华早在1925年,韬奋就提出了“服务上之彻底精神”的要求他主张办报要为大众利益服务,强调办报要“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要照顾到一般读者的需要”,称读者的参与是报纸的“维他命”,要以读者为师,“且做且学、且学且做”报纸要替群众说话,成为“为大众作喉舌的刊物”,进而成为真正的“人民的报纸”。

      他认为“只有尽一个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韬奋在自己的新闻生涯中,之所以能够始终不渝地坚守为大众服务的目标,就在于他较早地确立了为大众服务的人生价值观可以说,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什么新闻记者要树立群众意识的问题二)为最大多数群众服务,始终统帅着韬奋的新闻出版事业在筹办《生活日报》时,韬奋说:“本报注重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不以赢利为最后目的我们这一群的工作者所共同努力的是进步的文化事业,所谓进步的文化事业是要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是要推动国家民族走上进步的大道在编辑报刊的服务对象上,韬奋的着眼点也逐渐从市民阶层中的知识分子扩大到广大的工人、农民、城市其他劳动者,把自己的服务对象扩大到除汉奸、卖国贼之外的“最大多数的群众”他主办的报刊都是以“疲而不倦、劳而不厌的傻子们的服务精神”服务于大众和读者,典型的例子是《全民抗战》在尽力通俗化的前提下,另出了“战地版”、“通俗版”,充分体现了邹韬奋对供应大众精神食粮的高度重视韬奋还采用低廉的价格和灵活多样的发行方式,他不轻易提高报刊的售价,尽力以低廉价格让更多的读者分享到精神食粮;主张《生活日报》采用中型纸或小型纸,便于读者保存、携带、检阅;宣称《生活日报》要冲破“中国人民大众,教育不普及,购买力极低”,“许多人不能看报纸,许多人能看报纸,而买不起报纸”等难关,而深入最广大的群众之中。

      三)为最大多数群众服务,是韬奋新闻出版工作努力的三原则之一譬如读者来信,韬奋把看读者来信当作“做编辑最快乐的一件事”,“答复的热情不逊于写情书它往往“把读者的事看作是自己的事,与读者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打成一片《生活》期间,韬奋每天要收到100多封读者来信最初,每封来信他都自己拆阅和答复,后来来信实在是太多了,他才确定几个人专门负责处理来信他为读者提供信息,交流思想,组织读者参加社会活动,为他们代购东西,并风趣地称采购的同志为“马路巡阅使”韬奋对读者的无限热诚,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爱戴和信任他成为读者的“好朋友”,读者也是他的良师益友广大读者把刊物看成是自己的刊物,不但自己订阅,还要传给下一代;不但自己受到教育,还用报刊上的道德去教育别人二、编辑业务(一)努力创办各种报刊,满足不同阶层文化需求在为最大多数群众服务的指导思想下,韬奋认为报刊一定要成为对读者“有益的精神食粮”,成为读者“常在进步途上的益友在韬奋的指导下,生活书店一方面出版比较专门的学术著作,如《世界文库》、《世界学术名著译丛》、《百科小译丛》等,以满足少数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大量出版了适合工农大众和青年学生阅读的书刊,如《青年自学丛书》、《新知识初步丛刊》、《少年文库》等。

      这些书刊从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为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的读者提供了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抗战爆发后,为了配合形势需要,生活书店又以广大军民为对象,出版了大量抗战文化书刊,如著名的《救亡丛刊》、《战时教育丛书》等,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大大推动了抗日爱国运动的发展二)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与特色还在《生活》周刊创办之初,韬奋就提出:“我们深信天下无十全的东西,最要紧的是有常常力求进步的心愿后来在《经历》一书中,他又总结了办报刊的经验,认为办报刊“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精神”他反对雷同和模仿,把这类刊物称作“尾巴主义的刊物”他说:“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他取舍稿件的标准是“有价值和有趣味”,既反对老生常谈,也反对滑头面孔,而是提倡把有益、有趣结合起来,寓教育于趣味之中同时,邹韬奋在编排刊物注意编制的研究化 (帮助读者了解新闻背景和前因后果);思想的统一性 (言论、新闻和副刊采取一致的思想态度);内容的广泛性 (反映民众多方面的生活) 韬奋还力求照片和插图的醒目这些,都受到了读者的赞许韬奋曾说创造的益处“就是我们可以独出心裁,想出新的办法来适合我们实际上的需要,使我们进步得更快,使我们得到更圆满的结果。

