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师风格研究.doc
6页那一朵亮丽的玫瑰——走近窦桂梅从教以来,所听到的名师多为男教师,感叹:好像任何行业做得好的多为男子呢!后来,窦老师来我们这边献课,至今还记得她所说的“三个超越”:基于课堂,超越课堂;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尊重教师,超越教师这“三个超越”让当时的我激动不已她是一个高明的演讲家,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你很容易就会被她的观点抓住于是,她成了我的一种崇拜和憧憬后来,陆陆续续看了她的一些书和文字,她那北方人的张扬和奔放,像一团热烈的火焰在新教育理想的天空下呼啦啦地燃烧着,你能听到清脆的噼里啪啦的声音,像焰火在绽放,像生命在生长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或者都能喜欢这一种无拘但她依然傲然地怒放着,夺目而灿烂像一朵亮丽的玫瑰窦桂梅是一个永远在创造、永远在变革、永远在追求的人她的敏锐,她的执著,她的勇气常常令人感动我经常在想:“从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吸纳一些什么?”后来,观看了许多她的课堂教学资料,渐渐地,我领悟到作为“主题教育”的典型代表,她的课注重方法的渗透和迁移例如:《三打白骨精》一文,她的教学思考是:让学生以教材《三打白骨精》为“引子”,获得相关的文体知识和读写知识,学习阅读与写作的“方法”,但同时,又借助课堂教学中解读到的意义“主题”,更好地阅读《西游记》原著。
这种探索,是主题教学思想的发展,即——既注重教材自身的深度解读,又要体现“课外阅读课内整合”的特点这也许就是常说的“深度语文”窦桂梅在阅读教学领域提出了“主题教学”的构建,在“三个超越”的基础上把“主题”看作是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认真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并且围绕连接着学生精神世界的“触发点”、“共振点”等多维主题重新选编内容,用这些“主题”把它作为实施教学、改革课堂、建设语文新课程的一把钥匙主题教学的内涵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文本负载的语言方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第二个层面是指导母语文化系统包含的民族精神、风骨情操等人文底蕴;第三个层面是指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与形成我将它简单再解成以下三个方面:一、 用心解读于课堂之前我相信窦桂梅是小学语文教师中阅读最广泛的人群中的一个她阅读的东西从教育名著到文学典籍甚至哲学著作,范围之广泛,阅读之强度,非一般人能够达到她的这些阅读还是在她繁重的行政工作、引领性的教学研究工作以外完成的,读书已经真正成了她生活的一个部分,读书也给她的教学、给她的不断进取增添了深沉的“语文”底色这里的“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相关常识不是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
比如面对一篇童话,语文教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童话,基于童话体裁应该如何教学这正如美术中的素描课,老师的课堂要有素描课的特色,而不能用油画的方法来教学一样童话课应该上出童话的味道;诗歌应该上出诗歌的感觉;散文要有散文的特色而不是像大部分老师那样,所有的课文一律用“讲读”的方式来上回顾她的教学,适应民间故事文体——《牛郎织女》的“聊”的教学形式,绝不会出现在,讲《秋天的怀念》那样文质兼美的散文的课堂上选自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的教学,那对“小说三要素”的强调,也绝不会等同于《游园不值》中对“苍苔”、“柴扉”、“红杏”等诗歌意象的推敲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来体会文本表达的特点,是需要教师深思和加强的唯有如此,语文课才能真正说得上独具特色,不至于温温吞吞,任由别人冠以似是而非的评说如果有一天,语文教师的课上到了别人不敢随便毫无依据地品头论足的时候,那就具备了语文的专业性二、 专心行走于课堂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直接体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方式莫过于在课堂上的行走她自己建构的主题教学模式,更是鲜明地体现了她对语文教育的理解她先后构建并执教了《朋友》、《落叶》、《亲人》、《秋天的怀念》等单元,初步构建了以“立人”为核心,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以一个个母题为线索,整合各种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以“积累、感悟、体验”等为形式,而进行的一种开放、活泼的母语课程学习方式。
什么是主题教学?主题教学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并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地说,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说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如诚信、家乡、邮票、朋友,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等等借助于主题,学生会觉得原来语文学习并不那么枯燥,原来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这就好像每一个戏剧的引子、每一个风景点的引道一样,先把孩子从声、光、色的世界里引进语言的殿堂,然后教师仍旧借助主题给学生指出一个个路径,让学生有可能走进更多的作家、更多的文本,进行更丰富的语文实践,他们的收获才会更大 理论上讲,主题教学确实不错,但实践中的效果又如何呢?观看窦桂梅《落叶》主题教学之后的感想: 随着文字,孩子们成了落叶纷飞中的小虫、蚂蚁、小鱼、燕子。
