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萃取与分液”..ppt
20页高三专题复习教学设 计 《萃取和分液》 一、课题背景 二、教学设计 三、实施效果 1、高三学生对萃取的认识 萃取概念模糊 萃取目的不清晰 萃取剂的选取混乱 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碘水、CCl4等物质都还比 较陌生,对无色液体的分层现象没有感知, 对除水之外的物质之间的相互溶解也没有足 够的认识,对萃取和分液的应用混淆不清 2、教材分析 第一节就接触萃取,没有相关的元素化合 物的知识铺垫,影响学生的吸收 教材编排顺序:先萃取再分液,容易混淆 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的知识盲点 对于互不相溶的无色液体没有事实感知, 对碘单质为什么能从水层萃取到CCl4层没有 知识铺垫, 对溶解度的概念还仅停留在单一固体溶解 在单一溶剂这个层面 生活中的化学小知识: 1、为什么西红柿汤的上层,油层颜色特别鲜 红? 2、什么是干洗?干洗后的衣服能马上穿吗? 4mL水试管1试管2试管3 2mLCCl4苯酒精 水(与上 行溶剂是 否分层) 结论 分液漏斗的引入 探究一:分别将三种溶剂混合:水与四氯化碳、水与苯 ,水和酒精,观察它们的互溶及密度大小情况,记录现 象 分层,CCl4 在下层 分层,苯在 上层 酒精与水 不分层 CCl4、苯等有机溶剂与水互不相溶, CCl4密度大于水,而苯的密度小于水 。
讨论:分层后的溶液如何进行分离? 实验:将试管中不互溶的液体分开 结论:这种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分液;进行分离的实验装置——分液漏斗 •2、分液时的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第二步:关闭颈部活塞,从上口将试管1的混合溶液注入分液 漏斗中,充分摇匀、振荡 •第三步:打开上口活塞,再打开颈部活塞,当液体分界面到 达活塞处时,关闭颈部活塞,再从上口将液体注入另一烧杯 中 分液: • 1、分液的定义:分离 的 混合物 的一种分离操作 互不相溶液体 将1小勺碘单质分别溶解在水中和CCl4中, 观察现象 结论:碘单质(I2)在有机溶剂(CCl4)中溶 解度更大 资料卡片:碘在 CCl4中的溶解度是 2.9g,而在水中的 溶解度只有0.034g 碘水(I2溶 解在水中 ,呈黄色) 加CCl4 暂不振荡 分层,CCl4在 下层, 充分振荡 分层, 下层是I2溶解在CCl4 层中,呈紫色 上层是水,无色 探究二:在试管中加入10mL的碘水,再加入5mL CCl4 ,振荡,观察现象 本萃取实验的实质:CCl4将I2从水中提取了出来。
1、萃取的定义:用一种 把溶质从它与 中提取出来的 分离方法 2、萃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①溶质应易溶于 而难溶于 ②萃取剂和原溶剂应 可见“萃取”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了溶质在不同溶剂 中 的不同 溶剂 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 互不相溶 溶解度 萃取剂(新溶剂) 原溶剂 3、萃取与分液的区别:在碘水中加入CCl4 再振荡分层的操作叫 ,(原混合液未分 层);再把分层的混合液分开的操作叫 ,只适用 可见通过 、 两步则可从碘水中将I2萃取出来 萃取 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 萃取 分液 生活中的化学小知识: 1、为什么西红柿汤的上层,油层颜色 特别鲜红? 2、什么是干洗?干洗后的衣服能马上 穿吗? 从生活走 向化学 常见的精油 w精油是一种由天然 植物中的花、叶、种 子、果皮、枝干、树 皮等地方提取出来的 浓缩液体 植物中精油的提取主要是采取化学溶剂萃取法 从化学走 向社会 【课堂讨论】 1、烧杯(萃取后从下口活塞中收集到的液体混 合物)中获得的是什么物质?若要获得纯净的 I2,还应采取什么操作?(提示:碘的沸点: 184.35℃,CCl4的沸点:77℃ ) CCl4和I2的混合物。
采用蒸馏的操作 •2、若第一次用CCl4对碘水进行萃取后发现分液 漏斗中的水层还带有黄色,说明水中还有碘没被 萃取完,应采取的操作是在分液漏斗中继续加适 量CCl4 ,进行第二次萃取 •3、实验完后所得碘的四氯化碳的混合液应如何 处理? •有机溶剂多数有毒,应回收到指定的试剂瓶 通过“西红柿蛋汤的 颜色和衣物干洗”引 入“萃取的概念” 通过CCl4和水的分 层实验,让学生了 解分液,为萃取的 条件做铺垫 通过分离互不相溶 的混合液体引入“分 液漏斗”的使用 通过碘单质在不同 溶剂溶解性实验的 对比,为萃取的条 件做铺垫 经过层层铺垫,用 CCl4萃取碘水中的 碘单质这一实验的 理解就顺理成章了 反馈题目:如何鉴别CCl4和水? 1、不用任何试剂: 2、只用一种试剂: 。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