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ppt

111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79391511
  • 上传时间:2024-08-2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35KB
  • / 1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原则乳腺癌的放射治疗原则 腋淋巴结分布示意图腋淋巴结分布示意图•第I组腋淋巴结 胸小肌外侧•第II组腋淋巴结 胸小肌深面•第III组腋淋巴结 胸小肌内侧 乳腺淋巴引流乳腺淋巴引流 II 放射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放射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乳房保留手术后的根治性放疗乳房保留手术后的根治性放疗•高危患者乳房切除术后胸壁和区域淋巴结的预防高危患者乳房切除术后胸壁和区域淋巴结的预防性放疗性放疗•局部区域性复发患者的放疗局部区域性复发患者的放疗•远处转移的姑息性放疗远处转移的姑息性放疗 乳房保留手术和放射治疗乳房保留手术和放射治疗•原位癌乳房保留手术后的放疗•浸润性癌乳房保留手术后的放疗 导管原位癌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局限于基底膜内的导管上皮恶变•组织学亚型: 乳头型,筛型,实心型和乳头型,筛型,实心型和粉刺坏死型粉刺坏死型•钼靶片表现典型的微灶钙化,尤其在粉刺坏死型中•早期患者80%仅有微钙化,无肿块•多灶性和多中心性,但较LCIS发生率低•DCIS占乳腺癌的比例越高,反映该治疗中心早期诊断的能力越强(在发达国家该比例达15-20%) 导管原位癌导管原位癌•治疗手段选择:治疗手段选择:1.单纯肿块切除2.肿块切除加术后乳腺放疗3.乳房切除手术不需要作腋清扫,全身治疗不需要化疗手术不需要作腋清扫,全身治疗不需要化疗 DCIS保乳治疗前瞻性研究总结保乳治疗前瞻性研究总结研究名称研究名称 病人数病人数同侧乳房复发率同侧乳房复发率%浸润性癌浸润性癌/总复发总复发%手术手术手术手术+XRT手术手术手术手术+XRTNSABP-B1780827174833EORTC-10853101016.695050 DCIS局部复发高危因素局部复发高危因素•年龄•肿瘤最大径•手术切缘•细胞分化程度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制定治疗策略制定治疗策略 VAN NUYS PROGNOSTIC INDEX评分评分肿瘤直径肿瘤直径手术切缘手术切缘细胞分化细胞分化1≤15 mm≥10 mmI,II 级无粉刺坏死级无粉刺坏死216-40 mm1-9 mmI,II 级伴粉刺坏死级伴粉刺坏死3≥40 mm<1 mmIII级,不论有无级,不论有无粉刺坏死粉刺坏死 DCIS推荐治疗原则推荐治疗原则•VNPI 3,4•VNPI 5,6,7•VNPI 8,9Low riskLumpectomy onlyIntermediate riskLumpectomy+XRTHigh riskMastectomy 乳腺癌分期乳腺癌分期 - T•1997 UICC-AJCC分期•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原发肿瘤无法评估•T0 无原发肿瘤证据无原发肿瘤证据•Tis 原位癌原位癌, 包括无实质肿瘤的乳头包括无实质肿瘤的乳头Paget’s disease•T1 原发肿瘤最大径原发肿瘤最大径2cm及以下及以下•T2 原发肿瘤最大径原发肿瘤最大径2cm- 5cm之间之间•T3 原发肿瘤最大径超过原发肿瘤最大径超过5cm 乳腺癌分期乳腺癌分期 - T•T4 任何直径肿瘤,直接侵犯胸壁, 或皮肤 T4a T4a 侵犯胸壁侵犯胸壁 T4b T4b 皮肤水肿皮肤水肿( (包括橘皮症包括橘皮症) )或乳腺皮肤溃或乳腺皮肤溃 疡疡, , 或皮肤卫星结节局限于患侧乳腺或皮肤卫星结节局限于患侧乳腺 T4c T4c 兼有兼有T4aT4a和和T4bT4b T4d T4d 炎性乳腺癌炎性乳腺癌 Stage 0Stage 0TisN0 M0Stage IStage IT1*N0 M0Stage IIAStage IIAT0N1M0 T1* N1M0T2N0M0Stage IIBStage IIBT2N1M0T3N0M0Stage