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17世纪与古典主义文学.docx
20页第四章第四章 1717 世纪与古典主义文学世纪与古典主义文学第第 四四 章章授课题目:授课题目: 1 17 7 世世纪纪与与古古典典主主义义文文学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 1 17 7 世世纪纪文文学学 文学的创作概况; 理解法国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原则;掌握三一律的创作规范;莫里哀喜剧创作的艺术成就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伪君子》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17 世纪古典主义、巴洛克、清教徒文学;;高乃依、拉辛、弥尔顿、莫里哀的创作;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互动式的讲授;辅助手段辅助手段: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授课时间安排:授课时间安排:4 4 课时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第第一一节节 概概述述17 世纪是一个处于变化中的世纪革命刚刚露出曙光,而顽固势力的阴影依然遮天蔽日历史站在转折点上,各种思潮泥沙俱下1640 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中世纪的终结和近代史的开始资产阶级处死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1649 年宣布成立共和国然而后来王政复辟,几经周折,资产阶级发动政变,最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在这次并不彻底的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国家然而,在欧洲大陆,封建统治达到了最高峰法国结束了胡格诺战争(1562-1598)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到路易十四时期最为鼎盛,这位在位 72 年的“太阳王”,将自己视为上帝在尘世的代理人,公开宣布“朕即国家”当时,资本主义势力逐渐成长壮大,君主实际上充当了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势力表面上的调停人一方面,王权利用资产阶级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则依附王权发展资本主义于是,法国经济日益繁荣,在欧洲大陆处于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封建势力加强,尤其是天主教会反动势力的猖獗,给欧洲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带来深重灾难,它利用宗教裁判所、禁书、火刑等来迫害新思想家,阻挠改革又利用耶酥会这样的机构,以新教会的面目操纵教育系统和文化思想历史的车轮并不是永远向前的,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就出现了政治经济上的大倒退与历史情况相一致,各国文学也呈献出复杂的状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仍有一定影响,但基本上走向衰落,风行一时的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关于巴洛克巴洛克(baroque)原意是用来称呼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含有珍奇、奇妙的意思,引申为奇形怪状、矫揉造作。
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术语最早是指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建筑的特点,这种建筑打破了匀称、平衡、合理的规则,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巴洛克精神体现在绘画上是感情的夸张、比例的失调、对照的强烈和形象上的扭曲在音乐上则是赋格曲,或称遁走曲,给人以一种流动不定、错综复杂、华丽绚烂的感觉 在文学上,巴洛克文学表现了一种病态的人生哲学以及悲观主义的情绪它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面前的无能为力和顶礼膜拜在艺术上,采用极端混乱、支离破碎的形式,表现夸张的忧郁;又用雕饰的辞藻、谜语似的比喻来玩弄风雅巴洛克文学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西班牙,然后传到英、法等国虽然巴洛克风行一时,但是,在整个 17 世纪,欧洲文学的最主要成就是古古典主义文学典主义文学顾名思义,之所以称古典主义,是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自文艺复兴后,欧洲思潮中的一个特点就是向往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这种热情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对 17 世纪的学者来说,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中,那种对形式和理性的强调,代表着人类最美好的理想换言之,在当时那个分崩离析的世界,他们感兴趣的是古典文化井井有条的理性古典主义最早出现于法国,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流行近二百年,一直持续到 19 世纪。
