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届高考专题复习课后限时作业三.docx
5页课后限时作业(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秦攻赵于长平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①,引兵而归②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赵计未定,楼缓新从秦来③,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楼缓辞让曰:“此非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楼缓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王曰:“诺虞卿闻之,人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饰说也王曰:“何谓也?”虞卿曰:“秦之攻赵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不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攻,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楼缓曰:“虞卿能尽知秦力之所至乎?诚不知秦力之所不至,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王曰:“诚听子割矣,子能必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楼缓对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王以楼缓之言告虞卿,虞卿曰:“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予之乎?不与,则是弃前功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今坐而听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以益愈强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固不止矣。
王必勿予"王曰:“诺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反,秦之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逃去选自《战国策》)【注】①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公元前260年,秦、赵在长平大战,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40多万人②引兵而归:秦相范雎嫉妒白起的功劳,下令召他回秦③楼缓:赵人,仕于秦,此时为秦作说客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兵而归弓I:率领■8 .楼缓辞让曰让:责备■C.虞卿曰:“此饰说也饰:骗人,虚假■D.此非臣之所敢任也任:担保■【解析】让:辞拒答案】B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楼缓“予秦城”的理由的一组是()①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②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③虞卿能尽知秦力之所至乎④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①是楼缓以退为进的说辞,还没有说是否“予秦城”;②是表明楼缓“予秦城”的态度,不是理由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国提出用赵国六城来换取秦、赵讲和的条件,当赵王问计于楼缓时,楼缓先说自己不适合说,说了怕引起猜忌,但在赵王的一再追问下,只好敷衍说可以予之。
