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外宜居城市建设的比较及借鉴.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321016730
  • 上传时间:2022-07-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74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外宜居城市建设的比较及借鉴    王双摘 要:中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历程不同,在宜居理念超前性、先期规划前瞻性、城市风貌完整性、宜居建设系统性以及制度保障执行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国外宜居城市建设更重视“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贯彻以及宜居城市管理体系的可操作性、实施效果和与规划的契合度,更致力于以城市历史的传承把握未来建设方向,而国内更关注短期内经济及生态效益的获取和在保持历史的基础上创造或革新,强调对城市建设目标的贡献及执行力我国宜居城市建设应进一步加强专项规划、改善人居环境、注重社区建设、塑造人文环境和发挥制度建设作用Key:宜居城市 ;经验总结;中外比较;借鉴:F061.5 :A :1003-3890(2017)01-0038-07“宜居城市”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96年的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上,城市被定义为“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我国宜居城市的概念首次出现在2005年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经明确将“宜居”作为城市建设目标,在城市总体规划和空间规划中都有所体现未来一段时期,不仅是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的时期,更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宜居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成为主导城市化的关键方向。

      实践中,宜居城市的表现形式不同,评价标准也各有千秋,对宜居城市的感受也存在差别,因此宜居城市没有统一的主观概括,更多的是体现为人主观精神的满足程度宜居城市建设的成效虽然能够通过客观指标反映,但是从一定意义上看,客观指标不能完全体现宜居的全部内涵从实质上看,宜居城市建设随人类文明进步而不断变化,理想城市发展状态也是随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转变的动态化进程宜居最终的目的是能够充分满足城市居住人口物质需求和精神享受,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等各种活动从中外宜居城市建设效果来看,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历史较长、目标明确、效果显著,较为公认和权威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中基本上被欧美城市独占了,如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每年对全球140个城市进行宜居程度评价,2014全球最宜居城市前10名集中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①;美国美世咨询公司(William Mercer)进行的宜居城市排名②中也几乎被欧美国家城市占据;新加坡和日本的东京、神户等城市作为亚洲宜居城市入选,而我国没有城市入选,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的绝对优势,同时也体现出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相对滞后。

      因此,在我国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步伐的关键时期,亟需从理论层面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参考如何把握宜居城市的内涵和实质,需要更多的理论与事实支撑,通过对中外宜居城市实践的比较和分析,能够获得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研究思路,能够为未来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根据一、建设背景及主要历程(一)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的背景和主要历程宜居城市建设实践较早出现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最先源于解决城市居住环境问题从实践发展看,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为了更好地解决工业化给城市居住空间带来的种种不良问题,建设功能完整、社会经济良好、自然环境美好的新型有机城市动态平衡体成为主要目标,推动宜居城市不断涌现[1]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居住容量有限与人口激增之间矛盾频发,引发了一系列居住环境问题乃至严重的社会问题,追求城市舒适、便利等职能的住宅开发方式逐渐发展起来,由此产生了田园都市运动,随之形成“田园城市”理念1933年,《雅典宪章》通过,这个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将居住、游憩、工作及交通并列为城市的四大功能,集中显示了宜居城市建设理念的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二战后,随着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的发展,体现在城市规划中的居住环境诉求得以变成现实1961年,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居住环境的基本建设理念,主要强调城市如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认为人本主义理念所主导的城市规划建设方式能够解决宜居城市建设问题1976年,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了“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城市建设模式,宜居城市建设由最初的规模适宜发展到环境宜人、全面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阶段1996年的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城市建设主题,从“社会、环境和空间的特点与质量”树立了宜居城市的社会标准,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这一阶段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21世纪以来,宜居城市建设进入到更注重内涵发展的阶段,更加关注城市公平性,《大温哥华地区100年远景规划》就明确提出“公平”是宜居城市的关键原则之一[2],认为“适宜合理的城市空间是市民精神文化财富的重要来源”2001年的《巴黎城市化的地方规划》也将公平作为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目標,以实现在城市功能多样性基础上的居民与社会融合2004年《伦敦规划》的核心内容即是“宜人、公平的城市”,认为建设宜居城市应该是宜人、公平、繁荣、可达和绿色的城市,至此“宜居”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1]。

      由此可见,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到工业化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前工业化时期,虽然生活水平低下,但人口增长较慢、工业化程度较低,城市空间能够较好地满足相对狭小的居住空间尺度和交往范围,城市生态环境也较好进入到工业化社会时期,城市不再成为满足居民基本生存需求的简单空间体,随着城市生产功能的增强,在经济倾向性发展的同时,环境恶化、空间狭小、交通拥堵、城市安全等一系列问题集中暴露,使得城市发展重点倾斜为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然要求建设“宜居”城市,因此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体现出历史的必然性,不仅解决和满足了城市规模膨胀引发的功能提升需求,而且秉承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价值,是城市文明进程中的必经之路,追求“宜居”成为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二)我国宜居城市建设发展历程自北京提出建设宜居城市开始,我国宜居城市建设历史较短2005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地将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至此,我国宜居城市建设全面启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时展开2007年,国家建设部科技司颁布《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作为我国首部官方权威的宜居城市建设参照,从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等六个方面为宜居城市建设提出了导向性的科学标准,指导全国各城市进行宜居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指导价值和实用价值。

