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书法艺术中的线条语言.docx
5页浅析书法艺术中的线条语言 赵彩芹(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273165)Reference:书法艺术是最能体现线条的一门艺术线条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表现[来自www.lw5U.com]形式,更能使书法作品千姿百态,让欣赏者可以从中体会出无尽的美感特别是线条的特殊语言,它的千奇百怪、变化莫测,最能够表达艺术家精微的感觉和细腻的情感,以情动人Keys:书法;线条J29 :A:1673-2111(2012)09-0309-01在艺术领域中,线条是构成物体视觉形象最基本的要素,是表现物体最直接、最明确、也是最富有概括力的艺术手段甚至有的书法家认为书法艺术就是线条艺术,而且把这一说法定为金科玉律虽然我不太赞同这种说法,但这足以证明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我从线条的基本语言和特殊语言两个方面对书法艺术中的线条语言进行分析1 线条的基本语言我认为线条的基本语言可以包括线条的粗和细、曲和直、线条本身具有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等当然它们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中,线条没有绝对的粗也没有绝对的细1)线条粗显得厚实、雄壮;线条细显得轻灵、精巧线条粗,强烈突出、视觉感近;线条细,柔弱谦和、视觉感远。
盛中唐的颜真卿被世人认为是能够在王羲之书风以外,另辟蹊径并能够开宗立派的一大成功典范他的《自书告身》是其晚年的名作此碑结体宽舒伟岸,外密中疏;用笔圆润、厚重、挺健、遒劲,丰肥古劲,寓巧于拙,甚至有“过肥之嫌疑"点画显得浑厚爆满,挺拔有利,刚劲外露《勤礼碑》集中体现了圆、厚、重、稳、拙、大等特点不仅善于用拙,也善于用巧,形拙而神巧所以人们往往把这种美称之为壮美但是在一篇优秀的书法作品中,这种粗细往往并不是绝对的书法如若粗细一致而无节奏的线条是不能给人以美感的,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然无声,却有音乐的旋律,这恰恰是书法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2)曲线婉转、优美、活跃,给人舒展、柔和、流动、轻快的感觉,是女性的优雅;直线挺拔、雄健、真朴,给人坚硬、挺拔、庄严、高昂的感受,是男性的行动曲线往往在行、草书作品中出现,尤其是狂草;而直线往往在隶书、摩崖刻石和魏碑中出现较多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史称“草圣”他的狂草《自序帖》,笔画圆转遒逸,如曲折盘绕的钢索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其中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旋律,极富动感。
此外也有点画分散者,则强调笔断意连,生生不息的笔势,笔锋回护钩挑,一字、一行,以至数行之间,点画互相呼应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历代书家们对此帖有很高的评价,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坐,骤雨轻旋风声满堂朱处士云:“笔下惟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3)线条作为书法的基本语汇具有自身的时间性:积点成线就是时间延宕笔画的曲直顿挫所形成的节奏,也是一种时间表征最为明显的是书法创作在挥毫时的顺序限制与不可重复性因此每一根线条的头尾,每一组线条的连接乃至整篇作品的线条呼应,都具备了一定的运动轨迹宋代书法家姜夔在他的《续书谱》中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划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着眼点是从已[来自wwW.lW]经完成了的静止的作品线条间架中去品味其点划振动的栩栩如生,他的侧重点还是线条的时间性2 线条的特殊语言线条的特殊语言主要表现在它的言情能力线条作为最高级的语汇,它的千奇百怪、变化莫测,最能够表达艺术家精微的感觉和细腻的情感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是作者凝神结思,蓄情而发,一泻而出的情感流露以情感人,用情作书,是书法成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例如唐颜真卿《祭侄文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
其线的质性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此尤为难能可贵在中国书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为遒劲,且和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之《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祭他的亡侄季明的祭文稿,被评为“天下第二行书”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乱,颜真卿和兄长分兵讨伐第二年,常山被攻陷,季明和父亲“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颜真卿觅得季明的首骨,于是撰写祭文由于匆匆起草,无心做书,并因至情所郁结,书写时进入了心手两忘,真情充分流露的境地,因而把铮铮铁骨,勃勃怒气以及对亲人的深情哀思,注于笔下而被人们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给人的内心感受却不同于《祭侄文稿》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41位朋友,宴集于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在“崇山峻岭”、“惠风和畅”的大自然中王羲之为《兰亭诗集》作序文此时王羲之的神思驰骋,意象迭生,作品超尘脱俗,达到天籁自鸣的自然之境可见情绪的变化导致了运笔节奏的跌宕起伏,书者通过笔墨书法将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3 结束语线条的基本语言与特殊语言在其各自的表现过程中会产生矛盾对立现象。
从历代书家的作品看,单方面强调线条的基本语言或单方面强调其特殊语言比既要强调基本语言又要强调特殊语言相对容易一些于是,对各书体而言,只有作反向的协调,才可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Reference:[1] 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 欧阳友权.艺术美学[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3] 陈世雄编.线条的语言[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