IIIAStage IIIAT0, T1,* T2N2M0T3N1, N2M0Stage IIIBStage IIIB T4N0, N1, N2M0Stage IIICStage IIIC Any TN3M0Stage IVStage IVAny TAny NM1* Note: T1 includes T1 mic.Used with the permission of the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 Chicago, Illinois. The original source for this material is the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6th edition (2002) published by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www.springer-. 早期乳腺癌早期乳腺癌I 期期, IIA期期, IIB期的期的T2N1可手术局部晚期乳腺癌可手术局部晚期乳腺癌IIB期期 的的T3N0 和和IIIA期期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III B 和和 III C期期 乳腺癌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综合治疗手段•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局部局部/ /局部区域性治疗手段局部区域性治疗手段全身治疗手段全身治疗手段 外科手术外科手术 乳腺根治术乳腺根治术 扩大根治术扩大根治术 改良根治术改良根治术 Patey 手术:保留胸大肌手术:保留胸大肌 Auchincloss 手术:同时保留胸大、小肌手术:同时保留胸大、小肌 乳房保留手术乳房保留手术 象限切除象限切除 肿块切除肿块切除 Risk categories•Minimal risk: ER/PR +, N-, T≤2cm, grade I, Age≥35(所有)•Average risk: ER/PR-,N-; 或ER/PR +, N-, T>2cm或grade II-III或Age<35•High risk: 所有N+ 患者  A Goldhirsch et al. JCO vol.21 No.17 p3357-3365 N-患者总体预后患者总体预后•5年无病生存率88%•10年无病生存率80% 乳腺癌主要的预后指标乳腺癌主要的预后指标•腋淋巴结•原发肿瘤体积•组织学分级•激素受体•重要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异常,Neu•基因芯片结果 复发转移的基本规律复发转移的基本规律•总高峰在4年左右•腋淋巴结转移数目多者,受体阴性者和年轻者高峰提前•年轻患者的峰值分布明显•受体阳性者在10年左右出现第二个峰值•受体阳性者首发转移以骨骼和软组织,泌尿生殖系统多见,阴性者以内脏多见 辅助治疗推荐原则(一)辅助治疗推荐原则(一)Risk groupEndocrine -Responsiveness绝经前绝经后Minimal risk Tam 或无Tam 或无Average risk卵巢去势+Tam +/-chemo或chemo+TamTam 或chemo +TamHigh -riskChemo—Tam +/-卵巢去势或卵巢去势+Tam +/-chemoChemo—Tam 或Tam 辅助治疗推荐原则(二)辅助治疗推荐原则(二)Risk groupEndocrine-Nonresponsive Minimal risk不存在不存在Average riskchemotherapychemotherapyHigh riskchemotherapychemotherapy 早期浸润性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早期浸润性乳腺癌的放射治疗•乳房保留治疗 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的更新结果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的更新结果 单纯保乳手术与保乳手术加放疗的比较单纯保乳手术与保乳手术加放疗的比较 保乳治疗放疗保乳治疗放疗“传统模式传统模式”的挑战的挑战 乳房保留治疗乳房保留治疗•大型前瞻性随机研究:六项大型前瞻性随机研究:六项 米兰I期, 1973-1978 Gustave Roussy 研究所, 1972-1979 NSABP B-06, 1976-1984 NCI, 1979-1987 EORTC 10801, 1980-1986 DBCG 82TM, 1983-1989 乳房保留治疗乳房保留治疗•乳房保留手术加术后放疗乳房保留手术加术后放疗•10-15年的同侧乳房复发率为年的同侧乳房复发率为3.3-16%, 平均平均为为10%,年局部复发几率为,年局部复发几率为1%。

