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与传统文化.doc
8页清明节与传统文化【篇一:论清明节的传统内涵与文化传承】论清明节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传承意义摘 要:在阐述清明节与其习俗定义和清明祭祖由来背景的基础上 ,系统地揭示了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承载着丰富、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情感深入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清明节 传统文化 传承众所周知 ,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的符号标志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 “清明节 ”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它维系着民间家庭、房族及亲属的和睦相处,支撑着国家政治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对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并探讨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承方略,是民族振兴、社会和谐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现实需要一、清明及其清明节的含义清明节,既是气候变化标志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一个民间传统祭祀的文化节日顾名思义,所谓清明,即明洁的意思自古以来,以土葬为标识的墓地坟堆,经风吹雨打,坟堆不免土壤流失和植物凋残值春暖花开,万物萌发,清新明洁之时,为祖坟墓地除草植树、清扫修整或在坟头加土的活动谓之 “扫墓 ”在坟头拜台前摆放祭品祀供,并点烛、焚香、烧纸谓之 “上坟 ”。
二、清明祭祖文化的由来及历史背景1. 骊姬之乱引流亡史料记载 ,骊姬备受晋献公的宠爱 ,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 ,于是周惠王二十一年间加害太子申生骊姬害死申生 , 又施诡计诬陷重耳和夷吾为免遭杀害 ,重耳逃亡到翟国 ,夷吾逃到梁国献公的其他公子 ,在骊姬等人的谗言下相继被逐 ,于是立奚齐为太子2. 重耳回晋做国君周襄王十五年 ,晋惠公死 ,太子圉立 ,是为晋怀公由于晋国人心思变 ,都盼望重耳回来 ,周襄王十六年 ,重耳借助秦穆公之力返回晋国随即派人杀了晋怀公 ,登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 ,是为晋文公3. 火逼介子作谏臣重耳执政后,大封功臣,却忘了对他忠贞不移的介子推待人提醒,重耳羞愧莫及,多次派人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避而不见,待亲自登门去请时,方知介子推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为逼出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烧遍绵山,却不见介子推的身影上山查看,在一株枯柳旁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死了4. 祭奠介子出清明介子推葬礼结束后,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周襄王十五年,晋文公上山哀悼介子推,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 “清明柳 ”,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并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
由此而产生了清明节的祭祀习俗三、清明节的文化内涵1. 清明祭祖是节气与节俗的融合升华清明的祭祀习俗主要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与清明节气综合升华为清明节,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基本消失,清明节气则承载了扫墓与踏青的文化意义2.清明祭祖是儒家忠孝礼仪文化的优良传统祭祀是中华民族追思祖宗,缅怀亡人,祭奠先人,启发后人的一种美德行为孔子说 :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祭祀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不仅源远流长,而且被看作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故清明时节对祖先的 “祭亡以礼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 “生生不息 ”和 “续展开新 ” 的优良传统3.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寻根谒祖的感恩心愿清明祭祀是一种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的愿望仪式人们之所以缅怀先人,祭祀祖先,是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4. 清明祭祖是儒家道德观念教化的传承形式清明祭祖活动是无形的心理感受与有形的礼仪行为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礼仪的,是道德意义的真实,是表里如一的心境透视5. 清明祭祖是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展现。
清明敬宗祭祖和缅怀先贤,是当今构建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清明节的道德观念也将成为海峡两岸民间情感沟通的纽带,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源泉,也必将成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强劲动力四、清明节传统文化的传承1. 洗涤清明祭祖中的糟粕污垢在为先人敬上一柱香,献上一束花,以表感恩追思之余,清明祭祀应该提倡节俭环保祭奠仪式,改变攀比奢华的祭奠心态,剔除伤风败俗的低级趣味,回归精神上的敬祖、尽孝、和谐、传承等优良传统的清明节内涵2. 摒弃清明祭祖中的庸俗陋习清明节放假祭祖固然可取,它是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以德治国价值的认可,但亦存在隐患采取多种多样而简节的祭祀模式,彻底摒弃野外祭祀用火陋习,可以更好地让教子贤孙们利用清明节假期间进行远足、登山、踏青等亲近自然活动充分感受和张扬清明时节催护新生的文化3. 弘扬清明祭祖的和谐氛围清明节,人们给祖先扫墓和供祭品与儒家的家庭和传统价值观相吻合清明节列入国家公休节假日,提升了清明节这一传统的价值,是儒家思想复兴的一种 “国教 ”的体现,反映了在剧烈的社会变化之际,传统美德与价值观能成为社会秩序之锚4. 传承先人治国的惠民理念治国方略是国家繁荣昌盛和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
