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市雨花台区水土保持工作调研报告.doc
23页南京市雨花台区水土保持工作调研报告 雨花台区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的西南部,地处长江下游,是金陵的“南大门”全区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属丘陵平原地区,境内有山、有水、有圩地形可分为低山丘陵、平原圩区和黄土岗地三大地貌形态为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推动雨花台区水土保持法实施,促进水土保持工作健康发展,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更好的为全区生态、科学、和谐雨花的建设服务,雨花台区水利局就全区水土保持情况开展了调研,并进行了综合分析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全区水土保持基本情况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而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为在自然条件下,生成1厘米厚的土层平均需要120-400年的时间;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度均在1厘米以上因此,为了更好的做好水土保持,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江苏省和我市也分别于1994年和1998年出台了《水土保持法》目前我区由于此项工作起步较晚,现正处于前期调研阶段,配套相关法规、条例未出台 雨花台区地处于长江下游,地形可分为低山丘陵、平原圩区和黄土岗地三大地貌形态。
其中低山丘陵以韩府山、将军山、虎头山、岱山为主体,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6.7%平原圩区主要位于宁芜铁路以西,由长江、秦淮河冲积而成,分为长江圩区和秦淮河圩区,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72 .4%黄土高岗位辖区丘陵和平原之间,由长江冲积平原随着地面三次抬升而形成的,属南京地区沿江二、三阶地,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20.9%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雨花台区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0.3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3%总水土流失量为86660吨,其中每年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量达2860.21吨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雨花台区人口增长迅速,全区134.6平方公里的辖区内,能够使用的土地更为珍贵 因此,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对全区生态雨花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发以来全区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设施,基本完善了防洪、排涝、抗旱、灌溉体系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的崛起,人口的增长等,加上对水土保持工作认识的不足,是造成了全区水土流失重要原因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开发用地的增多,加之缺乏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在辖区宁南、铁心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块更为突出。
1、经济发展与水土保持工作不平衡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性项目逐年增多,有些行业、地区水土保持和水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退化同时,因我区水土保持工作起步晚,对开发建设项目依法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相关配套文件暂时未出台,致使对开发建设生产活动监督执法力度不够,全区水土保持工作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 2、水土流失造成河道、塘坝淤积 据统计,因水土流失造成河道、塘坝的淤积,仅全区河道平均淤泥深度达1m,不仅降低了防洪排涝标准,造成涝灾,也恶化了水环境雨花纵横区内的河流、沟壑大多形成于天然和农田水利建设时期,是地区的天然血管,具有调蓄和净化环境的作用,其天然排水生态系统是任何人工手段都无法比拟的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不足,河道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导致了雨花台区现有水系存在:河床淤积、水系萎缩、引排不畅、防洪标准减低等 3、水体污染形成水质型缺水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内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除长江等少数水源可供饮用外,大多数河沟地表水已发黑发臭,部分水域受工业城市水污染控制能力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大部分污水直排河道,大范围的水体污染,加剧了水危机,造成了雨花台区部分地区的“水质型缺水”同时,由于河道淤积、蓄水能力降低,加剧了水污染,阻断了河沟水生动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平衡链,使河沟生物物种明显减少 4、配套工程设施不够完善 近几年来,在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下,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其中2003至2007年全区各类水利工程投入资金大约1.36亿元,工程的建成使全区防汛、防旱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快,对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从我们的水利工程建设上看,虽然加大了水环境的整治与改造力度,实施了部分重点河道的清淤和水环境治理但是随着全区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出现了水土流失,同时相应出现了河沟填埋、水面减少、水系不畅等综合分析,我们的工程建设或多或少的将重点停留在水利工作的基础功能防“水患”上而水环境的治理,水生态修复、水系的改造、河道的整治等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还比较落后 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议 (一)开展多方位宣传教育 雨花台区水土保持工作起步较晚,各级政府、建设、开发等部门或多或少的重经济发展而轻水土保持,有些部门存在对水土保持工作不了解,对其重要性认识不深等。
宣传是实施的基础,重点结合“五五”普法和各项水法的宣传,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做到三个面向即面向群众、面向领导、面向开发建设单位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全区各单位、建设、施工等部门和广大干群的水土保持意识,形成社会舆论监督的氛围同时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与反面曝光相结合的方法,以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提高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改变随意破坏水域面积和水生态的行为,科学合理管理和保护水源地,防止水土流失 (二)寻求政府支持部门配合 水土保持事关生态雨花建设,面对起步晚、任务重的现实,结合雨花台区实际情况,出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江苏省水土保持法》、《南京市水土保持法》相配套的雨花台区水土保持工作地方性法规、条例,报区政府审批,并力争尽快出台,从而完善的水土保持法律体系,依法管理水土保持工作同时,水土保持工作尤其是预防和监督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行业广在要充分发挥水行政主管部门职能作用的基础上,积极主动与环保、发改、国土、建设、交通、司法、物价等部门的密切联系,争取这些部门的大力配合,解决水土保持方案编报、水土保持违法案件查处和水土保持规费征收等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难的问题,提高预防监督水平。