      •同期改良根治术复发率为同期改良根治术复发率为2.3%和和14%•长期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相仿长期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相仿 保乳治疗的前瞻性保乳治疗的前瞻性III期研究期研究研究研究年限年限患者数患者数原发肿瘤原发肿瘤直径直径手术方式手术方式对照组对照组研究组研究组米兰米兰I期期1973-80701≤2cm象限切除象限切除根治根治IGR1972-80179≤2cm肿块切除肿块切除改良改良NSABP-B061976-841219≤4cm肿块切除肿块切除改良改良NCI1979-87237≤5cm肿块切除肿块切除改良改良EORTC1980-86902≤5cm肿块切除肿块切除改良改良DBCG1983-89905≤5cm肿块切除肿块切除改良改良 保乳治疗保乳治疗III期研究结果期研究结果研究研究随访随访(年年)局部复发率局部复发率(%)总生存率总生存率(%)研究组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研究组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米兰米兰I期期133.32.37169IGR159147365NSABP-B06121086260NCI101667577EORTC107.57.97173DBCG107982 比较单纯肿块切除与肿块切除加放疗比较单纯肿块切除与肿块切除加放疗研究研究患者数患者数IBLR (%)总生存率总生存率(%)随访随访(年)年)No XRTXRTNo XRTXRT瑞典瑞典381248.57877.510米兰米兰III期期56711.72.392925NSABP-B0612653510586212加拿大加拿大87435.211.37.6苏格兰苏格兰48924.55.885886英国英国39935135 保乳治疗适应症保乳治疗适应症1.单个病灶,T≤3cm (视乳房体积大小而变化)2.临床N0或N13.可以获得阴性切缘4.位于乳晕区以外5.无胶原血管病史6.病人愿意接受保乳治疗 保乳治疗绝对禁忌症保乳治疗绝对禁忌症1.不同象限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肿瘤或者有弥散性恶性微钙化2.切缘持续阳性3.既往有乳腺或胸部放疗史4.妊娠期 保乳治疗相对禁忌症保乳治疗相对禁忌症1.肿瘤/乳房体积比过大2.结缔组织病史(硬皮病,SLE)3.乳房过大或下垂(放射治疗体位重复差) 不应成为保乳治疗禁忌症的情况不应成为保乳治疗禁忌症的情况1.临床或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转移2.浅表的乳晕区肿瘤3.有全身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 保乳治疗的安全性保乳治疗的安全性随机研究随机研究对侧乳腺癌乳腺癌(%)第二原第二原发其它其它肿瘤瘤(%)乳房保留乳房保留乳房切除乳房切除乳房保留乳房保留乳房切除乳房切除Milan8.29.78.87.3IGR1512511NSABP-B069.48.57.87.3NCI6956 保乳治疗保乳治疗“标准模式标准模式”•手术手术: 肿块切除或象限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肿块切除或象限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辅助化疗和内分泌治疗辅助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根据肿瘤直径根据肿瘤直径,淋巴结转淋巴结转移状况和受体状况决定移状况和受体状况决定•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同侧乳房同侧乳房+/-淋巴引流区外照射淋巴引流区外照射45-50Gy/25F, 瘤床加量瘤床加量10-16Gy(视切缘情况而定)(视切缘情况而定). 