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_何喜刚.pdf
5页民族教育研究 1999年 第3期 õ民族教育理论õ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 何喜刚 王 鉴 内容提要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 推动了民族研究的发展, 其学术构架由中华 民族的含义、 多元一体的含义及“ 自觉实体” 和“ 自在实体” 的理论组成 本文还论述了这一理论的 基本特征, 以及其教育的涵义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自觉实体 自在实体 格局 教育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是国外民族教育中的有效理论, 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与完善, 它已由西方 教育中的“ 一种理想” 、 “ 一项教育改革运动” 和“ 一个过程” 演化为“ 全球化” 的教育理念, 其概念 与方法、 发生的背景、 理论依据、 基本理念等问题已日渐明晰 中国民族教育中多元文化问题的 提出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的现实, 要求借鉴和汲取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已有成果和有效 经验 考察中国社会的多元一体格局, 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及特征、 中华民族多元 一体教育的涵义, 自然成为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的部门课程目标、 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 和方法、 课程设置的不同层次及相应模式的先决条件 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 回顾我国民族研究50年的发展历程, 大体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即: 1949年到1966年, 以对少数民族的族别研究为主, 重点以少数民族作为民族研究的对象, 尤其注重对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进行实地考察, 着重于民族识别。
1978年到1988年, 在族别研究继续深入的同时, 大力开展地区民族的综合研究和民族关系 史的综合研究, 对汉族的民族学研究也初步展开 这主要是因为学术界逐渐看到了把民族研究 的对象限于少数民族, 尤其是限于单个民族的研究, 确有不可避免的缺点 缺点在于把原本是 民族研究对象的局部( 少数民族) 过分地突出, 而把另一局部( 汉族) 人为地忽视, 甚至从整体中 割裂出来, 轻视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 轻视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 1988年至今, 在上述综合研究积极开展的过程中, 又出现了对中华民族的整体研究, 其中 以费孝通先生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理论为代表 1988年, 费孝通先生在国际最著名的学术讲演活动之一——“ 泰纳讲演” ( T anner lecture) 会上, 作为主讲人, 他结合自己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工作, 从人类学、 考古学、 历史学等各方面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 做了综合性的分析研究, 提出了多元一体格局的 思想, 得到了世界著名的社会学、 人类学学者普遍的高度评价 此论一出, 便引起了国内学术界 的普遍认同, 认为是“ 研究中华民族结构的核心理论, 是解开中华民族构成奥秘的钥匙, 推动了 民族研究的发展。
” ¹ 十年来, 民族研究领域运用它来进行各种课题研究自不待言, 教育学界也 —3— ¹陈连开: 《 关于中华民族结构的学术新体系》 , 《 民族研究》 , 1992. 6 认为它是适用于解释和建构多元文化教育体系的理论工具 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学术构架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学术体系是由以下几个重要部分构架起来的 首先是中华民族的含义 中华民族, 是本世纪初才有的民族称谓 对其涵盖内容的认识是 逐渐深入、 逐渐明确的 孙中山先生对中华民族的理解由“ 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 到“ 合汉、 满、 蒙、 回、 藏诸地为一国, 即合汉、 满、 蒙、 回、 藏为一人, 是曰民族之统一” 再到“ 中华民族为一伟大 之民族, 必能完成伟大之事业” ¹ 这就基本上经历了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同化、 中国境内各民 族一律平等、 中华民族的自决与各民族的联合三个阶段 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仍未找到 使国内各民族平等联合的具体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问题, 但对中国既是多民族, 又是统一不可分割的 整体的认识, 也有个过程 从毛泽东在《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中对“ 中华民族” º 的论述到邓 小平“ 立足民族平等、 各民族共同繁荣” » 的思想形成, 推动了对中华民族全部含义的学术研 究, 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实践, 为学术研究 正确阐明中华民族的含义开辟了道路。
其次, 多元一体的含义 费孝通教授指出“ 我将把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具 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 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 中华民族是一体 它们虽则 都称‘ 民族’ , 但层次不同” ¼中华民族既是中国民族的总称, 又概括了中国各民族的整体认 同 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当中的数十种兄弟民族, 是不同层次的民族共同体辩证统一的民族结 构 只强调中华民族一体, 而忽视各兄弟民族客观存在着的不同特点、 民族意识和民族利益; 或 只强调各民族是都具有不同特点、 民族意识和民族利益的单一民族, 而忽视了中华民族的整体 不可分割性与中华民族长远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两者都是片面的 中华民族的一体和中华民 族所涵盖的各兄弟民族的多元, 二者是有机联系的, 强调任何一面而忽视另一面, 都不可能科 学地表述中华民族的含义 即使进入21世纪之后, “ 中华民族仍将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大花圃” ,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中华民族继续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发展到更高的层次 再次, 关于中华民族“ 自觉实体” 和“ 自在实体” 的理论, 是构成“ 多元一体格局” 学术体系的 基本骨架 “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但 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½ 。
