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原青铜器论文类目录.doc
19页I周原青铜器论文类目录周原青铜器论文类冃录同前面的帖子一样,希望对喜欢的人有用也是从网上搜到的 不记得网站名了1.综述〈宝鸡西周考古发现〉,任周芳,《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 刊》第二辑),1984年〈关于青铜器窖藏性质的反思〉,王睿,《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 部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青铜器与周原遗址〉,李学勤,《和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81年2期(又见《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青铜器的起源与西周青铜器〉,杜乃松,《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8年2期〈三十年来的殷周金文研究——v三代吉金文存补编>代序〉,周 法高,《大陆杂志》第六十卷第六期,1980年6月〈秦人青铜文化初探——山四宗西周青铜器的族屈谈起〉,尚志 儒,《文博h 1984创刊号〈秦文化的起源:西周青铜器与秦青铜器、陶器的关系〉,饭岛 武次,《考古学与历史学Z整合研究》(上册),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陕西地区西周慕葬和窖藏出十•的青铜礼器〉,卢连成、胡智生,《宝鸡鱼国慕地》附录一,文物出版社,1988年〈矩伯、裘卫两家族的消长与周礼的崩坏——试论董家青铜器 群〉,周琰,《文物》,1976年6期。
〈试论董家村青铜器群〉,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 版社,1990年〈说“周行"周道”——西周吋期的交通初探〉,杨升南,《西周史 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陕西商周青铜器的出土与研究〉,吴镇烽,《考古与文物》,1988 年5、6期〈商周铜器多出于今陕西凤翔、岐山、宝鸡、眉县、扶风各县 说〉,张鹏一,《西北史地L 1938年1期〈商和西周的金文〉,马承源,《书法》,1982年2期〈商周青铜器装饰艺术〉,吴镇烽,《考古与文物, 1983年5 期〈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杜乃松,《考古与文物h 1993年5 期〈试论周秦青铜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李先 登,《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新出金文资料的意义〉,伊藤道治著、姚平译,《中国史研究 动态》,1980年5期〈新中国金文著录表〉,EQ凤岭,《古文字研究》第八辑,中华书局,1983年2月〈殷周青铜器埋藏意义考述〉,张懋鎔,《文博》,1985年5期〈用青铜器铭文來研究西周史——综论宝鸡市近年发现的一批 青铜器的重要历史价值附录:伯三器铭文的译文和考释〉,唐 兰,《文物, 1976年6期(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 出版社1995弟o〈早周文化的特征及渊源的再探索——兼论文、武吋期青铜器 的特征〉,徐锡台,《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 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周原考古记〉,徐锡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第十二卷,1981年〈周原的建筑遗存和铜器窖藏〉,丁乙,《考古》,1982年4期〈周原遗址发掘综述〉,陈全方,《考古学研究论集一一纪 念夏辅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周原青铜器窖藏及有关问题的探讨〉,罗西章,《考古与文物》, 1988年2期(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周原考古发掘记〉,陈全方,《文物天地h 1988年5期〈周原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徐锡台,《考古与文物》,1988 年5、&期〈周原青铜器与西周文明〉,刘士莪,《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89年3期(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 弟=〈周原考古发掘的重大意义〉,陈全方,《中国文物报》,1990 年4月26日3版〈周原青铜器概论〉,高西省,《故宫文物月刊》第十六卷第八 期,1998年11月2.西周史(1)政治〈邺国历史初探〉,郭克煜,《齐鲁学刊》,1981年4期〈奠丼国铜器及其史迹之研究〉,尚志儒,《中国考古学研究论 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12 月作者:金石学2007-4-30 15:39 冋复此发言2周原青铜器论文类目录〈丰国铜器及相关问题〉,蔡运章、陈长安,《考古与文物》,1983 年6期。
〈虢国的分封与五个虢国的历史纠葛——三门峡虢国慕地研究 之三〉,蔡运章,《中原文物》,1996年2期〈录伯铜器及英和关问题〉,黄盛璋,《考古与文物1983年5 期〈谈铜器铭文中的“天王”及相关历史问题〉,沈长云,《考古与 文物》,1989年6期〈微国史考略〉,郭克煜,《齐鲁学刊h 1982年4期〈微方伯历史文化研究〉,金岳,《文物季刊》1995年2期〈西虢史迹及相关问题——三门峡虢国慕地研究Z四〉,蔡运 章,《洛阳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原文物》特刊),1986年(又 见《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西周矢国考〉,王明珂,《大陆杂志》第七十五卷第二期,1987 年8月〈西周征伐东夷、东国的铜器年代、地理及其相关问题综考〉, 黄盛璋,《河洛文明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西周矢国考〉,曹定云,《出土文献研究》第五集,科学岀版 社,1999年8月〈西周金文诸侯称“王”现象辨析〉,黄月,《史学集刊》,2000年 4期〈从周初青铜器看殷商遗民的流迁〉,李宏、孙英民,《史学月 TB , 1999 年 6 期〈淮夷新考〉,黄盛璋,《文物研究》第五辑,黄山书社,1989 年9月。