保乳治疗适应症的扩大保乳治疗适应症的扩大•T>5cm者经过新辅助化疗和/或术前放疗得到保乳治疗的机会 ------局部复发率较3cm以下肿瘤高,但并未高于同病期行改良根治术者 保乳治疗适应症的扩大保乳治疗适应症的扩大•腋淋巴结阳性数目4个以上者仍然可以接受保乳治疗 ------ 腋淋巴结转移数目不是保乳治疗治疗后局部复发的主要预后因素 ------ 保乳手术和改良根治术相比没有增加远处转移的机会 保乳治疗适应症的扩大保乳治疗适应症的扩大•含有小叶癌成分的保乳治疗 ------ 前提条件为非弥散型病灶,肿瘤能够完整切除,获得阴性切缘 保乳治疗模式的挑战保乳治疗模式的挑战1.三苯氧胺是否可以代替放射治疗三苯氧胺是否可以代替放射治疗?2.瘤床剂量追加是否有必要瘤床剂量追加是否有必要?3.“大分割大分割”照射是否可行照射是否可行?4.部分乳腺照射部分乳腺照射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 影响保乳治疗后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影响保乳治疗后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1.T 直径2.年龄3.手术切缘4.EIC (Extensive Intraductal Component)存在5.组织学级别6.ER/PR EIC 定义定义•浸润性癌灶中导管原位癌的比例超过25%EIC浸润性癌浸润性癌原位癌原位癌 NSABP-B211009例例T<= 1cm , N0Breast XRT + placeboBreast XRT + TamoxifenTamoxifen alone8 yearIBLR9.3%2.8%16.5% NSABP-B06与B21总和Total DeathBreast DeathIntercurrent DeathLumpectomy alone30424262Lumpectomy + breast irradiation28319885 其他其他Tamoxifen研究研究•Canada Trial , 50岁以上, N0•CALGB Trial, 70岁以上, N0 近期结果都发现放疗组的局部复发率是对近期结果都发现放疗组的局部复发率是对照组的照组的50%左右左右------2002年年ASTRO 结论结论•所有保乳手术以后的患者都可以通过乳腺根治性放疗达到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的目的.•即使在高度选择的局部复发的“低危”患者,也不能证实免除放疗是安全的.•乳腺放疗仍然是保乳治疗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保乳治疗模式的挑战保乳治疗模式的挑战1.三苯氧胺是否可以代替放射治疗?2.瘤床剂量追加是否有必要瘤床剂量追加是否有必要?3.“大分割”照射是否可行?4.部分乳腺照射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 瘤床剂量追加的理论瘤床剂量追加的理论1.多灶性病灶在原发肿瘤附近几率最高2.80%以上的局部复发发生在原瘤床附近复发几率受各项预后因素影响复发几率受各项预后因素影响 肿瘤床剂量追加肿瘤床剂量追加•1024例切缘阴性的浸润性乳腺癌例切缘阴性的浸润性乳腺癌50Gy乳房乳房切线后切线后10Gy的加量降低了局部复发率。

      的加量降低了局部复发率 (3.6% vs 4.5%,p=0.04)–根据根据Romestaing P. 1997年报道年报道 肿瘤床肿瘤床Boost研究研究研究患者数局部复发率%BoostNo boost Boost No boostRomestaing5125123.64.5EORTC266126574.37.3Polgar1041036.713.6 Boost/no boost 按年龄分层按年龄分层年龄组患者数局部复发率%BoostNo boost BoostNo boost<=40y22122810.219.541-50y6696655.89.551-60y8606433.44.2>60y9118212.54.0 Boost/no boost 结论结论1.瘤床boost 除了延长一周的疗程外无特殊的损伤增加2.随机临床研究证明boost能够降低一定的局部复发率3.