儒家学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和执政惠民与马列主义的宗旨异形同功,目标都是构建政治和谐,而这种政治和谐又是以强大的前人与今人所建立的和谐代际关系为根基5. 发扬报效祖国的赤子精神报效祖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的优良传统继承已逝先人 “精忠报国 ”的传统美德,发扬效忠祖国的敬业精神,是促进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不竭动力和有效途径6. 加强清明文化的遗产保护把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等传统节日一起捆绑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继承、保护、弘扬和开发、利用的有效捷径五、总结清明节对于个人来说是重要的祭祀节日,同时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只是祭祖,也不仅是扫墓,更多的是通过这个节日唤起我们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体现感恩祖先,传承家族荣誉的文化传统,从而不断增强凝聚力,确保民族优良文化和共同的记忆,得以代代相传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承载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时代越是变化,清明节越要寄托我们炎黄子孙崇敬先人、仰慕先贤的情怀,越要起到延续中华年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精神的作用;越要表达对先人的感恩,以及对先贤先烈风范的缅怀和景仰参考文献:[l] 韩养民 ,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篇二:清明节 ,消失的传统文化】清明节,业已消失的传统文化近几年的清明节,看不出有甚特别之处,如果非要说,那就是外出玩耍的节日。
祭祀呢?倒也还在继续,不过这种祭祀,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举动就今年的清明节而言,就剩下两种活动了,一是扫墓祭祀,二是外出游玩人山人海的扫墓场面,倒也热闹,但脱光衣服祭祀,怕是连坟墓里的逝者都要惊醒了外出游玩,也只是现代人的节奏,与古时的踏青相去甚远法律上的节假日,给人更多的是 “不上班 ”,不上班又该做什么呢?该去坟上扫墓的扫墓,该去外地游玩的游玩现在的清明节,消失的不只是传统文化,还有人们心中那点对生活、人生和自然的乐趣消失的传统文化清明,多美好的时日,春光无限、惠风和畅古时的诗文,对此都有描写《论语》中,孔子带弟子于清明出游: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王羲之《兰亭集序》有: “暮春之初 ??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流觞曲水,多美好的画面唐杜牧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北宋诗人程颢有诗云: ??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这些诗文,表达的不只是对节日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生活、人生的喜爱然现今,生活在工业化和大都市的人们,会有这样的感受么?我们丢弃的不只是诗文,还有丰富的活动和饮食。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其后,还融合了上巳节的习俗所以,很多活动都是三者的结合大家熟知的有扫墓和踏青,除了这两者,还有很多诸如,荡秋千、蹴鞠、植树、放风筝、插柳、射柳、斗鸡、蚕花会等,其丰富程度,远非我们的想象以上的活动,很多人都是没听说过的但在中国部分地区和农村,还保留着部分活动对于清明节的饮食,也是很独特的记得小时候,清明节经常吃一种野草做成的食品,我们称为 “清明粑粑 ”每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这一天吃的东西也不一样,虽然在农村多有保留,但大部分也快消失殆尽了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清明饮食因地而异,但总体来说有三种,一是吃祭祀食品,二是吃野草做成的食品,三是野菜与大米、面食混合而成生活方式的变迁,也导致了习俗的变迁有时很想吃到童年的味道,但却再也找不到那种影子了。
只剩下烧烧的纸钱清明节唯一保留下来的传统,可能也只有扫墓了对祖先的祭拜,已深入到中国人骨子里,每年清明,人们都乐此不彼虽然本人并没有加入这个行列,但从新闻与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出,扫墓大军浩浩荡荡,场面十分壮观出行队伍的庞大,导致了车辆的增多,也导致了交通的拥堵到了坟山,也是拥挤的场面,这样做,是否达到了慎终追远的目的了呢?扫墓中重要的一项,便是烧纸在坟山,通常都有森林,稍一不慎,就会引起火灾如果是在大街上或者楼道里,纸钱的烧烧,不仅烟火呛人,还造成了许多垃圾,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更有甚者,网上还出现了替人扫墓的交易对方付了钱,网站负责派人去扫墓烧纸,还拍照为证价钱不一,从几百到几千都有这种现象的出现,也说明清明这个节日完全庸俗化了仅仅剩下的扫墓,都要花钱叫别人去做,这个清明还有什么意思呢?对祖先的祭拜,并非燃香烧纸那么简单缅怀祖先,从而感知生命,让人们明白,自己来自哪里,明白生命的意义何必大费周章的做那些无用的事情呢?千里迢迢去扫墓,大把大把燃香烧纸,真能传达对祖先的敬意吗?这里并不反对祭祀,但是要更加注内在重精神而非外在形式整个清明节,真能理解这个节日含义的人很少,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游玩踏青的更少。
时至今日,丰富多彩的清明节,只剩下燃烧的纸钱了黑色的纸灰飘飞,犹如现代人的生活一样,变得阴暗无趣清明,我们需要回归自然现代人的生活,围绕着工业化和都市化,也难怪人们在清明节做出此种举动时代的发展,一方面带给人们生活条件的便利,但另一方面,也在逐步丢弃我们的传统,丢弃农耕文明带来的丰富文化有个问题很明显,在城市里,人们外出十分不便,像要游玩踏青,也是难事诸如此类,把人们禁锢在狭小的生活圈里,每天围绕那点生活问题奔波,想来也是很辛苦疲惫的事了人的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的恢复传统,也不能拘泥形式我们要感受古人踏青时 “风乎舞雩 ”的乐趣,感受聚会时 “流觞曲水 ”的兴致,感受游玩时 “杏花酒家 ”的美景不仅如此,我们更应该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