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docx
7页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措施1.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营规律的科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最为基本的事实是通过消费多种消费资料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构成消费对象的消费资料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质资料,并且还涉及无形的非“物质”资料由于消费这些资料,人们的需要和愿望才得到满足,社会才干存在与发展但人所共知,生产或形成赖以消费的资料均需劳动,均需消费多种资源才干做到,而人类社会没有足以满足其所有需要的资源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更精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一定期期,社会可支配的劳动资源无论其绝对量有多大,但总是一种既定的量任何一种既定的量与无限性相比,总是局限性的,即具有稀缺性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增长、变化,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到了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因此,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体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劳动资源只能以一定的规模加以运用消费资料的形成是劳动的成果,是消费多种资源的产物若消费多种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是无限的,那么,消费资料也就是无限的而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成果,生产力等于支付能力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可以拥有的劳动量就是消费的支付能力由于消费多种资源以生产或形成经济物品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即生产力是有限的,这也正是资源(涉及劳动资源)闲置的主线因素之一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二、效用最大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公司和个人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均有着自己的目的,并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的个人追求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公司追求的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这里不对“利润”做纯经济学的分析,而仅指把利润定义为公司生产经营的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利润最大化的含义就是:如果上述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如果是负值,则越小越好利润最大化但是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的货币收益方面,而忽视掉非货币收益方面。
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一般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它并不是说任何一种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的,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1.2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我们可用图1—1所示的模型揭示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它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描述一种最简朴的经济系统的收入循环模型从图1—1模型中可见,该经济系统由居民户(家庭户)和公司构成虚线连接的循环是生产要素市场,实线连接的循环是产品(服务)市场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应者,公司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公司由于生产要素的使用须向居民户支付要素报酬(如工资)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公司则是供应者,居民户向公司支付货币,互换商品和服务在商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上,供需主体双方互相换位;而在同一市场,则是供应与需求的互相对立和适应供应与需求的选择反映为按照一定的价格实现商品的互换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应方,公司是劳动力的需求方,通过双方的无多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从供应的角度看,是要素服务收入;从需求的角度看,是要素使用成本)将劳动力配备于某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
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步决定一种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测,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备;从收入的视角观测,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从上述分析可见,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与其她市场是相似的,即通过商品的供应与需求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备;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如产品市场,哪一种产品的价格高就生产哪一种,用什么措施生产费用低就用什么措施生产,谁在产品生产中做出的奉献大,谁得到的报酬(收入)就多劳动力市场如果完全依此运营,劳动经济学就将不会存在不可否认,劳动力市场具有其她市场相类似的功能如果不考虑劳动力的特殊性,劳动力市场的运营也与其她市场相类似但是,劳动力市场配备的资源、互换的商品是劳动力,这与其她市场配备的资源、互换的商品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与其她市场的重大区别是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本劳动经济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结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应、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备的作用原理总之,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营规律的科学。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措施劳动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体系的构成部分,必须用科学的措施加以研究,并根据结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从劳动力市场现象的普遍联系中,概括和归纳出劳动力市场的运营规律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措施重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措施和规范研究措施一)实证研究措施1.实证研究措施的特点实证研究措施是结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拟定、精确的知识的措施,其重点是研究现象自身“是什么”的问题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所运用的实证研究措施与哲学中的实证主义虽有渊源关系,但却是有差别的实证研究措施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营规律实证研究措施具有如下两个特点:其一,实证研究措施的目的在于结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其二,实证研究措施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查2.实证研究措施的环节运用实证研究措施分析研究经济现象,目的在于创立用以阐明经济现象的理论因此,运用实证研究措施研究客观现象的过程,也就是形成经济理论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如下环节:(1)拟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互相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收集并分类有关的事实资料。
2)设定假设条件劳动经济学研究经济过程中的市场主体在劳动力市场的行为,由研究对象的特性所决定,试图把所有复杂因素都涉及进去,显然是既不现实也不也许的为此,必须对某一理论所合用的条件进行设定固然,所假设的条件有某些是不现实的,但没有这些假设条件则无法进行科学研究运用实证研究措施研究问题,必须对的设定假设条件3)提出理论假说假说是对现象进行客观研究所得出的临时性结论,也就是未通过证明的理论假说是对存在的经济现象经验性的概括和总结,但还不能阐明它与否能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4)验证在不同条件和不同步间对假说进行检查,用事实检查其对的与否检查涉及应用假说对现象的运营发展进行预测运用实证研究措施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必须坚持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步需要经济学知识和均衡分析、市场非均衡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措施,还需要逻辑学、数学、记录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分析工具二)规范研究措施规范研究措施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本,阐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营应当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研究措施研究客观现象的目的在于:提出一定的原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并以该原则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据,以及研究如何使经济现象的运营符合或实现这些原则。
规范研究措施具有如下几种特点:1.规范研究措施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本,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即要阐明所要研究的对象自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具有悲观意义规范研究措施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离不开价值判断这里的价值概念不是仅指经济学中商品的价值,而是指经济现象的社会价值规范研究措施,就是从上述价值判断出发来研究经济现象,并研究如何实现上述原则2.规范研究措施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重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实现互惠的互换固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它有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经济运营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惠的互换不能实现其重要障碍有如下三类:①信息障碍由于信息缺陷、信息偏误、信息不对称,使市场主体不能进行互惠互换②体制障碍互换自身是互惠的,但实际存在的某种惯例、政策及体制安排,阻碍互惠互换的实现③市场缺陷潜在的互换是互惠的,但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或者互换参与的主体由于观念或习惯的干扰无法进行互换上述互惠互换的障碍仅仅依托市场自身的力量很难消除甚至不能消除,需要政府制定一定的社会经济政策及体制调节才干推动互惠互换的发展,以增进社会福利因此,规范研究措施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实证研究措施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措施却以价值判断为基本,但是两种研究措施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劳动经济学毕竟不能等同于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它无法挣脱规范问题,也就是无法回避价值判断问题实践表白,规范研究措施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措施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措施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引因此,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要把两种措施结合起来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