古典主义的最主要特征是古典主义的最主要特征是:拥护王权,歌颂开明君主,宣扬公民义务拥护王权,歌颂开明君主,宣扬公民义务这种鲜明的政治倾向性首先是因为古典主义文学是当时君主专制的政治的产物专制王权为了巩固政权,不仅在政治上加强统治,在意识形态上也要求为王权服务,表现在文学上,要求语言的规范化,文学样式的程式化 古典主义的第二个特征是注重理性古典主义的第二个特征是注重理性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的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并认为人的理性至高无上,人可以凭理性思维而认识真理,因而他主张以理性来代替盲目的信仰,尤其要用理性来克制情欲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为古典主义文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布瓦洛把理性看为创作与评论的最高理标准,他的《诗艺》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他说,“首先必须爱理性;你的文章永远只凭理性才获得价值和光芒古典主义的第三个特征是模仿古代,师法古人,重视格律古典主义的第三个特征是模仿古代,师法古人,重视格律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学者已经开始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中寻找灵光,到 17 世纪,更是大力提倡向古代学习,“古典主义”也正是由此得名。
他们把古代文艺看作是一种永恒的模范,把古希腊罗马的大家之作奉为圭皋,从古代的文学历史中选取创作题材,为自己理想的英雄人物披上古代的外衣与此同时,他们还在研究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制订出许多创作规则,其中最著名的是戏剧三一律在体裁方面,他们要求各种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定,例如悲剧与喜剧不能混同在文风上,则要求简洁、明朗、精确,反对繁琐、含糊、晦涩这种对形式的孜孜以求一方面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一方面过分严格的形式要求阻碍了创作的自由在法国,古典主义达到欧洲最高水平17 世纪三、四十年代古典主义开始兴起,六、七十年代就达到隆盛,在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上都有成就,尤以戏剧方面最为突出而在文艺理论方面,布瓦洛(1636-1711)继承了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的传统,总结了法国当代戏剧家的经验,写成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的艺术》这部作品影响深远,成为欧洲文艺理论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这一时期的法国,还诞生了一位以寓言诗而闻名的诗人,让·拉封丹(1621-1695),其作品取材于古代希腊、罗马、印度的故事和寓言,也有法国的民间故事,共 12 卷,239 首这些作品以动物世界寓指人类社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嘻笑怒骂中揭露和谴责了王朝的黑暗、贵族的暴虐。
而个性化的形象、戏剧性的情节、来自民间的语言,构成了作者独特的风格一、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一、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从 1660 年到 1688 年,是路易十四君主集权统治的黄金时代,也是法国古典主义的全盛时期这其间,作家辈出,创作繁荣,尤其是悲剧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在古代希腊,由于受舞台条件的限制,戏剧必须在白天演出,基本表现不出白天和黑夜的更迭,也没有地点的变化,所以多为独幕剧同时,参加比赛的每个作家上演一出喜剧三出悲剧,而只能占用一天的时间而且,三出悲剧的情节要有相关性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了情节的整一,又用“太阳的一周”对戏剧的长度做了说明可是后来,往事渐渐湮灭,当 16 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将目光重新投向古代,遥远的戏剧模式已经不可考证,他们翻开亚里士多德的不朽著作,在字面意义上对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进行理解,只不过这理解是种误解,他们错误地认为古代悲剧是在情节、地点、时间三方面都“整一”的悲剧时间又过了一百年,1634 年,诗人梅莱在他的悲剧中首次贯彻这一思想,从此,奉古代文学为圭皋的法国的古典主义作家们,因袭了意大利文艺理论家的错误,制订了严格的“三一律”,即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一个地点、时间不能超过二十四小时。