中华民族的自在实体, 是指“ 在 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古代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中国各民族既是各自自在发展, 又逐步地形成了中 华民族的整体; 只是在古代这种客观实际基本上未能形成为自觉的民族意识” ¾ 中华民族的 自觉实体, 是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过程中, 中华民族的整体性逐 渐被认识, 从而由自发联合到自觉联合, 最终形成自觉的民族实体 所以, 不管是中华民族的自 在实体, 还是自觉实体, 都存在着“ 一” 与“ 多” 的矛盾与辩证的关系, 用“ 多元一体格局” 来表述 —4— ¹ º » ¼ ½ ¾ 陈连开: 《 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 , 《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 1992. 4 同¼ 费孝通: 《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 《 北京大学学报》 , 1989. 4 《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 第246页, 第364页 毛泽东在《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一文中, 以“ 中华民族” 为第一节内容, 指出中华民族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 争中是一个整体, 同时, 中华民族当中还包括汉族和数十种少数民族 陆达节辑: 《 孙中山先生外集》 , 中华书局1932年版, 第65页。
中华民族的“ 一” 与“ 多” , 正是从中华民族结构的客观实际中所作的高层次的理论概括 ¹ 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基本特征 透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自在实体与自觉实体及其形成史, 费孝通先生进而论述了 这一理论的如下基本特征: 1.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 以华夏族团为主体逐渐融合新的成 份, 在多元的基础上统一成为汉族 汉族主要聚居在农业地区, 汉族不仅居住在全国除西北和 西南外的宜耕的平原地带, 而且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和商业点长期定居 这样, 汉 族就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 东密西疏的网络, 这个网络就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 2.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 在这些地区有些是汉族的大小聚居区和少数 民族聚居区的交插分布, 有些是少数民族聚居和汉族杂居区 汉族深入到各少数民族地区形成 了一定的凝聚力, 巩固了各民族的团结, 促进了一体格局的形成 3. 从语言上讲, 除了个别少数民族, 如回族、 满族, 已经用汉语作为自己民族的共同语言 外, 少数民族可以说都有自己的语言 但总的来说, 汉语已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 建国后, 人民政府的政策是各民族都有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权利, 并已将之列入宪法。
4. 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 但主要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其次才是政治的 原因 5. 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 所以说它是个多元的结构 6. 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 中华民族统一体形成以后, 其中存在着多层次 的多元格局, 各个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 融而未合的多种情 状 另外, 马戎教授、 陈连开教授、 严文明教授、 苏秉琦教授等相继对这一理论的基本特征进行 了补充性的分析论证 7. 历史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º 肯定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 和本土说, 从形成时期到危机时期再到重建时期的三个阶段, 论证了“ 多元一体” 结构的不同表 现 8. 新的历史条件给重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由于改革开放和外来 文化的冲击, 我国各少数民族自然被卷入到这个开放、 学习、 改革的大潮中来 “ 过去单一的文 化中心已变成多元的文化中心, 汉文化在各方面已失去了原有的统治地位, 文化的向心力已大 大削弱了” » 这就为多元一体的重建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9.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又是有主体的, 以后的发展主体虽越来越大, 仍然保持 着多元, 最后发展为现在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¼ 10. 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以往数千年进行的科学分析, 目的“ 在于总结历史上处理民 族关系的得失和留给我们予以发扬的遗产” , “ 如果拿着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一些民族 矛盾和民族战争的事实来把中国民族的历史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对立起来和分割开来, 那 —5— ¹ º » ¼ 严文明: 《 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 , 《 文物》 , 1992. 1 同º 马戎: 《 重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的历史条件》 , 《 北京大学学报》 , 1989. 4 参见陈连开: 《 中华民族之含义及形成史的分期》 , 《 社会科学战线》 , 1996. 4 “ 海峡两岸都有学者主张, 中华民族称 ‘ 民族’ (Nation), 其中包括的数十个兄弟民族称‘ 族群’ (Ethnic group) 这种对中华民族不同层次的称谓, 不仅有利 于国际学术的对应与交流, 在科学上表述也较为准确, 且中国的族群不仅是目前确认的56个” 就违背了中国历史最基本的事实和客观规律 ” ¹ 可见, 多元一体格局是指主流的发展和基本 的特征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内容丰富、 体系完整、 研究深入, 为我们更进一步研究多元 一体教育和多元文化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的涵义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 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 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 也都有相互 借鉴与吸收的文化内容, 同时也都有接纳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内在动力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 长河中, 由于各民族自我文化传递和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交往, 各民族在文化上形成了“ 你中 有我” 、 “ 我中有你” 的特点, 加之在近代化过程中接收了共同的外来文化成果, 因而形成了多民 族国家较为普遍存在的多元一体教育 就中国而言, 这种多元一体教育的涵义至少包括以下三 个方面: 1. “ 以中国为方法, 以世界为目的” 的全球多元一体化教育 世界政治的多极化、 经济的一 体化、 文化的多元化最终决定了全球民族教育的多元一体化趋势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也在 促成着这种多元一体的社会环境 现代化不再是西方化的另一种说法, 而是东、 西方多种现代 模式的一种理论抽象, 一种马克斯õ韦伯意义上的“ 理想类型” 现代化犹如维特根斯坦的“ 家庭 类似” 观念, 即没有一个特征是所有“ 家庭” 的成员都共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