瘤床boost 意义在绝经前患者中意义更大4.在切缘阳性或接近的患者中不能免除boost 保乳治疗模式的挑战保乳治疗模式的挑战1.三苯氧胺是否可以代替放射治疗?2.瘤床剂量追加是否有必要?3.“大分割大分割”照射是否可行照射是否可行?4.部分乳腺照射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 “大分割大分割”放疗放疗•每周照射次数由5次减少为3次•或者维持5次/周,缩短疗程•2.66Gy×16F vs 2Gy×25F(Canada trial)•5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87%和2.9%•美容效果没有明显差异Whelan T, 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breast irradiation schedules after lumpectomy for women with lymph node-negative breast cancer. J Natl Cancer Inst 2002:94(15):1143-1150 理论基础和意义理论基础和意义•乳腺癌细胞增殖速度缓慢, 单次大剂量照射可能增加生物效应•节约放射治疗资源, 方便患者门诊治疗•需要注意总剂量随分次剂量变化而调整,并继续随访正常组织的晚期损伤 保乳治疗模式的挑战保乳治疗模式的挑战1.三苯氧胺是否可以代替放射治疗?2.瘤床剂量追加是否有必要?3.“大分割”照射是否可行?4.部分乳腺照射部分乳腺照射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 ((PBI)) 部分乳腺照射理论部分乳腺照射理论•80%-90%的同侧乳房复发位于原瘤床部位•可能部分患者不需要全乳照射•瘤床外复发(elsewhere failure) 不论在单纯手术或手术加放疗的患者中都是罕见的。

      PBI 潜在优越性潜在优越性1.降低放射治疗的费用,扩大保乳治疗的应用范围降低放射治疗的费用,扩大保乳治疗的应用范围2.将放疗疗程由常规将放疗疗程由常规5-6周缩短为一周以内周缩短为一周以内3.减轻急性和长期的放射损伤,提高生存质量减轻急性和长期的放射损伤,提高生存质量4.消除了放疗与辅助化疗时间配合的难题消除了放疗与辅助化疗时间配合的难题 PBI 方法方法•近距离治疗 HDR 或LDR•外照射(3-D适形或IMRT)•术中电子束照射 Brachytherapy•LDR:5000cGy/96hr•HDR: 3200cGy/8F关键为靶区定义和插植技术关键为靶区定义和插植技术CTV=手术手术+2cm 部分乳腺照射患者选择部分乳腺照射患者选择•年龄50岁及以上•病理为浸润性导管癌或DCIS•单发的病灶,且2cm•各方向的手术切缘至少在2mm以上•腋淋巴结阴性 早期浸润性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早期浸润性乳腺癌的放射治疗•乳房切除术后放疗乳房切除术后放疗 无辅助全身治疗的术后放疗无辅助全身治疗的术后放疗 合并全身治疗的术后放疗合并全身治疗的术后放疗 术后放疗的指征术后放疗的指征 无辅助系统治疗的术后放疗无辅助系统治疗的术后放疗的重要前瞻性研究的重要前瞻性研究•1949-1955年的Manchester I/II•1961-1968年 NSABP B-02 787例•1964-1968年 Oslo I期,546例•1968-1972年 Oslo II期, 542例•1971-1976年 Stockholm, 960例 •1970-1975年 Cancer Research Compagny (CRC), 2800例•1971-1974年 NSABP B-04, 717例 无辅助系统治疗的术后放疗无辅助系统治疗的术后放疗•术后放疗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幅度为40%-78%•Oslo II期, NSABP B-04和Stockholm 研究体现出微弱的生存率优势•技术缺陷:技术缺陷:•剂量不规范,剂量不规范,25-50Gy•照射技术对正常组织损伤大照射技术对正常组织损伤大 合并辅助系统治疗的术后放疗合并辅助系统治疗的术后放疗•开始于70年代中期 ,配合CMF方案为主的联合化疗,或在绝经后患者以三苯氧胺替代化疗•研究目的为观察在联合化疗基础上积极的局部治疗是否还有意义•入组患者为II期以上,大多数伴有淋巴结转移 合并辅助系统治疗的术后放疗合并辅助系统治疗的术后放疗主要前瞻性研究主要前瞻性研究•Piedmont, 1976- 159•Helsinki, 1981-1984, 99•SEG 1976-1983, 239•Glasgow 1976-1980, 219•ECOG 1982-1987, 312•SSBG 1987-1985, 690 共同的结论共同的结论1.