他们飞,他们藏,他们乘船顺流而下,他们结伴嬉戏玩耍——在一种近乎迷幻的氛围里,他们忘乎所以,身外的一切不复存在只有课文,只有落叶,只有窦老师带他们由白纸黑字出发而到达的童话境界 就这么飞着读,就这么游着念观众无法记录了他们笑着,沉醉着,和孩子一样,如怕冷的生灵迷恋太阳一个念头,如同光之箭,射穿了许多人心中尘封的阴霾——原来,语文可以如此灿烂、美丽和芬芳! “喂——你是谁?”“我是小鱼小鱼,小鱼,你好哇!”“落叶姑姑,你好呀,我喜欢你!”“那你就来吧!”于是,这个男孩,这条幸福的小鱼,旁若无人地划动双臂,扭动着小小的身子,游到了台上美丽的“落叶”(窦老师)随孩子游动的节奏,于想象的风中翩然起舞——小鱼儿则如一粒有灵性的音符,依顺心中美妙的旋律,环绕着她,兜兜转转,摇摇曳曳 没有音乐,可是,所有人都在心灵深处响起了至为和谐的乐声——这是天籁是造物主曾经赋予了我们每个人,而我们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令它失落、沉寂的自然之音、人性之音今天,窦老师将它拨响了 这种奇妙的效果是怎样实现的呢?主题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操作框架: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但这是个开放的框架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所谓“入境始与亲”;再通过对重点(最好是经典的)文本的敲打、感悟、反思,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窦桂梅称之为“典范方为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相关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谓“拓展求发展”。
例如,在窦老师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她以同一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我的老师》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生活,补充丰富的语文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引导学生建构对亲人的理解教学时,她从会意字“亲”入手,想象“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帮助学生领会亲人之间的血脉相连然后,窦老师引导学生从抗洪抢险的战士、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以及“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身上体会“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的“亲人”之爱接下去,她又引导学生跨越国界、放眼全球,学习《再见了,亲人》,体会其中轰轰烈烈的爱,继而回到《我的老师》中平平淡淡的爱最后,窦老师推荐给学生几本表现各种各样亲情的书,如《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鸟奴》、《红奶羊》、《一只猎雕的遭遇》、《独耳大鹿》、《雁王》和《消失的野犬》等 窦桂梅认为,这小小的课堂是不能把“亲人”这一主题讨论得全面而深刻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亲人”的体悟去感受更为博大的亲情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感动,而且会将感动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从而学会去爱这也正是主题教学的根本追求——在学生的心中,播下求真、向善、爱美的种子。
在她的主题单元的教学里,我们看到的是打破了两节语文课折腾一篇小文章的定势——“听说读写”如何训练、“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统一等“技术性”操作都通过主题这条线把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因此我们发现有很多新颖的开拓:一是容量大、密度高、综合强建设了大信息容量的语文课堂窦老师充分利用主题教学的整合功能,自然高效地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文本,在关注学生阅读“质”的同时,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二是既当“设计师”,又当“建筑师”有效地充当了母语课程资源的实施者和开发者的双重角色三是既建构课堂,也解构课堂她的主题教学不仅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生活,关注学生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积极为学生的生命和成长奠基,体现了母语教育的文化性三、 尽心积淀于课堂后——如果说强调积累是强调对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那么主题教学中的另一个层面,反省——自我的确立,就是,强调对于个体人格或个性的塑造努力让所有孩子拥有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语文精神素养的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文学素养的提升在课堂之后,窦桂梅也尽心致力于和语文老师们一起以各种方式,带动学生在向着这样的方向前进请专家做讲座、发动教师开教师讲坛、写随笔、进行阅读专项训练等等。
共读,共教,共写,共同成长”建立师生共同的语言密码,达成师生共同的理解然而,这一切依然是来自外部的力量,文学的素养的获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生自身发自内心的读书的渴望和行为读书,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拓展文化视野有了文化积淀才有个性的精神高度,才有语文人格的广度我们要关注生活本身,要培养多个方面的情感,听歌曲,看电影,有更多人文情怀——感受大自然,感受人类一切美的东西我们还要关心身边的时事,例如2008年的奥运会、中日关系、台海局势,努力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书本与生活给予我们的惊喜与力量呈现在课堂上,于是一节又一节的精彩教学就会脱颖而出 总之,围绕特定主题教学所带动的人文性就像是一首乐曲的主旋律,那么得到落实的工具性就是那不断颤动的琴弦,而教师就是指导学生弹奏高妙乐曲的琴师因此,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就统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主题课堂教学,目的是不只是限于教材一隅,不只是单纯的教和学,而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共同探索,在感受课堂的情感涌动中一起幸福成长努力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健全的发展,努力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窦桂梅的成长告诉我们,她并无卡里斯玛的鬼魅之力,她是一个本份的教师,也在尽一个教师的本份,她的起点并不高,基础也不厚实,如同我们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她的快速成长,源于她的自立,自觉和自醒窦桂梅的成长告诉我们,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除,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发、结果,从而结出丰硕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