(三)加快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针对雨花台区水土保持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一是把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对内部水系进行调整,达到防洪保安、增加水域面积比例、改善水土结构、增加水景观的目的着重实施以板桥新城为主线,引长江水系经工农河或江宁河至陈子沟,经石闸湖到板桥河,再回长江这条水系的调整与贯通,同时实施送驾河片、油坊中沟片、四圩片、十三圩片、大夫圩片等六大片区水系调整与贯通,理顺雨花水系动脉,保护水源地,减少水土流失二是实施河道清淤工程针对因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积严重,对涉及全区的一江六河的干河水系、内部水系进行轮流清淤,确保水系流畅最近重点对南南河、板桥河、南河、秦淮新河、送驾河、江宁河进行清淤,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对家塘、家河的生态保护和景观建设力度,08年冬把现有的村庄河塘清淤全部清理完成三是实施水生态改造采取河道两岸造林、河坡种草,水边栽种植物,河网中建设湿地,曝氧放细菌等科学方法,逐步恢复和改善河流内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切实保护水域面积、湿地面积,增加水生植被面积,提高河道自净能力同时结合工程建设对丘陵山区15°以上的陡坡实施水土保持防护林;江河周围的结合工程建设实施涵养林;丘陵山区农田实施防护林;截洪沟实施固埂林等。
通过全方位综合措施,全面提高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效益,防止水土流失 (四)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 1、着重建立健全执法网络,在现有水政监察大队、区堤防管理所、各街道办事处三级执法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队伍人员的素质建设,配齐配强监督执法人员,强化行政执法,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依法行使水土保持工作的“三权”,即审批权、监督权、收费权同时改变以往重治理,轻监督的现象,对发现有破坏水土资源、违反水土保持法的行为要立案查处,遏制水土流失的现象同时要牢牢掌握水土保持“收费权”,开展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与水土流失防治费“两费” 征收, 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健康发展,让水利服务于雨花经济发展,使政府“少买单” 2、开展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尤其是加强对重点地区的监督和管理随着雨花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如:铁心桥地区、宁南地区、开发区等,依法强化建设项目的管理,按照《水土保持法》认真落实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做到在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下,做好相关部门的工作,切实做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必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发改部门才能批准立项,环保、建设部门才能进行相关审批。
同时计划部门在审批立项时应把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列入预算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做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施工监督竣工验收工作科学谋发展 创新解难题 务实推进四川水土保持新跨越四川省水利厅 彭述明厅长(2005年10月29日) 同志们: 在主汛期刚刚结束,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即将完成“十五”计划迎来“十一五”规划的新形势下,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召开这次全省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今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和“长治”十七次会议精神,总结成绩,表彰先进,分析当前形势,研究改革举措,部署当前工作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高度重视,这对我们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省政府同意,由省人事厅、省水利厅对近年来涌现出的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这些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是水土保持工作中的杰出代表在此,我代表水利厅党组对他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对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致以崇高的敬意!对多年来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水利部、长江委等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表示诚挚的感谢!张中伟省长、陈文光副省长对这次会议多次批示过问,今天陈文光副省长将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狠抓落实。
下面,我先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总结成绩,增强信心 十五期间是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创新不断,亮点频现,成效卓著的五年五年来,全省上下调整思路,抢抓机遇,共谋发展,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坚持山上与庭院统筹、城市与农村互动、治坡与治村并进、治理与监督共举、保护与开发协调的新思路,水土保持工作呈现出全面发展,协调推进,效益彰显的新态势,成功迈入了治理上台阶、监督大发展、监测新突破、宣传上档次、机制有创新、管理有新意、调研新成果的新阶段 (一)综合治理快速发展 五年来实施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国债水土保持项目及省重点水保项目,先后在1000多条小流域内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省共完成投资9.73 亿元(中央投资5.82亿元,地方配套3.91亿元),完成防治任务1.11万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86.45万亩,营造水保林326.65万亩,栽种经果林232.69万亩,种草36.75万亩,封禁治理572.29万亩,保土耕作415.65万亩已有10个县圆满完成了生态修复试点任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300平方公里 (二)预防监督深入推进 十五期间,全省共审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2558个,水土保持总投资13800万元;防治责任范围76412.3公顷,拦挡弃渣19614万方;建立恢复、返还治理示范工程400多个;依法征收水土保持“两费”9300万元,为前一个五年的7倍。
全省各级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水保执法检查活动,检查开发建设项目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