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市场规模分析.docx
14页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市场规模分析一、 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市场规模按照监测对象分类,大气环境监测可分为大气污染源监测和环境空气监测大气污染源监测多来自于工业废气排放企业的烟气监测(烟气监测设备);环境空气监测则是通过全国各级环境空气监测点对区域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环境空气监测设备)近年来,我国着重开展了大气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在空气监测站点建设方面,根据《2021中国环保产业分析报告》统计,截至目前已设置了国家、省、市、县四个层级的5,000余个监测站点,基本建成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在监测因子方面,除了常规六参数(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x、臭氧O3、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中还要求,将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六氟化硫SF6、含氯氟烃HCFCs、三氟化氮NF3、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纳入常规监测体系统筹设计;在重点区域布控方面,我国重点划出了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及汾渭平原及苏皖鲁豫交界地区作为目前空气质量监测和治理的重点地区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细颗粒物PM2.5污染依然严峻和臭氧O3污染日益凸显的双重压力。
对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有效遏制O3浓度增长趋势,基本消除重污染空气《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指出,加强PM2.5和O3协同控制监测完善大气颗粒物组分和光化学监测网络,注重指标、时空、城乡协同布局,提高PM2.5和O3污染综合分析与来源解析水平,支撑大气污染分区分时分类精细化协同管控1、环境空气监测领域市场规模根据《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以下简称339个城市)中,有21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64.3%,比2020年上升3.5个百分点;121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35.7%339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87.5%,比2020年上升0.5个百分点,平均超标天数比例12.5%,主要污染物为PM2.5、O3、PM10、NO2和CO根据以上统计数据,我国环境空气的整体质量状况仍不容乐观为了保持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国家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数据统计,2016年以来,我国环境空气监测设备销售数量保持了较快增长,从2016年的4,611台/套,增长到2021年的30,721台/套,复合增长率为46.13%。
碳监测将成为十四五期间环境空气监测设备投入的重点领域着眼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和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十四五期间将系统谋划覆盖点源、城市、区域等不同尺度的碳监测评估业务,提升碳监测技术水平,逐步纳入常规监测体系统筹实施《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指出,推进碳监测评估试点,制定并落实《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组织火电、钢铁、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废弃物处理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试点工作,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和信息化水平提升组建重点城市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在有代表性的省份开展试点并适时扩大范围为了达成规划既定目标,必然带动行业在碳监测领域投入的爆发性增长环境空气监测国控点非国控点数量持续提升根据《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十四五期间,将调整扩展大气监测国控城市站点,覆盖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国家级新区,并根据管理需求逐步向重点区域县级城市延伸;大气环境监测国控点位数量将从1,436个增加至2,000个,非国控点数量将从1,924个增加至3,500个以上,未来也将随着地方环保监测任务的加强而不断提升组分站需求提升,大气监测设备业务增长潜力大组分站又名大气污染物源解析系统,能够及时掌握污染成因及动态,通过明晰一个城市主要污染构成、来源、形成成因、空间分布等要素信息,帮助管理者精准施策,实现空气质量优良率的提升。
组分站主要监测参数包括气象五参数(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常规六参数(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x、臭氧O3、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颗粒物组分(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13项、有机碳/元素碳、地壳元素29项)和有机物组分(甲烷/非甲烷总烃、含氧有机物12项、挥发性有机组分57项)等随着我国环境空气监测技术的要求和技术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各省市均大力建设环境空气监测站,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通过组分站找出环境空气污染物的来源(环境空气污染物来源解析)将是我国环境空气监测工作的发展重点《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指出,地级及以上城市和雄安新区开展非甲烷总烃(NMHC)自动监测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和其他PM2.5超标城市开展颗粒物组分监测,选择性开展氨、气溶胶垂直分布监测O3超标和其他VOCs排放量较高城市开展VOCs组分、氮氧化物、紫外辐射强度等光化学监测随着规划的逐步落实,组分站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大气监测设备需求的增长环境空气监测点位下沉至县乡村,带来设备需求增长根据《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要求,各地方要加强区县空气质量监测,中部、东部地区监测站点覆盖到全部区县和空气污染较重乡镇,西部地区覆盖到污染较重的区县。