术后放疗降低了局部和区域性复发的频率,降低幅度与保乳手术后放射治疗的作用相似,即60-70%.2.大多数研究没有发现术后放疗提高生存率. 合并辅助系统治疗的术后放疗合并辅助系统治疗的术后放疗主要前瞻性研究主要前瞻性研究•97年以来发表的三项大型随机研究,第一次证明在具有局部复发的高危因素患者,术后放疗不仅提高局控率,而且提高总生存率达到统计学意义.•温哥华研究, 1978-1986•丹麦乳腺癌研究组82b和82c研究. 温哥华研究温哥华研究, 1978-1986•318例绝经前患者, II期腋淋巴结阳性.•改良根治术+CMF化疗•随机分为术后胸壁和淋巴引流区放疗或无继续治疗.•剂量为37.5Gy/16F/3w 温哥华研究温哥华研究, , 1978-1986•结果:•15年局部复发率12% vs 33%•15年乳腺癌特异生存率57% vs 47%•15年总生存率54% vs 46% 丹麦乳腺癌协作组丹麦乳腺癌协作组82b和和82c•绝经前和绝经后的II、III期患者各1708例和1375例•系统治疗分别为CMF化疗和三苯氧胺•放疗包括胸壁和锁骨上、内乳淋巴引流区 丹麦乳腺癌协作组丹麦乳腺癌协作组82b和和82c•结果:•10年局部复发率•82b 9%和32%,82c 8%和35%•10年生存率•82b 54%和45%,82c 45%和36% 乳房切除术后放疗指征确定的乳房切除术后放疗指征确定的依据依据局部区域性复发局部区域性复发(Local regional recurrence, LRR)危险性危险性 局部区域性复发危险性局部区域性复发危险性•高危患者: T>=5cm, 腋淋巴结(ALN)+ >=4个, LRR率为25-30%•中危患者: T5cm, ALN+1-3, LRR率15-20%•低危患者: T<2cm, N-, LRR率<10% 局部区域复发好发部位局部区域复发好发部位•胸壁 (35%-50%)•锁骨上淋巴结(30%- 40%)•腋下 (10%以下)•内乳 (10%以下) 术后放疗靶区术后放疗靶区1.胸壁2.锁骨上淋巴引流区3.内乳淋巴引流区4.腋窝有争议有争议 化疗对局部区域性复发的影响化疗对局部区域性复发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延迟复发的出现,而没有降低局部区域性复发的发生率•没有系统化疗时,局部区域性复发大多发生在术后5年之内,高峰为2-3年•系统化疗基础上的复发高峰延迟至3-4年,持续上升至8年左右达到平台      胸壁及区域淋巴结的照射胸壁及区域淋巴结的照射-------共识共识•T>=5cm•腋淋巴结+ 4个 以上(可靠行参考腋淋巴结清扫获得的淋巴结总数)•肿瘤切缘距离正常组织切缘不足2mm•原发灶位于内侧象限,腋淋巴结+1-3,一般认为有淋巴结放射指征•多中心性病灶 胸壁及区域淋巴结的照射胸壁及区域淋巴结的照射-------争议争议•T1-T2,腋淋巴结+数目1-3个(前提为腋淋巴结清扫完整)•部分研究结论发现有可能是最有术后放疗意义的患者•欧美正在随访大型临床研究的结果 欧美在照射指征上的差异欧美在照射指征上的差异 post-mastectomyALN 1-3+胸壁锁骨上腋下内乳美国63%51%18%9%欧洲61%42%14%25%ALN +>=4美国98%99%58%23%欧洲95%94%54%39% 通过放射治疗提高早期乳腺癌生存率通过放射治疗提高早期乳腺癌生存率1.优化综合治疗配合的策略,确定放射治疗优化综合治疗配合的策略,确定放射治疗的适应症的适应症2.明确放射治疗的靶区明确放射治疗的靶区3.通过放射治疗准确性和精确性的提高,减通过放射治疗准确性和精确性的提高,减少放射治疗带来的后期损伤少放射治疗带来的后期损伤 新辅助化疗的理论基础新辅助化疗的理论基础1.将不可手术的病期经化疗后降期达到可手术的目的2.早期全身治疗以期降低远处转移率3.增加乳房保留治疗的机会 新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化疗和I期手术局部区域性复发率期手术局部区域性复发率的比较的比较 腋淋巴结转移数(个)5年局部区域性复发率(%)新辅助化疗组I期手术组0103~51~31710≥44720~30Katz A, Strom EA, Buchholz TA, et al. J Clin Oncol, 2000, 18: 2817-2827. 新辅助化疗的影响新辅助化疗的影响•新辅助化疗的降期作用使得术后病理结果低估了复发和转移的实际危险性 •按照初始病期和I期手术患者配对分析,发现两者的局部区域性复发率相似•建议综合肿瘤的初始分期和化疗后的降期来决定术后放疗的指征。