B.虞卿认为秦国没有继续攻赵,是因为长平之战后士兵疲惫不堪,根本没有力量再战,所以不应予秦城C.楼缓狡辩说虞卿根本不了解秦国的实力,此时如果拒绝了秦的要求,来年秦攻赵,还是要割地求和,不如予之D.虞卿认为即使是现在答应了秦的要求,来年秦一样会攻赵、要地到了那时,给,已无地可给,不给,秦继续攻赵,还不如现在就不给,以免秦更强、赵更弱解析】错在最后一句“只好敷衍说可以予之”,楼缓的最终目的就是想要赵国“予秦城”,之前的说辞只是以退为进的一种策略罢了答案】A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虽然,试言公之私答案】话虽如此,你还是谈谈你个人的看法吧2) 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答案】假如秦国明年再来攻打大王,大王能够不割内地去求和吗?(3) 今坐而听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答案】如今束手听任秦国的摆布,秦兵不受损耗就得到大量土地,这是增强秦国而削弱赵国啊参考译文】秦国在长平和赵国决战,大败赵军,随即撤军接着派使者到赵国索要六座城邑作为讲和条件赵国还未拿定主意,楼缓刚从秦国前来,赵王和楼缓商量道:“把城割给秦国会怎样?不割会怎样?”楼缓推辞说;“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
赵王说:“话虽如此,你还是谈谈你个人的看法吧楼缓说:“如今我刚从秦国来,要是说不割城,那不是好办法;要是说割城,恐怕大王又认为我是在替秦国说话所以不敢回答如果我可以为大王考虑的话,不如把城割给秦国赵王说:“好虞卿听说了这件事,上朝去见赵王,赵王把楼缓的话告诉虞卿虞卿说:“这是骗人的话啊赵王说:“怎么见得呢?”虞卿说:“秦国这次攻打赵国,是因为疲惫而退兵吗?大王认为他们还有力量进攻,只是因为怜恤大王才停止进攻吗?”赵王说:“秦国攻打我们,已经不遗余力了,一定是因为疲惫不堪才撤军的虞卿说:“秦国用他们的兵力攻打他们得不到的地方,因疲惫而撤军大王却拿他们用兵力攻不下来的地方去资助他们,这是帮助秦国攻打我们自己啊明年秦国再进攻大王,大王就没有办法自救了赵王又把虞卿的话告诉楼缓,楼缓说:“虞卿了解秦国兵力能打到哪里吗?如果他确实不知道秦军能打到哪里,这点弹丸之地也不肯给,假如秦国明年再来攻打大王,大王能够不割内地去求和吗?”赵王说:“假如听了你的意见割地,你能保证明年秦国不再来攻打我国吗?”楼缓说;“这就是我所不敢担保的了赵王又把楼缓的话告诉虞卿,虞卿说:“明年秦国再要求割地,大王割还是不割呢?不给吧,就会前功尽弃而挑起秦国进攻的祸端;给吧,已经无地可割了。
如今束手听任秦国的摆布,秦兵不受损耗就得到大量土地,这是增强秦国而削弱赵国啊以更加强大的秦国,来宰割愈加弱小的赵国,他们的要求一定是没有止境的大王一定不要割地给秦赵王说:“好于是派虞卿到东方去见齐王,和他商量对付秦国的策略虞卿还没有从齐国返回,秦国派来议和的使者就已到了赵国楼缓听到这个消息,就连忙逃走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拟论姚莹功罪状①[清]鲁一同守边之士,皆威信千里,坐摧强寇用之则边境安,舍之则戎心启故延寿②不赏,汉臣寒心;道济③见杀,宋疆日蹙何者?忠孝勇猛之士,敌人所构忌,谗间所由横生,徒以纤芥之间,卒幺圭④吏议,使折冲奇士旋踵及身,为世深戒,诚可痛也!窃见前台湾道姚莹,忠勤文武,守边数年,横塞夷虏之冲虏尝三犯之,摧败夺气以去军兴以来,南接广闽,北连江浙,失地丧师者骈肩望于道台湾地广不过一大郡,卒不过千人,其所摧陷,足以暴白于天下矣往者和议初成,佥谓可恃厦门旋覆,浙东再蹒准今视昔,和之不可信可见于此矣今信逆虏反复之说,轻折捐命之臣,摧败士气,为夷复仇夷自定海以来,小入覆军,大入夺城,焚杀淫掠,动以万计就如逆虏失风被剿,送死东陲,亦足以雪数年之深耻,偿士卒之冤痛奉命守土,惟敌是求。
皇上天容地载,沛大恩于上;诸臣守义,死节于下以守则固,以和则久国体事机,亦无损缺臣见其功,未见其罪窃料夷人张其凶暴,咆哮中国,深入腹地,得而不有,非有余力而不肯施,技止此也使边将皆如莹等,出万死不一顾返之计,纵不百全,胜负之理,亦当相较,或未易量今怵其诡说,变易有功之臣莹等一去,海外孤危后有来者,避畏吏议,孰敢击贼?边吏解体,辱军之将有所饰其耻,率相委而去东南之祸未有艾也且国家诛诸将以委城,而罪莹以敢战进退之义,臣未得其中谓宜渝雪莹罪,激励有功,以劝来者注】①姚莹,台湾兵备道,曾带兵击败入侵的英军事后,英政府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严惩姚莹朝廷迫于压力将姚莹革职②延寿,是甘延寿,他是西汉末年的将军③道济,是檀道济,他是南朝名将④幺圭:触犯,影响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敌人所构忌构:构造■B.