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五篇.docx
23页高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菁选五篇高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1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
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 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高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2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实施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的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主动进行交流。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在课程内容标准中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中是这样规定的:让学生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等实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并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好奇心强,同时以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知识储备上,他们已经熟悉了过滤和蒸发这两种固体液体的分离方法,但对于两种都是液体的混合物如何分离还不太明确,有这方面的学习渴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也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蒸馏及萃取的原理 (二)教学难点 萃取的操作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萃取原理,掌握萃取的实验操作 2、了解蒸馏原理,练习蒸馏操作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3、会用合理的方法检验离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安全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对实验探究有进一步的认识 2、通过对初中常见物质分离与提纯以及分离提纯物质一般方法的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综合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设计和评价辨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组织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体验成功的乐趣 2、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实验仪器和实验设计的巧妙,感受化学之美 四、教学用品、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用品 药品:制取蒸馏水装置1套、50ml分液漏斗、10ml量筒、烧杯、铁夹台、铁圈、CCl4、碘水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 (三)主要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实验探究、练习五、教学流程示意图高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摸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苯就是几种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 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和烷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特征反应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先行组织者”,苯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和“先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先行组织者”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三、具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 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应,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的探究加强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显地表现出科学解释必须与实验证据、自然观察相一致的实证精神; 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 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以化学史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20xx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在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时,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
本节课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设置了八个学习任务,将一个完整的发现苯、认识苯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运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亲历 “苯的发现之旅”,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乐趣,训练科学方法本课采用化学史和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苯分子结构假说的提出和证实(或发展)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设计教学程序从发展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角度出发,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C6H6可能的链烃结构简式,然后设计实验否定苯具有链式结构,从而发现并明确问题再通过介绍凯库勒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从运用假说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 六、教学信息技术 依据心理学知识,人类获取的信息80%来源于视觉,多种感觉协调运用时,获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幻灯片与板书结合的呈现方式增强信息刺激力度,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高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酯的水解,并了解乙酸的酯化与乙酸乙酯的水解是一对可逆反应; 3.使学生了解羧酸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5.通过酯化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乙酸的酸性和乙酸的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 1.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及本质; 2.酯化与酯的水解的条件差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采用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展示及实物展示,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3.利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诱导、讲述等方法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及酯的水解反应; 4.利用类推法学习酯、羧酸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用具 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投影仪; 冰醋酸、乙酸水溶液、乙醇、浓H2SO4、水垢、饱和Na2CO3溶液、乙酸乙酯、稀H2SO4、稀NaOH溶液、蒸馏水、冰水混合物; 试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