      局部区域性复发的治疗局部区域性复发的治疗•乳房保留治疗后的同侧乳房局部复发: 补救性乳房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 大多数发生在原发灶附近 局部复发一般不影响生存率 约10%患者同时合并远处转移 乳房切除术后乳房切除术后•包括胸壁和区域淋巴结的复发•局部复发者远处转移率显著增加•5年生存率在10%-50%•相对预后良好的包括: 无病间期>1年, 孤立性胸壁或腋下复发, 原发灶为T1-2,N0 生存率生存率•中位生存期为5.8年•2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5%,54.7%和30.4%•101例(68.7%)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远处转移,发生远处转移者生存率显著下降,2年、5年和8年生存率分别为79.2%、37.3%和10.3%,而46例未发生远处转移者的生存率分别为97.8%、95.5%和95.5% 预后分析预后分析•使用Cox-Regression模型对复发灶各项临床参数(包括年龄、复发部位、无病间期、复发灶数目、最大径和激素受体状态),治疗相关因素(包括有无手术切除、照射剂量、有无全身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和局部疗效(包括有无CR,有无其他部位再次复发)对生存率的影响作多因素分析. •无病间期、复发灶部位和激素受体状态三项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高度预后良好亚组的筛选及其高度预后良好亚组的筛选及其生存率生存率•本组资料有18例符合主要预后良好的因素.占全组12%, 2年, 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 88.2%和52.9%. 局部区域性复发局部区域性复发•预后良好的主要因素预后良好的主要因素: 无病间期至少无病间期至少1年以上年以上 单一的胸壁复发单一的胸壁复发 激素受体阳性激素受体阳性•预后良好的其他因素预后良好的其他因素: 单结节病灶单结节病灶 经过手术切除经过手术切除 直径小于直径小于3cm 复发灶得到有效控制复发灶得到有效控制 Potential curable patients 照射范围对再次胸壁复发的影响照射范围对再次胸壁复发的影响DFIDFI再次胸壁复再次胸壁复发胸壁野外复胸壁野外复发全胸壁全胸壁局部小野局部小野P P值全胸壁全胸壁局部小野局部小野P P值≤1≤1年年13%((1/8))55%((5/9))0.1310 ((0/8))44%((4/9))0.0821-21-2年年38%((5/13))85%((17/20))0.00923%((3/13))75%((15/20))0.01>2>2年年33%((3/9))55%((16/29))0.44711%((1/9))52%((15/29))0.052总计33%((9/27))64%((38/59))0.00715%((4/27))58%((34/59))0.001 局部区域性复发的治疗局部区域性复发的治疗 放射治疗的几项原则:1.胸壁复发者使用全胸壁照射胸壁复发者使用全胸壁照射2.锁骨上复发照射野必须充分包括锁骨下淋巴结锁骨上复发照射野必须充分包括锁骨下淋巴结3.内乳和锁骨上复发时内乳和锁骨上复发时, 综合患者整体预后因素考综合患者整体预后因素考虑作胸壁预防性照射虑作胸壁预防性照射4.复发灶完整切除后放射剂量复发灶完整切除后放射剂量50Gy以上以上5.单纯放疗的剂量必须在单纯放疗的剂量必须在60Gy以上以上6.胸壁照射要保证皮肤和胸肌间淋巴结的剂量胸壁照射要保证皮肤和胸肌间淋巴结的剂量7.胸壁复发者考虑作锁骨上区预防性照射胸壁复发者考虑作锁骨上区预防性照射 乳腺癌放射治疗布野乳腺癌放射治疗布野 乳腺外照射治疗体位乳腺外照射治疗体位斜板应用目的斜板应用目的1.纠正胸廓斜度,纠正胸廓斜度,避免切线野准避免切线野准直器转动直器转动2.使内切野的皮使内切野的皮肤投影尽可能肤投影尽可能平直平直 体位固定体位固定•乳腺托架为理想的固定装置 可同时满足纠正胸廓斜度和上臂外展900•其它固定方法: 真空垫 真空垫+斜板 乳房和区域淋巴结照射射野乳房和区域淋巴结照射射野示意图示意图1.腋锁骨上联腋锁骨上联合野合野2.腋后野腋后野3.切线野切线野4.内乳野内乳野5.肱骨头铅挡肱骨头铅挡保护保护6.喉铅挡保护喉铅挡保护 切线野设野切线野设野•上界距乳房组织最上缘约2cm (如果有锁骨上野,则需与之衔接)•下界为乳房皱褶下1-2cm,•后界包括1-2cm肺组织,•前界开放,留出1.5-2cm空气以防止照射过程中因乳房肿胀而使射野显得局限。

