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社会学观点论九年一贯课程改革.doc
15页從社會學觀點論九年一貫課程改革◎高雄市博愛國小 張錦文 主任壹、前言:人類社會邁入二十一世紀,由於教育普及,使得人民素質普遍提昇,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繁榮,因此,在教育的發展上也出現許多待解決的問題,所以教育改革已然成為現今國人共同關切的課題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學校課程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爭議頗多,主要是由於台灣社會快速邁向民主、多元、開放、自由,而學校的課程卻無法因應時代潮流及趨勢,嚴重的與社會發展脫節因此在民國八十七年九月,教育部在社會各界和立法院強勢壓力下,快速修訂公布了「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改革時程之短,幅度之大,可說是首見,可見教育部對課程改革之覺醒與決心課程是時代和社會的產物,需要反映時代背景,並配合時代需要作改革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此刻我國正在進行的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工程,頗有參考價值,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去探究貳、課程的社會學理論一、結構功能論此派學者認為教育的功能在於能使人社會化,並且維持和促進社會發展也就是說,教育是社會化的媒介,主要在發展個人扮演所必須的承諾和能力教育維持一個社會共同的文化,而且能為社會結構提供適當的人才因此,學校課程必須配合當時社會的需要,給予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環境的能力。
也由於社會上有不同的結構,發揮各自的功能而生存,因此,1社會就透過學校課程來篩選學生,讓能力高低學生接受不同的課程內容,使他們以後在社會的不同機構擔任適合的職位,以有助於維護社會的結構、保持社會的穩定結構功能論偏重學校正向功能的描述,認為教育的內容和過程,對社會結構是價值中立,沒有將研究焦點放在課程因此,結構功能論對於社會結構與學校教育關係的研究,是把課程、教學與評量,視為既定,存而不論的二、詮釋論亦可稱之為「新教育社會學」 ,可分為「知識社會學」和「教室社會學」「知識社會學」 關心的是教育的內容 ,而不是教育制度的結構或組織,主要集中注意在課程、學校教導的教育知識、以及學校應該教什麼的概念上 Young 認為知識是社會形成的,課程是社會組織的知識 — 學校知識的選擇與組織,隱藏社會結構裡的權力分配原則例如學校課程中均有重要性的差別 (主副科,升學與就業不同的課程 ) ,知識本身已形成階層化,學生要接受何種課程,受到社會階級的影響;學校課程的安排與組織反映了社會階層化,形成不公平社會現象「教室社會學」 強調師生都是知識與意義的詮釋者 、創造者、建構者,而非知識的接受者或容器教師如何詮釋知識,如何對學生期望,如何分配知識給不同學生,學生如何衡量知識的價值,如何建構知識等,都成為其研究重點。
三、新馬克斯主義(一)再製理論1.社會階級再製論此派學者由學校教育中的社會關係,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中的社會關係間的符應現象,來解釋學校教育的再製功能,指出學校教育是透過「學校 —社會」的相互符應關係再製社會階層所以再製理論又稱為「符應理論」2社會為了達成合法化它的社會秩序與權力關係結構,學校建立了合乎生產形式的意識型態,教導學生培養資本主義所需的人格特質,所以意識型態就變成了學校課程,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職業之間,合法的塑造權威和控制關係例如中小學階段的教育符應勞動市場的需求,因此,課程注重道德倫理,要求學生遵守規範;而高等教育階段由於將來職業地位較高,自主性和負責任的程度較高,因此課程內容教導大學生自我約束、自律自主2.文化再製論文化存有社會階級的權力鬥爭,其目的是統治階級試圖藉由文化的途徑來鞏固既有的優勢,以持續的掌控社會資源為了控制文化資本的分配,統治階級透過教育層級和知識層級來支配學校教育 「教育層級」中教育階段越高,課程內容和教師使用的語言就越複雜化和學術化; 「知識層級」中凡符合宰制階層的利益和興趣的知識,就取得優先地位成為合法課程因此,學校教育的功能在分配上層社會的文化資本,傳遞統治的文化專斷。
對於利用教育方式造成社會階層的流動是悲觀的二)抗拒理論以經濟為決定性因素,忽略其它因素,如文化體系的重要性、意識型態的作用因此,學校中的知識形式,都與權力、經濟資源和社會控制有關可利用觀察學生為何有意或無意中學到充滿意識型態的知識和道德,來了解及解決意識型態在教育上的作用課程在這裡所表現出的是文化資本的分配和使用,就像經濟生產的方式和過程一樣,可反映出既得利益者的意識型態總而言之,教育社會學的三大理論,對課程的見解有所不同結構功能論認為課程是價值中立的,不受社會或研究者的價值觀所影響;學校課程為了配合當時社會的需求,教導學生適應社對生活環境而社會也透過課程來篩選學生,使不同能力的學生接受不同的課程,以便將來在社會的不同機構勝任工作,維持社會的穩定與進步詮釋論非常重視課程的研究,認為課程是社會組織的知識,學校知識3的選擇與分配隱藏著社會結構權力分配和控制原則 ,也探討師生在課程實施時,如何共同協商和建構知識新馬克斯主義再製理論認為學校教育在再製原來社會不平等的權力結構 ,而抗拒理理論則主張我們應該去注意課程中意識型態的問題,抗拒課程中不合理的偏見參、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臺灣過去五十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導致的社會急遽變化,社會原有各個系統的體制、體系及運作機制等,均已無法承載新的使命與任務,教育體系自不例外。