按布瓦洛的说法:一部剧本“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的充实”他们坚持说,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规定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剧作家们从理论上构想的那种三一律,是建立在对希腊戏剧(及其解释者亚里士多德)的曲解上的但是,另一方面,同样毫无疑问,他们正是依照他们自己艺术的需要来理解希腊人的,因而在达西埃和其他人向他们正确解释了亚里士多德以后,他们还是长期坚持这种所谓的“古典”戏剧”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金科玉律可以说,古典主义戏剧家们是自愿戴着镣铐跳舞的,不过,他们的艺术也许正是在限制下方显出曼妙之处在古典主义戏剧家中,最杰出的是高乃依和拉辛1、彼埃尔高乃依彼埃尔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1606-1684)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1636 年,他的悲剧《熙德》上演,轰动了巴黎,被认为是法国古典主义的奠基之作《熙德》的故事发生在西班牙卡斯第王国的塞维尔城,主人公是贵族老臣杰葛之子罗狄克,他爱上了高迈斯伯爵的女儿施曼娜杰葛是昨天的英雄,高迈斯是今天的好汉,二人都为朝廷重臣,这桩婚事可谓门当户对不幸的是,有一天,国王要为王子挑选一个师傅,杰葛被选中。
高迈斯心生嫉妒,激动中打了杰葛一个耳光蒙受奇耻大辱的杰葛年高体迈,力不从心,便要求儿子罗狄克为自己报仇雪恨,以挽回家族的荣誉罗狄克陷入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一方面是高尚而严厉的责任,一方面是可爱而专横的爱情,二者不可得兼,左右为难中,他甚至想到了自杀,但又怕落个怯懦的坏名声最后,他还是以责任为重,与高迈斯决斗,并杀死了对方施曼娜得知父亲的噩耗,十分悲痛,她尊重罗狄克为责任而战的行为,但她自己也将为荣誉而承担自己的义务,于是她立即来到王宫,要求国王处死罗狄克罗狄克当夜来到施曼娜家中,请求心上人杀死自己,好使他的痛苦得到解脱施曼娜心中矛盾重重,终于不忍心杀死爱人,她让罗狄克尽快离开罗狄克回到家中,向父亲表示,作为儿子自己已经尽了应尽的责任,可是自己为此失去了爱情,他要以死殉情正在此时,摩尔人偷袭塞维尔城,四处一片混乱,危急时刻,罗狄克以国家为重挺身而出,带领军队英勇抵抗,结果大胜而归,成了民族英雄,被誉为“熙德”,也就是首领的意思国王故意捉弄施曼娜,佯称罗狄克已经阵亡,施曼娜当即昏死过去而醒来知道真相后,她仍按照封建义务行事,要求所有的武士与罗狄克决斗,许诺说谁赢了她就嫁给谁国王依照旧日风俗,只允许进行一次决斗,于是,一直在追求施曼娜的桑士站了出来,向罗狄克挑战。
在决斗以前,罗狄克与施曼娜诀别,表示为了使她替父报仇的愿望得以实现,他将挺胸迎向剑锋而不加抵抗至此,施曼娜不得不吐露真情,用爱情激励他只能打胜不能打败决斗结束,罗狄克赢得了胜利国王当众宣布,施曼娜属于罗狄克,并开导施曼娜要以国家为重,与罗狄克化干戈为玉帛最后,国王让罗狄克继续拿起武器,把战争推进到摩尔人的国家去,去做他们的“熙德”此剧的内容耐人寻味,主要的戏剧冲突是罗狄克与施曼娜的冲突,而冲突的核心是情与理、即爱情与责任的矛盾冲突的结果表达了高乃依、或曰整个古典主义戏剧所要表达的主题--爱情服从于责任罗狄克为了维护家庭荣誉不得不去杀死爱人的父亲,在两难选择中,理智战胜了感情封建道德观念和个人幸福之间的矛盾同样也存在于施曼娜心中,一方面她出于义务不得不向国王控告自己的恋人,另一方面又越来越深地陷入爱情之中而所有的矛盾都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王的权力高于一切的原则下得以解决:国王是理性原则的体现,他明辨是非、体贴下属,在他的调解下,已经成为民族英雄的罗狄克与施曼娜终成眷属,这一结局既肯定了理性的胜利,也满足了个人的幸福《《熙德熙德》》在巴黎的成功是空前的,因为剧中的诗句极为优美,对法语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致于有“美得象熙德一样”的成语在法国流传。
它被认为是法兰西戏剧的光荣,并迅速风靡整个欧洲可是,作品的成功激怒了黎塞留,他本就对高乃依退出写作班子而心怀不满,更何况《熙德》使他亲自主持编写的一出喜剧黯然失色,加之他严禁决斗,而《熙德》中偏偏屡次写到决斗;当时法国和西班牙战争正酣,《熙德》里偏偏赞扬西班牙的民族英雄,这所有因素加在一起,便引起了学院派人氏对高乃依的围攻,他们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