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纠结的三组字.pdf
2页文章来源网络令人纠结的三组字令人纠结的三组字作者/张文娟人教版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将三组字放在一起进行书写指导:“里”与“果”,“山”与“出”,“学”与“常”里”与“果”字形相近,书写时进行笔顺上的区别:“里”写完“日”后,先写一竖再写两横;“果”写完“日”后,先写一横,再写竖、撇、捺山”与“出”字形相近,书写时进行笔顺上的区别: “山”先写中间的竖,再写两边;“出”先写竖折、短竖,再写中间一长竖学”与“常”字形相近,区分最上端的部分,字形不同,笔顺也不同:“学”上面是三点,书写时遵循从左到右的规则;“常”的上面是小字头,中间为一竖,书写时遵循先中间后两边的规则编者特意将形近字放在一起,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书写时能准确区分, 还能加深记忆这是教材中编排“会写的字”经常采用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却发现教师强调三组字字形以及笔顺的不同之处,费尽心思地采用编顺口溜之类的方式,学生依然“不领情”,频繁出错,应了俗语“千万不能这样,可偏偏这样”具体表现在:“里”与“果”,“山”与“出”,学生容易将笔顺混淆,出现错误;“学”与“常”,学生容易将最上端部分写得一样 时间越久,学生错误的面越广。
即使教师再三复习、 刻意比较,学生仍旧照错不误在一年级教材中编者将形近字放在一起,本无可厚非, 寄希望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印象那学生为何单单分不清、 记不牢这三组字呢?究其原因,是这三组字出现了记忆上的冲突点字形上相近可笔顺上完全不同大部分形近字,部件相同,笔顺自然相同,学生已经形成书写的习惯了学生在遇到这三组字时,在教师的比较下, 记住了相近的部分,书写时势必采取一致的笔顺规则即使教师反复强调两者字形上细小的差别(如“学”与“常”), 或是笔顺上的差别 (如“里”与“果”,“山”与“出”),学生在冲突点前慌了手脚,被字形相近的信息严重干扰,无法清晰记忆了文章来源网络时间越久,学生记忆越模糊, 只记住了两者相近的部分, 无意识地将两者统一了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这三组字又何必放在一起呢?那怎样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呢?笔者建议,编者应该绕开记忆上的冲突点, 顺应低年级学生识字、写字的规律这样的三组字,可以分开编排,寻找字形相近、笔顺规则相同的字安放在一起,如:“里”与“甲”,“果”与“旦”;“山”与“小”,“出”与“火”;“常”与“党”,“学”与“觉”等当然不是说这三组字永不碰面, 也是应该进行比较的, 只是要选择好比较的时机。
当学生对两个字的字形和笔顺熟练地掌握后,再放在一起进行字形和笔顺上的比较、区分,此时学生书写的习惯已经形成,就不用担心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了作者单位:安徽当涂县太白中心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