      三)文字和内容上力求大众化,文风要“明显畅快”1927年3月,韬奋接办《生活》周刊之初,就在《本刊与民众》中郑重提出:“本刊力避‘佶屈聱牙的贵族式的文字,采用‘明显畅快的平民式的文字”1936 年,韬奋在《生活日报》上提出:“它的内容应该力求大众化,应该极力接近大众,使大众看得懂这个报;使大众感觉到这个报对于他们的知识、经验以及一切日常的生活,都有益处;使大众感觉到这个报是他们的生活里不能离开的一件东西他办报刊的目的,在于要使一切初识字半通文的孩子们、农夫们、工友们、妇女们,都能够看得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大众的生活反映到报纸上面来;只有这样,《生活日报》才是大多数人的报纸,而不是少数人的报纸在当时的中国报界,完全用语体文来写新闻的报纸还没有,邹韬奋能适时提出这种观点并且创办了《生活日报》,可谓进行了大胆尝试,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四)重视言论韬奋所主办的所有刊物,每期都有他所写的言论,诸如社论、笔谈、短评和小言论等这类文字,“切合于当前所注意所要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他认为,言论的写作,一是要为大多数民众的利益说话;二是除社论外,还要有各种专门问题的论文;三是短小精悍;四是语言通俗;五是为群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不要公式化的空洞文章。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有正确的立场而他“每周最费心血的”是每期的“小言论”,虽仅仅数百字,却针对广大读者最关心和最焦虑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语言简洁通俗,文笔犀利,针贬时弊,因此这一栏也最受读者的注意以至于后来有许多读者来信说,他们每遇着社会发生一个轰动的事件或问题,就期待着这栏的文字正如陈毅评价的那样,这些“小言论”,“竖旗文坛,横扫千军,刺透反动派的肺肝,尽了大众喉舌的光荣职务五)提出理想编辑的四个条件在《征求一位同志》的文章中,韬奋谈到了他心目中编辑的四个条件:一是品性“大公无私”韬奋认为这一点是最最重要的,在言论方面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编辑的动机要绝对的纯洁,绝对不肯夹杂私的爱憎私的利害在里面,绝对能秉着自己的良知说话,不受任何私人或团体的指使威吓利诱,或迁就私人的情面而作违心的言论;二是“锐敏的观察与卓越的识见”编辑遇着一件事或是一个问题,不要人云亦云,总要运用自己的脑子深入地思考一下;三是“文笔畅达”编辑不仅要能改稿,还要能写稿,心中想的东西能在笔下表达出来;四是“至少须精通一种外国文”编辑要注意“搜集材料,贮蓄思想”,要在平时多阅读中外书报,所以要求至少精通一种外国文此外,他提出编辑要甘做“小花匠”、“垫脚石”、傻瓜和无名小卒,没有甘当无名英雄的品质,就绝对不可能做好“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工作。

      为了编好报刊,他强调新闻报道要快,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消息“捉” 到手他“取稿凭质不凭名”他说:“在这方面,我只知道周刊的内容应该怎样有精彩,不知道什么叫做情面,不知道什么叫做恩怨,不知道其他的一切他还强调校对工作,不允许刊物上有一个错字,对于准备发表的文稿,他不愿有一字或一句为他所不懂或不称心的,就随便发排他还经常征求读者的意见,倾听群众呼声,不断改进编辑工作这些都是韬奋编辑工作的宝贵经验和思想三、职业道德(一)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是韬奋高尚职业道德观的思想基石韬奋曾说:“《生活》的生命,就是完全大公无我的对社会服务的精神组成的所谓“大公无我”,就是视事业如生命,真诚服务,无私奉献他认为:“天下最可鄙的是自私自利,天下最可敬的是为群为公他在《经历》中进一步诠释道:“我服务于言论界者十几年,当然有我的主张和立场我的立场是中国大众的立场,我的主张是自信必能有益于中国大众的主张正因为如此,他把大公无私作为对新闻出版工作者提出的四条要求的第一条无论是撰述言论、接受稿件还是对人对事,韬奋都能出以公心,决不讲情面,循私情他认为,大公无私并不难做到,只须立志做去,用不着什么特殊本领,是人人应该会的。

      原因在于他做事情是为了新闻出版事业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为了社会公共事业去奉献,人生便有价值,便觉值得奋勉,便应力倡舍己为群的意志与精神倘若我们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个人的地位原是无足轻重的事情因为他“不是为着自己的地位干,是为着社会的或大众的福利干”,所以,才能够只知道“乐此不疲”地干工作,而鄙薄和反对那种争名夺利的行为二)集体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观是韬奋在新闻实践中逐步树立起来的,特别是 “九一八” 事变之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斗争实践中,他日益感到:“个人主义以个人为一切利害的中心,以个人自由为标榜而集体主义则以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的利益为中心自由的取得,必须团结大众,“做集团的斗士的一员”,进而争取民族的解放所以,“我们要应现代中国的大众需要,就必须克服个人主义,服膺集团主义抛弃个人主义,转向集体主义是韬奋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重大的转变正因为韬奋有了集体主义的道德观,所以在敌人的诽谤、恫吓和威胁面前,在敌人的物质、地位的引诱面前,能够做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个人生死荣辱早置度外;正因为韬奋有了集体主义的道德观,所以他在《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经营蒸蒸日上的时候,想到的是如何发展事业,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从不为个人的升官发财动半点心思。

      他告诫广大青年,在人生修养上,尤其应加强集体主义的道德修养他说,修养不应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要注意到社会性;是前进的,不是保守的;是奋斗的,不是屈服的;是要以集团一分子的立场,共同努力来创造新的社会,不是替旧的社会苟延残喘三)社会责任韬奋的报刊一直洋溢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经历了从社会改良到社会革命的跨跃20 年代中期,他主编《生活》周刊时,认为报刊只是努力帮助人们“敬德修业”的好朋友,这是他初期受改良主义影响所形成的朴素愿望随着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大地,国难当头,韬奋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以一个先进的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投入到民族解放斗争中去《生活》周刊从此改变为以讨论社会和政治问题为主,进而鼓吹救亡抗日这是韬奋社会责任感最集中、最鲜明的表现在具体的办刊的过程中,韬奋在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自觉抵制一切低俗的习气,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的榜样他曾抨击当时报界流行的“低级趣味的弊病”和“凭空捏造、毁谤诬蔑”的现象,是“新闻记者的道德完全丧失”的表现,是一种“恶劣习性”针对有人认为,报刊登载低级趣味的东西可以增强其吸引力韬奋认为:“引人注意是一事,报的内容是否值得一看又是一事。

      倘若报的内容没有阅看的价值,徒然引人注意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