〈鬲族Z铜器及其分化迁徙的初步考察〉,陈全方、尚志儒,《考 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 社,1993年10月〈略论殷遗民的遭遇与地位〉,杜止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三本第四分,1982年〈V尚书〉所见殷人入周后之境遇〉,李民,《人文杂志》,1984 年5期〈西周金文中的殷人身份〉,陈梦家,《历史研究L 1954年6 期〈西周王畿殷商遗民考略〉,吕文郁,《西周史论文集》(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西周南淮夷称名与军事考〉,张懋镐,《人文杂志》,1990年4 期〈捡负、鬼方的族属及其与周族的关系〉,尹盛平,《人文杂志》, 1985年1期(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论周康王〉,沈长云,《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 出版社,1993年6月〈论虢仲其人——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一〉,蔡运章,《中原 文物》,1994年3期〈西周金文中所见的周王后妃〉,刘启益,《考古与文物》,1980 年4期〈周昭王初论〉,刘韵叶,《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 育出版社,1993年6月〈从青铜器铭文看西周的战争〉,吴浩坤,《学术月刊, 1991 年12期。
〈从三监看武王大分封的性质〉,杜勇,《人文杂志》,1999年1 期〈序地与昭王十九年南征〉,卢连成,《考古与文物》,1984年& 期〈关于v天亡〉所记史事的性质〉,洪家义,《东南文化, 1987 年2期〈关于周昭王南征江汉地区有关问题的探讨〉,刘礼堂,《江汉 考古》,2000年3期〈何尊铭文和周初史实〉,马承源,《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9月〈怀念毛公鼎、散氏盘和宗周钟——兼论西周社会性质〉,唐兰,《光明日报h 1961年2月2日(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 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金文召王南征考略〉,尹盛平,《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二 辑,三秦出版社,1995年6月〈天亡館与武王东土度邑〉,刘晓东,《考古与文物h 1987年1 期〈天亡籃汪祀于天室"新解〉,林滚,《史学集刊L 1993年3期〈天亡箴祀于天室”新解〉,林滚,《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 出版社,1998年〈西周四世佚史初探〉,何幼琦,《江汉考古h 1983年2期〈西周对待殷民的政策缕析〉,杨善群,《人文杂志》,1984年5 期〈西周金文的六师、八师〉,李学勤,《华夏考古h 1987年2 期。
〈西周诸王征伐异族的探讨〉,徐锡台,《庆祝武伯纶先生九十 华诞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1年9月作者:金行学2007-4-30 15:39 冋复此发言3周原青铜器论文类目录〈西周金文中的殷八师与成周八师——读金文札记〉,王人聪, 《考古与文物, 1993年3期〈西周之衰微〉,夏含夷,《尽心集——张政垠先生八十庆寿论 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西周对淮夷战争的初步研究〉,辛怡华,《陕西历史博物馆馆 刊》第七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11月〈殷代与西周的军事制度〉,陈恩林,《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 硕士文库历史卷》(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周代封建的建立〉,杜止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 刊》五十本三分,1979年〈周昭王南征补遗〉,何幼琦,《楚史研究专辑》,湖北省楚史研究会,1982年2)经济〈出土文物与周代tn制〉,起星,《历史教学问题L 1982年6 期〈从裘卫诸器铭看西周的十•地交易〉,赵光贤,《北京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1979年6期〈从金文中看西周十•地王权所有制的变化〉,王明阁,《西周史 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从周原出土文物试论西周货币〉,罗两章,《中国钱币L 1986 年3期〈对西周土地关系的几点新认识一一读岐山董家村岀土铜器铭 文〉,林甘泉,《文物h 1976年5期〈几件铜器铭文中反映的西周中叶的土地交易〉,陈复澄、王辉,《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2期〈金文所见西周王室经济〉,沈长云,《西周史研究》(《人文杂 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金文贮字研究中的三个问题〉,刘宗汉,《古文字研究》第十 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论商周时期的金属称最货币〉,蔡运章,《中原文物》,1987 年3期〈试说西周金文中关于井山的两条史料〉,刘桓,《人文杂志》, 1993年4期〈试论中国青铜货币的起源〉,周卫荣,《故宫学术季刊》第十 四卷第四期,1997年〈谈卫盃、卫鼎铭所反映的西周IB制〉,王人聪,《香港中文大 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十六卷,1985年〈卫盍、鼎中“贮”与“贮田”及其牵涉的西周田制问题〉,黄盛璋, 《文物L 1981年9期〈西周金文中的贮”和土地关系〉,王玉哲,《南开学报》,1983 年3期〈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李学勒,《光明日报h 1983年11 月30日(又见《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西周关中农业〉,李凤岐,《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 第二辑),1984年〈西周的土地买卖〉,马希仁,《中国文字》新九期,1984年9 月〈西周货币购买力浅论——兼谈西周物价的若干问题〉,蔡运 章,《中国钱币1989年1期(又见《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西周金文中所见十-地交换关系的再探讨〉,李朝远,《上海博 物馆集刊》第六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西周粮口考〉,裘锡圭,《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年〈析“田”〉,袁林,《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3年6月〈中国古代十.地私有化的具体途径〉,林甘泉,《文物与考古论 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周代土地制度和它的演变〉,何兹全,《历史研究h 1964年3 期3)社会结构〈从周原出土青铜器看西周贵族家族〉,朱风瀚,《南开学报》, 1988年4期〈V大盂鼎〉的“伯”、“人鬲”、“庶人”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