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铧尖露天补勘报告正文.doc
59页1第一章 绪 论笫一节 目的与任务一、目的内蒙古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井田,曾于 2009 年上半年委托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勘探队,在其井田范围内的先期开采地段(井田中部区)进行了煤炭资源露天勘探工作,于 2009 年 7 月 23 日提交了《内蒙古自治区露天煤炭勘探报告》 井田地处之上游,沟川极发育,将井田切割为多个互不相连的含煤区以往煤田地质勘查,主要工作量都投入在井田中部的先期开采地段(首采区)内,周边几个含煤区工作量很少,勘查程度很低基于这种情况下,公司重新将井田进行规划,并提出采区的补充勘探设计,于 2013 年 4 月初与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勘探队签订补充勘探合同目的是进一步查明井田露天开采地段内煤炭资源赋存状况,为矿山开采初步设计及生产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根据委托单位意见,本报告不进行审批备案为了便于开采部门施用,本报告在《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编制题纲的基础上,部分章节、内容做了增删二、任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DZ/T0215-2002)及本次勘探设计的具体要求,本次补充勘探的主要地质任务如下:1、控制井田边界构造,其中与井田的先期开采地段有关的边界2构造线的平面位置,应控制在 150m 以内;2、详细查明先期开采地段内落差等于和大于 30m 的断层,详细查明初期采区内落差等于和大于 20m 的断层,对小构造的发育程度、分布范围及对开采的影响做出评述;3、控制先期开采地段范围内主要可采煤层的顶板等高线,煤层倾角小于 10 °时,应控制初期采区内等高距为 5~10m 的煤层底板等高线;4、详细查明可采煤层层位及厚度变化,确定可采煤层的连续性,控制先期开采地段内各可采煤层的可采范围,对厚度变化较大的主要可采煤层,应控制煤层等厚线,详细查明各煤层的夹矸层数、厚度、岩性;5、严密控制先期开采地段煤层露头的顶底界面及煤层自燃边界,露天开采的最下一个煤层的露头,其底板深度的误差应控制在 5 m以内;6、详细查明可采煤层煤类、煤质特征及其在先期开采地段范围内的变化,着重研究与煤的开采、洗选、加工、运输、销售以及环境保护等有关的煤质特征和工艺性能,并做出相应的评价7、详细查明露天开采的最下一个可采煤层顶板以上各含水层,以及煤层底板以下的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分布、厚度及水文地质特征,计算露天开采第一水平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评价露天疏干的难易程度;8、基本查明露天边坡各岩层的岩性、厚度、物理力学性质、水理性质,详细了解软弱夹层的层位、厚度、分布及其物理力学特征,3评价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地质因素,基本查明露天剥离物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评价煤层上覆基岩的剥离难易程度;9、基本查明剥离岩层中赋存的其他有益矿产,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其他矿产,应提出必要的地质资料;10、估算各可采煤层的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资源储量。
在先期开采地段范围内,探明的资源储量占本地段总资源储量的 60%以上,探明的和控制的资源储量应占本地段总资源储量的 70%左右;11、估算第四系松散层及各可采煤层上覆基岩的剥离量,各可采煤层应分别估算含矸率及含矸量,按估算的剥离量与开采煤层的资源储量估算出最大、最小及平均的剥采比第二节 位置与交通一、位置及采区划分露天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露天范围由 12 个拐点连线圈定, 井田为一多边形,东西最长约 2.1km,南北最宽约 2.36km,面积约 4.96km2勘查深度 140m井田采区划分位置图二、交通露天位于国道以南的一带国道从井田以北处呈东西向穿过,沿国道向西,另外,井田均有通往公路、铁路的简易公路,可见井田附近铁路、公路畅通,交通条件便利,极大地方便煤炭外运及其4它物资的运输, 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一、地形、地貌及水系该露天矿位于内蒙古北部区内地形总体趋势是北部高、南部低,西部高,东部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北角的边界附近,一般地形海拔标高在 1225~1300m 之间,一般地形相对高差为 75m 左右采区中部为一山梁,四周为沟谷最高点位于采区中部偏北,海拔标高为 1314.0m,最低点位于采区南部内,海拔标高为1191.5m。
地形最大相对高差为 118.5m;一般地形海拔标高在1200~1260m 之间,一般地形相对高差为 50m 左右井田属高原侵蚀性丘陵地貌,大部分地区为低矮山丘, (J 2y)大面积出露,山顶\山坡上覆盖薄层第四系黄土或残坡积物,植被稀疏,为半荒漠地区井田内沟谷发育,井田西南部由西北向东南穿过井田,井田的中部及东部由北向南在井田中流过,次一级沟谷也较发育,各沟谷将井田分割的支离破碎这些沟谷在枯水季节一般干涸无水,但在丰雨季节,可形成短暂的溪流或洪流,洪流具有历时短、流量较大的特点大气降水在地表形成迳流后流入上述沟谷泄走二、气象区内气候特征为:冬寒时间长,夏热时间短,秋季凉爽多雨,春季风沙较大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霜冻期较长属干旱的半沙漠高原大陆性气候据气象局提供的气象资料:夏季最高气温为 35.6℃,冬季最低气温为-30.9℃;降雨量为 194.7~531.6mm,平均为 357.3mm,且多集中在 7、8、9 三个月,年蒸发量 2297.4~2833.7mm,平均为52457.4mm结冰期一般为 10 月初至次年 4 月底,冰冻期长达半年之久,最大冻土深度可达 2.11m井田内夏秋季风小,一般为 2~3级;春冬季风大,常在 5 级以上,最大可达 10 级,风向多为西北,最大风速可达 26 m/s。
三、地震及地质灾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井田所在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 g,对照地震烈度为Ⅵ度,属弱震区据调查,井田内及周边地区从未发生过较大的破坏性地震,亦无泥石流、滑坡及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灾害发生四、经济状况近几年,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周围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可为未来矿山开采提供较为便利的条件井田内居民以从事农业、牧业、养殖业为主,部分居民开办乡镇企业,经济收入比较可观,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第四节 周边煤矿该矿位于煤田的浅部露头区,周边煤矿开发较早,在井田西部有井田,采用房柱式炮采至 90 年代中期,受各种因素制约,多数小煤窑陆续停采废弃据调查该区从未发生过瓦斯、煤尘等爆炸事故,也从未发生过矿井突水事故6第五节 以往地质勘查工作一、以往地质勘查工作煤田的勘查开发工作开展较早建国后,特别是 1958 年以来,地矿、石油、煤炭等部门从不同目的出发,不同程度先后在煤田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丰富的地质资料2007 年 7 月 , 由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煤 田 地 质 局 勘 探 队 提 交 了《 内蒙古自治区井田煤炭勘探报告》,该 报 告 共获得各类资源量16604 万吨,其中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1963 万吨,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139 万吨,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14502 万吨。
