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迈好探究第一步.doc
6页迈好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城关二小 袁宝丽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是整个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思,源于疑,迈好这一步,帮助和引导学生顺利地提出问题,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他们把握探究方向,引导他们启动探究活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小学生由于受其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制约,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障碍较多,颇为困难,特别是在初始阶段,要么发现不了问题,要么不会表述问题,要么提出了毫无根据的问题,常常将探究活动夭折于摇篮之中事实上,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由发现问题和描述问题两个核心部分组成发现是描述的基础,描述是发现的结果由于发现问题又包括了意识、志趣、方法等诸多因素,所以,问题的发现要比描述更困难据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做到:欲取先予,萌发问题意识;寓疑于趣,创设问题情境;授之以渔,捕捉问题苗头;纠偏扶正,提升问题水平着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一、欲取先予,萌发问题意识“若于取之,必先予之”教学也同此理,要想让学生爱提问题,会提问题,必须先从给予学生现成的问题做起,让学生在亲历问题过程中受到启发,得到感悟,从而萌发问题意识,懂得在各项活动中都有问可提,而问题一般都隐藏于各项活动或各种事物中,要认识一种事物,需要从问题开始。
学生只有有了这种问题意识,才会自觉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直接给学生提出问题,不仅是为了解决所提问题,更重要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需要从新教材的编排特点看,多种版本几乎每节课都是以提问开始的,特别是低年级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中,第一个活动“照片上的大树”,文字只有一个问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第二个活动开始先问:“回忆一下,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看到了什么?”接着问:“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在第三个活动中,提出了两个问题:“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植物的身体》,一开始便提到“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植物的身体有什么共同之处?”……教材这样编写的意图,就是想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等探究活动,就是想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显现了直接给出问题的必要性,教材编写又为直接给出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我们从小学中年级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些现成的问题,要把直接给出问题渗透到观察、考察、实验、操作、阅读等各个教学活动中,渗透到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等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寓疑于趣,创设问题情境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知道了学习中还需要提出问题,但要解决愿不愿提问,爱不爱提问的问题,还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小学生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受兴趣支配的,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能激发起学生兴趣的情境,必须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从花草树木,到鱼鸟虫兽,从风云雨雪,到声光电磁,本身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事物,教学中,再给这些事物设置一些情节,编成童话故事,则能更好地收吸引学生,诱导他们提出问题如在教学《植物的根》一课时,可以通过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一个炎热的中午,一只小鸟飞累了,落在一棵小树上渴死我了,能给我喝点水吗?”小树说小鸟听了,赶忙找来一些水,问小树,“你的嘴巴在哪里?怎么喝呀?”同学们,小树是怎样喝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植物的根这个情境,把问题融进了有趣的故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找树的嘴巴,理解根的作用,学生自始至终会兴味盎然地投到学习活动中树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在他们熟悉的事物中提出小树怎样喝水的问题,赋予了新奇的色彩,更容易激起学生刨根问底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即使是熟悉的事物,也能提出有趣的问题来,进而增强提问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就是想要通过情境呈现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故此,问题是核心,情境是载体,二者缺一不可,二者之间联系不紧密也不行,情境没有趣味性同样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时,一要问题明确,二要抓住问题与情境的紧密联系,三要注意要有趣味性三、授之以渔,捕捉问题苗头善教者教之以法有了问题意识和提问热情,解决了要问和想问的问题,如果不解会问的问题,学生照样提不出问题因此,还要引导学生捕捉问题的苗头,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即:“找”“问”“题”,现分析如下: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程 序:找———————→问———————→题 活动方式:看———————→思———————→说追求目标:抓住苗头———→生出疑点———→形成表述具体操作:在对象中寻找—→在思考中提问—→在整理中成题表征方式:操作——————→表象——————→符号化心理过程:外感——————→内生——————→外化从上表中不难看出,“找”“问”“题”要经过观察、思考、描述等活动,要达到抓住苗头、生出疑点、形成表述等目标,还要注意用好如下具体操作方法:1、在对象中捕捉苗头:(1)观察事物时,在奇特处抓苗头。
2)在比较事物时,在异同处抓苗头3)在阅读文本时,在不解处抓苗头2、在思考中生出疑点抓住苗头后,要针对苗头展开思考,自己问自己:①是什么②有什么③为什么④干什么⑤怎么办这样问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问题的框架或轮廓3)在整理中成题对“苗头”通过仔细推敲与整理,就形成了一个具体的问题,这一问题别人能不能弄明白,还得选择合适的表述方式:①图画示意式②语言描述式③动作模拟式④模型呈现式具体的操作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具体教例慢慢浸透,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感悟,由量变到质变,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万万不可操之过急,直接讲述方法理论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开始渗透,到尝试提问,以至纠偏扶正,提高问题的水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教师的引导点拨外,学生的亲自参与,深入感受和反复练习非常重要只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学生发现问题的洞察力、思考问题的敏捷性和提问的兴趣和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