轻折捐命之臣捐:捐助■C.东南之祸未有艾也艾:停止■D.激励有功,以劝来者劝:劝说■【解析】A项,构:设计陷害;B项,捐:舍弃,抛弃;D项,劝:勉励答案】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是表现姚莹“功绩”的一组是()①横塞夷虏之冲②失地丧师者骈肩望于道③逆虏失风被剿,送死东陲④皇上天容地载,沛大恩于上⑤其所摧陷,足以暴白于天下矣⑥谓宜湔雪莹罪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解析】①是正面写姚莹战场上的功绩,③是从敌人的失败来写姚莹的功绩,⑤是评价姚莹的功绩;②是讲其他的地方军队,④是讲皇帝,⑥是作者对姚莹一事的意见。
答案】B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得力的守边大臣往往会受到敌人的陷害,朝廷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因敌人的离间,轻易惩罚他们B.作者认为姚莹凭借台湾的狭小地方、弱小的军事力量,在对抗敌人的侵略中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值得敬佩C.从历史上看来,外来侵略者提出的和谈都是不可相信的,那些和谈不过是为了进行更大侵略的缓兵之计而已D.作者在文中替因抗敌被治罪的姚莹进行申诉,指出朝廷赏罚失官,建议应洗雪功臣的冤屈,激励有功之人解析】“和谈不过是为了进行更大侵略的缓兵之计”,文中没有写答案】C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其所摧陷,足以暴白于天下矣答案】他们摧毁陷没敌人的功绩,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了2) 今怵其诡说,变易有功之臣答案】现在恐惧敌人不符合事实的话,将有功之臣说成有罪之臣3) 且国家诛诸将以委城,而罪莹以敢战答案】如果国家因抛弃城池而处罚众将,(却)又以敢于作战(为由)而降罪姚莹参考译文】(善于)守边的将领,都是威严信义传播到千里之外,坐着就能摧毁强寇的重用他们,边境就安定;舍弃他们,敌人的侵略野心就会产生所以甘延寿没有受赏,汉朝的大臣心寒;檀道济被杀,南朝宋的疆土一天天减少。
什么原因呢?因为忠孝勇猛的将领,是敌人忌惮而欲设计陷害的,诬陷和离间就由此凭空产生了,如果只是因为一些细小的离间之言,最终影响了主管官吏的评判,使克敌制胜的将领灾祸迅速降临到身上,成为世人深以为诫的事情,真是令人痛惜啊!我看前台湾兵备道姚莹,忠诚勤奋,文武双全,守卫边疆数年,阻挡敌人海军的战舰敌人曾经三次侵犯台湾,都被打得灰溜溜逃走自从外国入侵我国以来,南到广东、福建,北到江苏、浙江,丢失土地、丧失军队的肩并肩挨着排满道路台湾土地幅员不超过一个大郡,士兵不超过千人,他们摧毁陷没敌人的功绩,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了以往和议刚刚签订,大家都认为可以依靠可是厦门很快沦陷,浙东两次遭受蹂躏比照以前看现在,和谈不可相信可以在这里看出来现在却相信敌人出尔反尔的说辞,轻易地折损奋不顾身的大臣,摧毁我们的士气,替敌人复仇敌人自攻陷定海以来,小的侵略就击败我们的军队,大的侵略就掠夺我们的城池,焚杀淫掠的人,动辄数以万计至于此次敌人船只因风搁浅被我军剿灭,在东部边境送死,也足以雪几年来的巨大耻辱,偿还士卒的冤痛大将奉命守卫国土,只希望尽量歼灭敌人皇上胸怀宽广,在上普降天恩;诸臣坚守正义,在下面为节而死凭此防守就能牢固,凭此和议就能长久。
对于国家的利益和战争的局势,也没有损害我看见了他的功劳,没有看见他的罪过我料想敌人逞其凶暴,咆哮于中国,深入腹地,攻陷了却不长期占领,不是有余力而不肯使出,而是本领就这样罢了假如守边将领都像姚莹等一样拿出万死不回头的打算,纵使不全部保全,胜负的道理,也是可以相互较量,或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现在恐惧敌人不符合事实的话,将有功之臣说成有罪之臣姚莹等一离开,海外就孤立危险以后镇守台湾的人,躲避畏惧主管官吏的评判,谁敢抗击贼寇?守卫边疆的将领人心涣散,打败仗的将领就有掩饰其耻辱的托词,都相互推卸责任离开东南的灾祸就不会停止了如果国家因抛弃城池而处罚众将,(却)又以敢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