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放宁古塔(下)] 流放宁古塔.docx
5页[流放宁古塔(下)] 流放宁古塔 采访嘉宾: 林 乾 中国政法大学古代法律史学院 副院长 李兴盛 黑龙江省文史馆 研究员 这里是黑龙江省海林市,也就是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宁古塔旧城顺治十六年七月十一日,因“南闱科场案”被流放的吴兆骞、方拱乾等八名举子及家人,历经一百零一二十多天,到达了这里,开始了生死未卜的流放生涯 走在今天的宁古塔旧城,历史留下的痕迹已经不多了,一株百年老榆树,一块坚硬的石碑,它们会告诉我们些什么?三百多年前,这里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这是清代流人的著述中对宁古塔的一些描述,“城方二里”由于是“垒石成垣”,因此也称“石城”当时“城内居民,寥寥数家,总管公署,均在其中”耕农之地,在城外十里”,离城稍远之处,却是“耕者绝少,弥望无庐舍,长行数日,不见一人” 吴兆骞在书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面对苍茫的白山黑水,这些出生于江南的流人们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他们将如何度过这段艰难的岁月呢? 李兴盛:吴兆骞有一封给朋友的书信,说他刚到宁古塔旧城就是现在的海林,生活很困难,他用斧头敲碎了冰块,然后融化了煮稗子充饥。
到流放地后,流人们必须服一定的劳役根据所犯罪行的不同,劳役大致分成两种:为奴和当差 为奴实际上是清代入关前奴仆制度的延续,入关之后,将其法律化、制度化被流放为奴的人也都是犯了朝廷认为十分严重的罪行,比如谋反、叛乱、杀人放火等他们到达流放地后,都被朝廷赏赐给了当地的官员和驻防的兵丁 为了使这些为奴人犯“备尝艰苦,长受折磨”,清朝的法律对他们及其他们的子孙做了种种专政的规定 首先规定奴主有权处死为奴的犯人,而不受任何追究其次,规定“务令家主严行管束,断不许勒索赎身及任听在外居住”这意味着,为奴人犯的自由被完全剥夺,没有任何人身安全的保障最残酷的是,其他犯人可以赎身或减刑,而为奴的犯人不仅自己不能赎身,他们的子孙也要世代为奴,不准出户为民 李兴盛:奴主随意地可以处死奴隶,打得遍体鳞伤还是好的,甚至打死了报官府,只备案,根本不追究奴主的罪责正因为这样,很多奴隶逃亡,或者起而反抗 据《清实录》记载,在戍边官员给皇帝的奏疏中,多次提到了遣戍到黑龙江、吉林为奴的犯人逃亡的事情在顺治年间,仅抚顺、铁岭的流犯逃脱的人就将近一半自乾隆二十三年到嘉庆十九年中,就有33例与东北流人逃亡有关的案件。
李兴盛:奴隶有报复反抗的心理,有的奴隶把奴主毒死,这样个别的案例当时不多,毒死后逃跑,官府到各地下行文抓他,抓到之后就要凌迟处死 当差是对流人惩罚的另一种形式身份不同,所当的差也不一样 流犯大致分为两种,官犯和常犯有官员背景的犯人到达戍地后,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大多会受到一些照顾清初,发往黑龙江、吉林当差的官犯大多在驿站、官府、官庄等地从事一些杂役,而平民则从事一些艰苦的差使 康熙年间,因与沙俄作战的需要,流人们大多被编入当地驻防军队和水师营因“浙东通海案”流放宁古塔的杨越、祁班孙等人,都曾在康熙三年二月去吉林乌喇充当过水兵吴兆骞也曾作为宁古塔将军巴海的随军书记参加了抗击沙俄入侵的战争,并随大军转战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 “还怜豪气在,长啸学从军” 这是吴兆骞在军营中留下的诗句很难想象,像他这样一位身处困境的流放之人,竟可以如此地意气风发 李兴盛:为什么清朝初期统治者往东北地区流放呢?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中俄关系明朝末年,沙俄开始侵入我们东北黑龙江地区,他们到处侵扰,进入到我们达斡尔地区进行烧杀擒掳到了顺治康熙年间,这种海盗式的活动更加频繁沙俄的侵略,使清朝一方面派军队驻防,另外派了很多的犯人到这些地区参战,比如两次雅克萨之战,很多流人直接参加战斗。
宁古塔土著满人世代以渔猎游牧业为主,不仅谷物品种少,更很少种植瓜果蔬菜再加上这里被清朝皇家视为他们的“龙兴之地”,荒凉落后的东北,变得更加荒无人烟当来自中原以及江南的流人们来到这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里的萧条、荒芜的状况 李兴盛:吴兆骞来的时候,宁古塔将军在宁古塔地区,就是现在的宁安海林地区设立了32个官庄,这32个官庄里,耕地的人都是流放的犯人吴兆骞曾有一封家书描写得非常苦,说五更而起,到日落的时候才收工,一点也得不到休息秋天收获时绝大多数粮食都归官府了,剩点口粮寥寥无几 流人们摒弃东北原始的耕作方式,把内地的先进的耕种技术带到了这里,使粮食产量得以极大的提高,粮食品种也由原来的四、五种增加至十余种尤其在土地开发上最为显著,据不完全统计,至雍正初,宁古塔将军所辖可耕种的土地也达到了原来的十倍 李兴盛:少数民族怎么种地呢?就是种了地之后,秋收之后他们就离开,到别的地方再种第三年又换个地方流人到来以后,把地翻茬,草拔掉后,采用轮作法,今年种大豆,明年换其它种子,这种耕作法当地少数民族从来没采用过 明末最后一位兵部尚书张缙彦流放宁古塔后,将中原蔬菜、花卉种子及农业耕种方法也带到这里,被当地人尊为“域外群尊五谷神” 正因为流人对宁古塔农业的显著贡献,乾隆年间,有人赋诗: 投荒万里天涯外,宁古方知尽务农。
宁古塔地区原来店铺很少,几乎没有贸易活动,流人杨越建议宁古塔将军建立皮毛人参互市贸易场所仅一年时间,宁古塔就开设了30多家贸易货栈,人参、蘑菇、毛皮等都得到了交换、出卖,并很快吸引了盛京、吉林乌拉等地的客商 吴兆骞的儿子吴桭臣二十多年后在《宁古塔纪略》中有这样的描述,“货物客商络绎不绝,居然有华夏风景” 林乾:有的流犯,名气大,朝廷也很重视,像陈梦雷,他发配到盛京,当时盛京的地方政府立刻邀请他修《盛京通志》,他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