2008 年 1 月 7 日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储备字〔2008〕2 号文”予以备案2009年 7月 , 由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煤 田 地 质 局 勘 探 队 提 交 了 《 内蒙古自治区露天煤炭勘探报告》,全井田共获得煤炭总资源量16973万吨,其中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3035万吨,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82万吨,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3856万吨第六节 本次工作情况依 据 内蒙古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提出的井田煤炭露天补充勘探设计,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勘探队于2013年4月中旬组织钻机进入井 田 范围内开始施工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现行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确保了各项工程质量达到合格以上,同时加强地质“三边”工作,于8月上旬完成全部野外工作7通 过 对 野 外 工 作 所 取 得 的 各 项 原 始 资 料 的 整 理 、 审 核 、 分 析 研 究 、编 制 等 工 作 于 2013 年 10 月 13 日提 交 了 《内蒙古自治区煤田露天补充勘探报告》第二章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第一节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一、勘查手段的选择井田范围内沟谷较为发育,地形相对标高差较大,一般在 75m左右。
含煤地层及所有煤层在井田内广泛出露,属半掩盖型煤矿床因此,本次补充勘探采用的勘查手段主要为:以钻探、地球物理测井为主,配合工程测量、1:10000 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检测、主要可采煤层煤芯样品的采集化验测试等手段,做到以最小的工程量完成各项地质任务二、勘查类型的确定露天地质构造总体上表现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 1~3° ,产状平缓,属近水平岩层沿走向、倾向地层产状变化较小,发育有极宽缓的波状起伏,未发现断裂及褶皱构造,亦无岩浆岩侵入,故将区内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确定为第一类,即简单类型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为 5-1、4-2、6-2 煤层煤层结构简单~较简单,层位稳定,对比可靠,煤层厚度有变化,但变化较小且有规律可循,属大部可采煤层;煤类以不粘煤为主,煤质在区内变化不大,各主要可采煤层在总资源储量中占绝对优势,煤层的稳定程度确定为较稳定型8综上所述,依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DZ/T0215-2002)的要求,将井田勘查类型确定为一类二型三、基本工程线距的选择井田地质构造简单,主要可采煤层的稳定性属较稳定型依据现行《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DZ/T0215-2002) ,并结合井田实际地质情况,对较稳定煤层,在露天先期开采地段内,钻探工程选择250×250m 的基本工程网度圈定探明的资源量;凡不大于 500×500m的基本工程网度圈定控制的资源量,凡工程网度大于 500×500m 的圈定推断的资源量。
四、勘查工程的布置原则本次勘查工程的布置是在充分分析、研究区内以往地质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务采区的具体位置,将钻探工程布置在用于控制煤炭资源量类别上,用最少的工程量达到最佳的地质效果五、勘查工程布置本次勘查工程布置主要依据以往钻孔的布局,结合各采区的地貌及煤层出露情况,沿地层走向布置钻孔,各勘探线基本平行,工程点基本构成网状全区采区共布置、施工钻孔 119 个钻探工程布置是合理、有效的第二节 勘查工程及质量评述一、地形图来源,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一)地形图的来源及质量评述本次露天补充勘探所利用的 1:10000 地形图原图为 1981 年航空摄影,内蒙古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勘测队 1982 年调绘,煤炭部航测大9队 1984 年成图采用 1974 年版图式,1954 年北京坐标系,1956 年黄海高程系,等高距 5m高斯 3°带投影,带号为 37,中央子午线为东经 111°2006 年,内蒙古煤田地质局勘测队将原图数字化,并采用 1996 年版图式,1954 年北京坐标系,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等高距 5m本次利用 1:10000 地形图 9 幅,经实地对地形、地物验证,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其图精度基本能够满足报告编制要求。
二)控制测量及工程测量的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1、控制测量及质量评述区内原有控制点由原内蒙古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勘测队于 1981年所做,属于“三等三角网”成果,均在国家二、三等三角点的基础上布设和施测,其精度满足当时有关规程及规范要求,可作为工程测量的起算点,其成果采用 1954 年北京坐标系,1956 年黄海高程系,高斯 3°带投影成果以上控制成果,布局合理,精度良好,可作为井田工程测量工作的控制骨干2、工程测量的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1)以往施工钻孔工程测量的质量评述本报告利用煤田找煤施工钻孔 1 个(S03) 、踏勘施工钻孔 1 个(勘 8) ,井田勘探阶段施工钻孔 44 个(H 字头)露天勘探施工钻孔 1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