自2014年发布《全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修改稿)》以来,我国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重视不断提高,到2020年之后,要求全国监测村庄总数达到8,124个《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进一步指出,研究完善空气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推进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监管向区县延伸,京津冀及周边区域重点区县加密设置279个监测站点各地结合实际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综合标准站、微型站、单指标站、移动站等多种模式,实现县城和污染较重乡镇全覆盖2、废气污染源监测领域市场规模废气污染源排放是影响我国空气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也是我国实施空气环境监控和治理的首要目标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数据统计,2016年以来,我国烟气监测设备销售数量保持持续增长,从2016年的15,061台/套增加至2020年的33,063台/套,复合增长率为21.72%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形成的重要前体物,对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工业污染源则是VOCs的重要排放渠道,主要存在于企业的原辅材料或产品中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与治理,先后出台了《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环大气〔2019〕53号)、《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关于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的通知》(环办监测函[2020]335号)等文件。
VOCs监测领域主要包括有各级工业园区、各级政府重点监控污染企业、重点区域企业、重点行业企业等《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要求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发证单位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技术帮扶与监督管理,督促企业依证监测、依法公开重点强化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VOCs监测和无组织排放监测按照生态环境部谁污染、谁监测、谁治理的原则及规划要求,污染源企业对VOCs监测需求(包括技术更新需求、设备更新需求)将持续增长煤电等行业的绿色发展带动监测设备市场需求保持稳定与煤炭使用有关的排放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主要污染物包括: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根据《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1》统计,全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约9.5亿千瓦,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的88%在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加强煤炭、煤电、煤化工等行业的污染源监测,是保证行业绿色发展的前提条件《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也强调要推动工业园区建立监测预警体系,规范开展园区内部、边界和周边传输通道大气监测,大型石化基地、现代煤化工示范区等重点地区按要求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环境空气综合立体监测,微型化的空气质量监测设备需求增加。
在新形势下,建设一个全域覆盖、全要素覆盖的大气立体监测体系迫在眉睫O3与PM2.5的协同控制,需要在现有城市、区域监测网络的基础上,依靠更精准、痕量级、快速响应的监测设备和区域立体监测设备,以便掌握前驱物的生成条件、衍生过程、区域传输关系等,最终为实现O3与PM2.5协同管控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通过对区域内主要固定污染源、工业园区、道路交通、农村面源、无组织排放源的监测进行高密度布设、重点监控,可以准确查找污染源、实时掌握网络覆盖范围内的空气质量变化情况,为精准治霾提供科学依据因此,除标准化空气监测站以外,更加小型化、微型化的空气质量监测仪器的市场将迎来市场机会二、 环境监测行业企业格局:头部企业优势明显,研发投入费用逐渐上升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壁垒较高,垄断格局雏形已现,领先企业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在高端过程分析仪器市场,大多数被外资企业占领,而我国相关企业主要面向中低端过程分析仪器市场,如先河环保、雪迪龙等等先河环保目前已发展成为集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治理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商,具有全产业链服务优势,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先河环保以生态环境网格化监控系统为基础,构建天地空一体的监测体系,通过全样本的有效性监测,精准锁定污染源头,为区域环境污染防治决策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根据数据显示,在2017-2019年,环境监测营业收入呈上升趋势,2019年以后环境监测营业收入下降,这主要受疫情影响,先河环保所处产业链压力较大从企业毛利率来看,在2017-2020年间,先河环保的毛利率略高于雪迪龙,到2021年,先河环保毛利率呈现小幅上升趋势,达到44.12%,较2020年同比增加1.99个百分点,而雪迪龙的毛利率为46.96%,较2020年同比上升5.68个百分点,这主要得益于该公司加强费用管理,初步实现降本增效,同时营业收入不断增加除了2020年受疫情影响,两家企业研发费用下降以外,在2017-2021年间,研发费用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在2021年先河环保研发费用达到7652.42万元,雪迪龙的研发费用达到10302.63万元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环境监测行业技术门槛偏高,而我国目前相关企业主要在低端市场活动,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环境监测行业的发展,相关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三、 环境监测行业发展历程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环境监测行业历经40余年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艰难起步,到20世纪80年代成长发展随着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问题逐渐暴露,比如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
人类逐渐认识到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这一对深刻矛盾,《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等环境保护相关著作相继出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逐渐传播我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当时发展和保护的矛盾还没有那么突出,由于受到西方环境保护思潮的影响,我国也开始意识到国内的环境问题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对生态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环境监测不能只是简单地出具监测数据,而是要实现感知高效化、数据集成化、分析关联化、测管一体化、应用智能化、服务社会化智慧监测要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和网络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效智能感知生态环境,通过提升数据挖掘和应用水平,满足政府、企业、公众等对生态环境监测的需要,实现生态环境管理和监测业务的深度融合,更加精准、智能地支撑生态环境管理和决策四、 环境监测行业竞争格局生态环境监测行业竞争格局表现为国有机构、外资机构和民营机构三者竞争的状态,由于第三方机构处于交易双方的利益之外,所出具的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