      •核实手术疤痕在射野覆盖范围内•4-6MV X线 锁骨上野锁骨上野•靶区: 锁骨上和锁骨下淋巴结(第III组腋淋巴结)•下界:锁骨头下缘1cm,相当于第一肋间水平,•内界:体中线•上界:环甲切迹,•外侧:与肱骨头相切 锁骨上野锁骨上野•体位:头偏向健侧•机架角向健侧偏斜100-150以保护气管和脊髓•内上射野沿胸锁乳突肌走向作铅挡保护喉和脊髓•4-6MV X线或X线与电子线混合•参考剂量深度以锁骨下和第III组腋淋巴结深度为标准,一般在3-4cm之间 腋窝照射腋窝照射•腋-锁骨联合前野: 上、下和内界同锁骨上野,外界位于肱骨颈,与下界在腋窝外形成1cm×1cm开放区•使用4-6MV X线•参考深度同锁骨上野•铅挡保护肱骨头和喉 腋后野腋后野•上界平锁骨下缘•内界位于肋缘内1.5cm•下界同腋-锁骨联合野的下界•外界与前野肱骨头铅挡相接,可以包括约1cm 肱骨头•光栏转动以使射野各界符合条件•参考深度为第II组腋淋巴结,接近体厚1/2 内乳野内乳野•上界:锁骨头下缘或与锁骨上野衔接•内界:过中线1cm,野宽5cm•下界:第4肋间(如原发灶位于内下象限,则下界至第5肋间)•参考点深度根据CT(胸骨柄后缘0.5cm,相当于内乳血管位置)一般在2.5-3.5cm•电子线或6MV以下光子线与电子线混合,光子线比例不超过1/3 射野衔接射野衔接 IMRT技术在乳腺癌治疗治疗中的前景技术在乳腺癌治疗治疗中的前景•主要目的:1.提高剂量均匀性2. 大多数的全乳照射患者可获得较楔形滤片更好的剂量均匀性 IMRT技术在乳腺癌治疗治疗中的前景技术在乳腺癌治疗治疗中的前景•主要目的: 2:和呼吸门控等放射治疗新技术联合运用以减少心脏,肺等危险器官的照射容积和剂量,以期最终减少乳腺癌放射治疗后的长期损伤,为提高生存率提供技术上的可行性。

      适用于常规放疗达不到满意的技术优化要求的患者  乳腺癌放射治疗常见放射损伤乳腺癌放射治疗常见放射损伤•放射性肺炎•放射性心血管损伤•上肢淋巴水肿•臂丛神经损伤 主要并发症与照射剂量与容积的关系主要并发症与照射剂量与容积的关系•症状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在症状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在1%-6%•受照射容积,总剂量,分次剂量和化疗单纯切受照射容积,总剂量,分次剂量和化疗单纯切线、合并锁骨上及腋淋巴结区发生率分别为线、合并锁骨上及腋淋巴结区发生率分别为0.5%和和3%•序贯和同期化疗者发病率分别为序贯和同期化疗者发病率分别为1.3%和和8.8% 晚期心血管损伤晚期心血管损伤•作用机制: 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 尤其是冠状动脉, 使得冠脉粥样硬化发生年龄提前, 程度加重 心脏后期放射损伤心脏后期放射损伤•与蒽环类药物的叠加作用•出现损伤的时间•可逆性•保护心脏放射损伤的方法 照射技术 药物 分子和遗传标记物在局部分子和遗传标记物在局部-区域性治疗中区域性治疗中的意义的意义•分子和遗传标记物在远处转移和生存率方面的预后意义较明确且不断更新•一部分预后意义明确的分子标记物可以用于疗效预测和临床用药指导•该方面用于局部-区域性复发方面的预后研究较少•现有的资料发现大多数在远处转移方面有预后意义的指标亦适用与局部复发 分子和遗传标记物对放射治疗潜在分子和遗传标记物对放射治疗潜在的价值的价值•预测预后好的患者群 如: 浸润性癌和DCIS中单纯肿块切除 乳房切除后术后放疗指征有争议(ALN+1-3等) 时的选择 适合作部分乳腺照射的患者群•放射不敏感患者的预测•通过分子靶向治疗来提高放射敏感性 If any hazards of treatment could be limited, even the small difference could be important ------EBCTCG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