      目前,国内多个研究机构根据宜居城市建设的现有成果,选取不同维度、提出不同标准对现有城市宜居状况进行评比,也形成了较具说服力和公信力的我国宜居城市排名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每年发布一次,2014年评出的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为:珠海、成都、金华、惠州、信阳、烟台、合肥、南宁、曲靖、遂宁2014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中国294个城市进行宜居评价,发布了“中国宜居城市排名”报告,前十名具体为珠海、香港、海口、三亚、厦门、深圳、舟山、无锡、杭州和上海2015年1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以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美誉度高等因素为主,通过调研和专家评选,认为“中国十大宜居城市前十名为:澳门、威海、香港、烟台、厦门、台北、潍坊、南通、常州和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第一财经年度合作编制发布的《零点宜居指数——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2009度报告》,通过城市居民满意度打分汇总出中国前十名宜居城市,分别为:成都、厦门、南宁、杭州、昆明、青岛、上海、南京、大连、广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中,杭州、成都、上海位列由各单项指标合成的总幸福度前三名城市之列,尤其是杭州,同时在环境、文明程度、交通方面获得第一名。

      从国内宜居城市建设的现状看,目前城市建设都将宜居城市作为发展目标,通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扩大城市品牌影响、打造良好城市形象,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凝聚力,为城市居民营造更加宜居的生活、工作与休闲环境二、中外典型宜居城市建设经验(一)国外典型宜居城市建设特征1. 环境宜居型——温哥华温哥华位于加拿大西南,是西部最大城市,同时也是北美第二大海港和加拿大国际贸易的重要中转站温哥华作为加拿大著名的旅游胜地,是目前世界上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之一,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是其经常拔得各种“世界宜居城市排行榜”头筹的重要因素[3]温哥华建设宜居城市,首先,表现为对绿色地带的保护,为了保持大温哥华地区的生态特色,温哥华圈定了大都市区绿色地区的长期发展边界,同时积极营造开敞空间,依据自然地理走向,围绕佛斯河盆地分布了四个面积达12公顷的大型公园,满足了人们进行不同室外活动的需要其次,创造条件建设全新的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以舒适社区引导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各社区都有完备的绿色空地、活动中心、体育休闲及娱乐设施第三,严格贯彻可持续发展,构造出紧凑型的城市发展框架一方面通过促进就业岗位刺激温哥华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并保持与住宅数量之间的平衡,同时增加公共交通供给,避免低密度、“水泥板式”的城市扩张。

      2. 人文宜居型——维也纳维也纳是奥地利首都和全国的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和第三联合国城维也纳历史文物数量众多,重视保护、重建旧城区的历史文物并融入特色城市规划是其建设宜居城市的最重要特征按照城市特质——“帝国首府、历史文化名城、音乐家的故乡、绿色自然之都”进行规划,整个城市呈现扇叶式的布局,逐步向外延伸,大片绿地环绕市中心,精致的城市风貌建设,尤其是建筑史上赫赫有名的“环城大街风格”集中体现了现代城市规划与古老文明的高度耦合,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典范值得一提的还有维也纳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自2011年起维也纳政府大力推動“电动交通计划”,旨在发展维也纳城市交通的新形式,奥地利气候和能源基金提供“电动交通工具的示范城市”专项鼓励资金,启动建立一种为推广电动汽车而设立的“私家车共享模式”,将城市居民个人交通无缝接入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网络[4]3. 生态宜居型——哥本哈根哥本哈根是丹麦王国的首都、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也是北欧最大的城市,在2014年《Monocle》杂志“最适合居住的城市”评选中哥本哈根高票入选,并获得“最佳设计城市”称号,特别推崇其在富有特色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

      哥本哈根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新兴的现代工业标准化建筑与中世纪经典的古老建筑物交相辉映,现代化大都市气息与古典特色气质相得益彰,这主要源于其进行的生态城市建设项目哥本哈根的生态城市建设项目是丹麦第一个生态城市的建设项目,目的主要是建立生态城市的示范城区,为丹麦和欧盟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经验哥本哈根的城市设计重点强调以人为本,Strget大街是欧洲第一条以减少市中心区域汽车出行为目的而改造的街道,也是哥本哈根市政府试图改变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一举措除了有效创造绿色低碳的城市环境外,也通过改变街道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更舒适安全的购物环境,进一步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5]4. 社会宜居型——西雅图西雅图是美国太平洋西北海岸商业、文化及高科技产业中心,多次被评为“美国最适合工作及居住”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西雅图”模式是其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最显著的特征西雅图率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在城市规划中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出强烈的整体意识、区域意识和社区意识,“都市集合”发展规划框架下的弹性生长原则成为世界其他众多城市效仿的对象[6]为实现宜居城市规划,西雅图还建立了规划的法律和财政保障机制。

      通过节约土地、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合理交通布网、加强社区意识、平衡社区系统、鼓励公众参与以及保护地方特色等一系列城市建设细节的打造和完成,西雅图城市规划体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