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中学课程目标的比较.doc
5页中美中学课程目标的比较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是课程及其教学活动的蓝图,是教育工作的指南,也是衡量课程最终质量的准绳一定的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是一定的教育思想的反映,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教学的评价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于对课程目标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本文将围绕中美两国的中学历史课程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就中学历史课程目标中知识掌握目标、能力培养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这三个层面展开讨论我国最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制订的课程文件,称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其他课程文件相比,有多方面的变革新一代“历史课程标准”最重要的本质性的变革,就是建构了符合时代特点的、体现最新课程理论的课程目标在实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时,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是我国历史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标准》中课程目标首次被明确划分为相对独立又相对联系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而且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这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有很大的进步。
知识与能力”部分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减少了对学习系统历史知识的要求,强调基本历史知识、基本学习技能的掌握,重视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关键素养奠定扎实的基础过程与方法”部分要求:“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性,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历史学习,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希望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社会现象,敢于分析社会问题,乐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要求:“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紧扣时代主题,提出了“国际意识”、“民族意识”、“法制意识”、“人文素养”等新的要求把历史学习与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与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把思想道德的形成和人生的抉择结合起来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在内心确立起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懂得如何做人。
以上是《标准》对历史学科教育的总体目标,规定着初中历史教育的整体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终结性要求,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整合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总目标下的分年级目标规定着某个年级或某个教学阶段所要达到的阶段性要求,它比总体目标更具体、更深入如《标准》对中国古代史的教育目标作了如下规定:1.基础知识教育目标:“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2.能力培养目标:“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教育的目标:“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其它学习板块的教育目标总体上皆是按照三个层面来设置,在此就不一一列举高中阶段的现行目标则具有过渡的特征,在形式上亦将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但缺少针对性的行为目标和可操作性的具体取向相对重视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比较少,传统政治思想教育仍是主流。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在能力方面它已经提出“创造性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历史意识”、“世界意识”、“人文素养”等内容也开始融入思想教育,体现了高中历史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颁布了《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标准包括《美国历史学科美国史国家课程标准:探寻美国的历程》、《美国历史学科世界史课程国家标准:探寻通往今天之路》等标准提出了美国的历史课程目标:第一方面是对历史的了解,包括人类活动的五个主要方面,即社会的、科学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哲学(含宗教、美学)的成就与状况;第二方面是历史的思维能力与技能,包括年代的概念、对历史的领悟、对历史的分析和理解、历史研究能力、历史的问题分析和决策;第三方面是对历史的了解与思考的整合,即综合运用上述知识和技能,解析历史,达成更高的理念在知识掌握要求的层面上,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掌握基础知识的要求,而是把它融入“历史了解”和“历史思考与历史了解的整合”的阐述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考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能力要求培养的层面上,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美国《标准》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历史思维能力进行了具体论述:⑴时序思维能力(chronological thinking)对历史的时间性(过去、现在与未来)有清醒的意识,以排列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计算日历时间;解释并创制时间表;解释历史继承和持续、延续以及嬗变的各种模式。
⑵历史的理解能力(historical comprehension)能够理解地阅读历史陈述;能够识别陈述结构中的基本要素(人物、状况、事件的前后顺序、起因及结果);能够欣赏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文物及那个时代的其他记载所反映的各种历史观点;避免从现在出发的主观臆断⑶历史的分析与解释能力(historical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能够比较和对比过去和现在不同时期、来自不同群体和背景的人们的经历、信仰、动机、传统、希望与恐惧;能够分析这些不同的动机、利益、信仰、希望与恐惧对人们的行为有何影响;能够思考人类历史记载中的多种观点,并在分析历史事件时能够思考其多种起因;敢于挑战历史必然性的各种论点;能够比较和评价互有出入的历史解释⑷历史的研究能力(historical research)能够运用历史文献、文物、照片、参观历史遗址与目击者陈述,来明确地陈述历史疑问;能够获取文物、文件或其他记载在历史上产生的时间与空间背景信息;能够判断其可信度和权威性;能够创建关于它们的、合情合理的历史陈述或论点⑸历史的问题分析与决策(historical issues-analysis anddecision-making)能够看出历史上人们所面临的各种难题;能够分析这些情景中人们的不同利益与观点;能够评价解决难题的其他建议;能够分析所达成的决定或采取的行动是否明智及其原因。
这五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美国《标准》教学思想的核心,美国史的教学标准尤其是围绕这五种能力的培养而设计的并且在“历史了解与历史思考的整合”中又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五项技能,即叙述、比较、评价、分析、论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上,美国历史课程标准中并无明确的要求,而是融于“历史对公民教养重要性”的叙述中认为“历史知识是政治智慧的前提”,要通过历史培养学生的参政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把学生培养成“优秀公民”,要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并且还要树立学生的多元民族意识,树立国际意识美国的历史课程目标阐述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以能力培养为主体目标,对知识的要求完全融于能力培养之中同时,它又十分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但由于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重视不够,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比较零散,不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这是其不足之处总的来看,美国中学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包括:强调培养学生的民主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更好的了解美国发展历程,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对所谓民主制度的忠诚,增强爱国意识;给社会学科的其他课程提供一些观察分析问题的历史背景;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出发,使学生认识美国与全球的关系。
在中国中学历史课程目标中,虽然把“知识与能力”作为一个层面进行要求,但在具体要求时仍把“基础知识教育目标”列为首位,可见中国十分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美国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的基础知识本身几乎没有提出任何要求,所有知识点的教学均蕴含在发展能力里,它的课程目标是以对历史思维能力训练为主的,知识目标只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因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比较零散的众所周知,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的发展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中国的历史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但由于过于强调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导致其对知识目标过于注重,从而忽略了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美国的历史课程目标体现了知识的掌握不是历史课程的最终目的,它只是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载体但美国中学历史课程突出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从根本上讲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历史知识内容如同汪洋大海,对一个中学生而言,选择或舍弃什么都必须要有一个尺度,这个尺度就是课程目标尽管我国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的必要性,但是在“实施建议”方面还是做得不够具体和详细。
而美国在这一方面则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美国历史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从而避免了过分偏重讲概念、讲结论,满堂灌和死记硬背这些都是值得我国研究并借鉴的我个人认为,课程目标对知识的要求不是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应是通过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在基本技能和思维方式上得到训练和提高,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美国中学历史课程目标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学习是为能力的培养作基点的,它不强调系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历史思维和“历史思维与历史了解的整合”两项,尤其是后一项并且美国在能力培养目标上还注意了能力层次的划分,对同一能力在不同年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并且这些要求是随着年级的提升而逐渐攀高加深的以世界史部分为例,共分为八个时期,其中第三时期:古典传统、主要宗教和大帝国(公元前一千年至公元三百年)中,标准二:学生(5——12年级)应了解:公元前六百年至二百年爱琴文明之出现以及与东地中海和西南亚地区民族发展之相互关系5——6年级担任雅典和斯巴达的一位公民、商人、侨民或奴隶的角色叙述你在每个城邦的生活比较各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课后分享他们的发现,回答问题:生活如何依社会阶级而不同?制作一比较图表,描述雅典民主制度和斯巴达军事贵族制度之间地理上的相似与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