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俄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doc
21页海南省农垦加来高中 2009 届高三文科班历史第一轮复习学案《苏俄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 点击数: 1330 【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学生版) 必修二《苏俄经济政策经验教训》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主要内容简介】线索: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改革道路复杂、艰巨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及目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后,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内 发动武装叛乱;国外 派遣军队进犯苏维埃俄国 (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势 ——急需集中全国的 、 ,战胜敌人,巩固政权2)内容①农业:实行 1919 年,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 交给国家影响: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关键因素;严重的损害了 的利益,使工农联盟受到严重的损害②工业:全面推行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1918 年,颁布法令,将所有大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及以后小型企业收归国有。
③流通:取消 ,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实行严格的 制通过 进行分配④实行 制, 不劳动者不得食(按需分配)3)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4)结果 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了敌人,到 1920 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4)评价 适应了战时的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障;但该政策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② 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主观上存在着试图由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愿望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露,导致国内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突出反映: 兵变)实施的必要性: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②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 政策强烈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③政府暂时无力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生产2)内容①农业方面: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剩下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
影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解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巩固了工农联盟②在工业方面:解除了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允许 投资开发影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③在经济管理上 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由单纯的行政手段管理变为主要依靠 手段管理④在贸易方面:恢复 和 影响: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⑤在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 3)实质: 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 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 经济的发展4)评价①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②新经济政策,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③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导致过早终止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比较1、建立新经济关系上: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异,战—直接过渡,直接摧毁旧经济体制代之以新经济体制,新—逐步过渡,“不摧毁旧体制,而是活跃发展他,逐步掌握他”逐步地改造2、生产资料所有制:战—绝对、彻底的公有制;新—多种所有制并存,即保证公有制主体,允许私有经济存在,发展国家调节下的商品货币关系3、分配原则:战—平均主义 新——按劳分配4、经济运行机制:战——计划调节,新——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5、作用和实践效果:战—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四、斯大林模式1、背景:苏联成立时间、组成、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2、形成过程(1)苏联的工业化方针提出: 1925 年 原因—— 采用—— 体制资金来源—— 实施:从 1928 年起 一五计划(1928——1932)成就:农业国——工业、农业国二五计划(1933——1937)成就: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欧洲一、世界二)三五计划(1938——1941)结果:卫国战争爆发中断(2)农业集体化背景:直接原因:工业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加,1926 苏联出现 困难;根本原因: 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政策变化: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 ”过程:30 年代农业集体化高潮(原因——中央的推动和压力)结果:引起农民不满和抵制,虽纠正,但未停止,1937 实现影响:1)积极性:①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②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③为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2)消极性:①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②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3、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 年, 的颁布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4、形成原因: 的包围和威胁;国内相对 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个人因素 的经济政治体制5、表现:①经济体制方面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政治体制方面主要表现为: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机制;在意识形态和国家精神生活上盛行个人崇拜——国家的权利高度集中于党,集中于党中央,集中于斯大林;高度集中,个人崇拜盛行(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1)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2)政治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3)文化上: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6.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从功绩和弊端角度:(1)功绩:①这一模式使苏联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②在工业化建设、二战以及战后经济恢复中都起了重要作用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不仅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2)弊端:①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②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社会主义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③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为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巨变的历史根源2)从模式角度:①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②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③但它带来的明显弊端告诉我们: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7、对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必修二《罗斯福新政》学案课程标准(1)了解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2)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考纲要求(1)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线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发展,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本质永不变第一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大萧条”的来临1. 大萧条:对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的特定称呼2. 背景:1922~1929 年,美国经济持续繁荣,汽车工业、 和 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3. 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和 的矛盾(1) 过大,大多数美国人贫困,无力购买所需商品,造成市场 ,生产 过度,造成经济繁荣的假象2) 膨胀,存在很多隐患4.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
5. 大萧条的表现: 崩溃、 倒闭、企业破产、 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1. 原因:(1) 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加强最主要原因)(2) 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大国,它的经济状况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极其重要的影响2. 经济危机的特点: 特别广泛、 特别长(1929~1933 年)、 特别大3. 影响:(1)这场经济大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 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纷纷加强对 的干预,加紧对 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3)各资本主义国家还加强对 和 的掠夺,从而激起当地人民更强烈的反抗三、胡佛的反危机措施1. 在经济大危机初期,胡佛政府采取了 的经济政策结果,在胡佛任内,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第二课 罗斯福新政一、罗斯福新政的实施1. 背景:(1)胡佛的 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2)全国要求 的呼声高涨,希望能够迅速摆脱经济危机3)1933 年 3 月, 就任美国总统2.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 救济: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 和 2) 复兴:为失业者提供 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3) 改革:采取 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态。
3. 罗斯福新政的两个阶段:(1) 第一阶段:1933~1935 年,着重 与 2) 第二阶段:1935 年以后,着重 4. 实施 贯穿“新政”全过程5.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项目:整顿 与 ,调整 政策,复兴 ,实行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6.从 年开始,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罗斯福开始将注意力集中于国际事务,“新政”渐告结束二、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1. 作用和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 ,它虽然没有实现完全复兴和充分就业,但最终减轻了危机对美国 经济 的危害程度,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2)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 它为美国广大普通百姓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改善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 经济 危机引发的 社会 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 势力,是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3)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 体系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 经济 保护4)罗斯福新政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开创了 的新模式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 与 相结合的体制,形成了 2.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 的干预和管制新政通过 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在未触动 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的改造。
海南省农垦加来高中 2009 届高三文科班历史第一轮复习学案《苏俄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教师版)必修二《苏俄经济政策》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