民間對教育改革的呼聲與政府落實教育改革政策應運而生,其中除師資培育多元化與升學管道多元化的改革政策之外,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項改革就是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過去歷次在課程標準裡的改革相較,可說是劃時代的變革,也可視為教育目標轉換軌道的重大改革此項課程改革係由原國訂課程標準教育目標重視知識學習的觀點,轉換到國訂課程綱要教育目標重視能力培養的觀點為面對二十一世紀嚴峻的國際競爭力,面對急遽變化的社會與知識爆炸的時代,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與能力毋寧是國民教育的一大任務,因此注重能力培養的教育目標乃成為九年一貫課程的基本精神急遽變化的社會所需不斷調適與改革的觀念已深植民心,教育界同仁也已能體認教育改革需有共識,需有大家的共同參與和投入,改革效果才能呈現,也才能落實教育理念以下分別就此次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如以闡述一、社會快速變遷,問題不斷增加隨著社會快速變遷,青少年濫用藥物、自殺、校園暴力、價值觀混淆;高度都市化造成人際疏離和社會脫序;家庭結構改變單親家庭增多,家庭暴力頻傳;工業過度發展造成環境污染等等因此,社會解組、價值衝突和個人行為偏差,是社會變遷過程中教育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也由於社會問題不斷的增加,學校需要在原有的課程內隨時加入生命教育、兩性平等教育、資訊教育、環保教育人權教育、宗教教育、法律教育、等等課程,以彈性因應社會變遷的需求,以及時、有效的解決各種社會問題。
4二、政治民主化,權力意識抬頭在民國七十六年解除戒嚴,八十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後,我國政治民主化與法治化在學校教育方面,也由統一、不平等的意識型態課程改變為開放與多元,並提出了「課程改革、權力下放」的口號,要求建立自由分權的教科書制度,廢除審定制,由學校自主選擇教科書三、經濟國際化,競爭力有待提昇在後工業社會結構背景下,世界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為了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勝,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教育大改革,以期不斷造就出有能力從事新產業的人才從教育投資論的觀點來看,教育的過程是為了培育較高素質的人力,投入經濟生產活動,增進經濟繁榮;另一方面隨著新科技的發展,學校教育必須提供這些新技能的學習,這些都將對學校課程內容的改變造成很大的影響四、多元化社會,多元文化的尊重我國處於社會轉型時期,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質遠遠落後於物質的生活水準此外,由於人口的變遷,國內社會日益複雜,社會中許多不同的次級團體,形成次級文化,造成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因此,學校應透過課程的內容,教育學生了解不同種族、宗教、性別、年齡、語言、地區、特殊兒童的文化,肯定自己的文化,尊重並欣賞其他的文化,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五、培育二十一世紀的新國民學者認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變遷非常快速複雜,社會結構因而有所改變,單親家庭日益增加,經濟型態將以資訊業及服務業為主,知識本身快速重新建構 ;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越重。
迎向新世紀的我國,無論在國家競爭力的提昇 、社會和諧的凝聚 、自然環境的永續經營、人民能力素質的提升和生活品質的改善 等,成功的關鍵都在教育而課程又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為培育優秀的新世紀國民,在教育改革中,課程改革則為最重要的一環5肆、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理念下的時代精神與訴求新課程主要的理念有五項:建立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發展課程統整的學習領域、增加空白課程的學習空間、提昇能力本位的生活學習、發揮績效責任的評估精神等五項,強調「課程綱要取代課程標準,學生學習中心取代學科本位中心,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取代中央政府統一編輯」等觀念,其中發展「學校本位的課程」不僅為教育鬆綁,更讓教師的專業自主得到重視教師是課程發展的靈魂,教學是其天職,課程為其專業,須以務實的態度讓學校本位課程回歸,如此教育品質才能得以改善一、課程修訂的的時代精神:從社會變遷與課程發展的因應分析,此次課程綱要的修訂,反映「反權威」、「反知識本位」及「反精英導向」的世紀末時代精神一)反權威:以往課程均是「由上而下」發展,即由國家統一製定課程標準、編定教材、印製課本,再配發給各個學校;主導課程標準修訂大抵為行政人員及學科專家為主體,教科書的編製則以此為標準;學校教師必需依據此一課程標準授課,而授課教材概以國定教科書為主。
然而世紀末的反權威卻對此模式加以挑戰,先是教科書「審定本」的開放,使國立編譯館不再寡頭壟斷,繼而倡議以「課程指導要領」或「課程綱要」取代「課程標準」 ,同時也肯定了「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二)反知識本位近年來學術快速分化,學科本位主義瀰漫,中小學課程學科數不斷增加,一位學生要學習一、二十科的科目,並應付各科的作業及考試,使得學校學習變成沈重的負擔學習的知識增加了,但卻與日常生活愈來愈疏離當批判的聲音四起時,人們也開始反省,除了知識的學習外是否更需要學習人文素養、人文關懷呢 ?而「反知主義」 (anti-intellectualism)則道出了經驗世界及情意世界的重要,因此減少學習科目及時數遂成為社會上強烈的呼籲6(三)反精英導向以往的教育過程反應了「精英教育」的導向,只有學業成績優良者才可繼續升學,才能享受到較好的教育資源和品質,因此有所謂的明星學校、明星教師、升學班、放牛班的產生然而民主社會可貴之處即在受教育的全體受教者均能有相同的受教機會,且每位受教者均能獲得適性的發展,而非僅有少數的精英擁有此一特權,因此要求受教權平等的呼聲也愈來愈高,於是教改總諮議報告書中提出「帶好每位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