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枫桥夜泊》王崧舟教学实录5篇.doc
9页《枫桥夜泊》王崧舟教学实录5篇谁愿意做今天课堂上第一个为我们朗读诗歌的人呢? (生1朗读)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谢谢你为我们带了个好头. (生2朗读) 师:只要做到字字入梦,句句入心,一定能读好. (生3朗读) 师: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生4朗读全诗) 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也想读.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后三个字你们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全场掌声) 师:好!味道出来了.还想读吗?现在,分男女生读.男生读前四字,女生读后三字. (男女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味道,我们还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的插图,自由读诗歌,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可以同桌先交流一下. (生自学自读,同桌交流)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师: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生1: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 师:你在用心灵思考,你有诗人的潜质.谁再来说? 生2: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悠扬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师:好词好句不断从你的心里流出来.谁再来说说? 生3:第一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师: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你们刚才的话连起来,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同学们,闭上眼睛,说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带着我们的感悟,齐读诗歌! (生齐读) 师: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时候,本该是干什么的时候? 生:睡觉. 师:诗人张继睡着了吗? 生:没有. 师:诗中哪个词说明了他没有睡着? 生1:愁眠. 生2:愁眠. 生3: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1:难眠. 生2:不眠. 生3:未眠. 师: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这个词. (生齐读〝愁眠〞) 师:有点愁,再读. (生齐读〝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诗人为什么愁呢? 生1:他赶考落榜. 生2:亲人离去. 生3:有烦心的事.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下资料.(大屏幕出示,指一名学生读) 《枫桥夜泊》王崧舟教学实录4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读通整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诗歌. 3.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座桥成为名桥,让一座寺庙成为旅游胜地. 2.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齐说) 解题 师板书:夜泊 (1)泊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这还是一个多音字.(分别组词) (2)在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 (3)诗人在什么时候停的船?(晚上)评价:你真会思考.这儿写的是夜泊. (4)诗人将船停在哪里呀?(枫桥边)师完成板书.评价:你们真厉害,和老师一起完成了诗题.指名读. (5)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 3.同学们,是谁在枫桥边停船啊?(唐朝诗人张继)是的这就是诗的作者. 师板书. 4.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张继,一起来感受这首名垂千古的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借助书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请生读生字. 3.读整首诗.注意断句,读出诗的韵味. 三.精读感悟. 1.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这首诗,来到这枫桥边.大家边听边想,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把听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来. 2.师范读.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现出了许多景物,也听到一些声音.四个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所划的景物和声音吧! 4.先来说说看,张继看到了什么? 月落: (1)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残月)这还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3)看来夜已经很深了,再过一会就要天亮了.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的月亮?(深秋)快要入冬了,天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呢? 生:惨淡.无光,凄凉 (4)是的,这是凄凉的月光.谁来读这个词. 霜满天: (1)已经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气更凉了.为什么是〝霜满天〞呢?(霜很大,很浓,很多) (2)你们说,在这霜满天的夜晚,诗人能感受到这种寒冷吗?(能) (3)我们在家里也许很难感受到这种寒冷.而张继此时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们说得都很对.张继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时在哪里?(苏州),从哪里知道?(姑苏城)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州是我们江苏的一个城市,湖北和江苏之间相隔1000多公里.我们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驶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见,张继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我们把漂泊在外的人称为什么?你能体会游子的感受吗?(生交流) 这满天的霜呀将游子张继团团包住,张继是什么感受呢? (4) 读读这个词. 江枫: (1)江边的枫树. (2)因为是晚上,江边的枫树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暗红,昏暗.黑乎乎) 渔火: 什么样的?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忽明忽暗,隐隐约约. 连起来读读这两个词. 5.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张继所看到的,那张继还听到什么了呢? 乌啼: (1)这是什么意思?人们喜欢听乌鸦的叫声吗?(不喜欢)为什么? (2)是的,乌鸦的叫声十分刺耳,在夜晚听到乌鸦的叫声,更加的凄惨,凄凉. (3)读词. 6.同学们,张继看到的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副图,一副凄凉的秋夜图.请你们回过头来想想,用自己的话描述给你的同桌听,从天空再到江面的顺序来描述. 7.理解感悟〝对愁眠〞 (1)诗人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听着凄厉的乌鸦叫声,张继又怎样的感受?(压抑.难过.郁闷.心情很不好) (2)此时的张继睡得着吗?(睡不着)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3)作者为什么睡不着?(圈出〝愁〞)张继心中满是忧愁,那这里的〝眠〞是睡觉的意思吗?那是什么眠?(失眠.无眠.不眠.难眠) (4)是的,张继根本睡不着,他带着忧愁,难以入眠. (5)连起来,读读整句诗.个别读,分组读,一起读. 8.感受钟声. (1)诗人在船上难以入眠,所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他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读第二句. (2)寒山寺:简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吗?(不是,而是在姑苏城外,只能是远远看到.) (3)张继听到了什么?(钟声) (4)哪里传来的钟声?(寒山寺) (5)为什么远在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张继也能听到呢?(因为是半夜了)从哪里看出来?(夜半钟声到客船) (6)这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哪里?(客船)在这里〝到〞就是传到的意思. (7)客船能听到钟声吗?真正听到钟声的是——张继. (8)客船上的张继是一个漂泊在外的人,他是一个孤孤单单,举目无亲的游子,这〝铛——铛——铛——〞的钟声分明敲在张继的心上.听着钟声的张继更加无法入眠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9)读这句诗. 9.张继的心中有无限的愁,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诗,字字都是发自肺腑.自己读读这首诗,感受这深深的愁. 个别读,想读的读,齐读,比赛读. 四.拓展延伸. 咱们学习的《山行》和《枫桥夜泊》都是写的关于秋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补充习题》上的《暮江吟》和《秋词》. 《枫桥夜泊》王崧舟教学实录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