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386282467
  • 上传时间:2023-10-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07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风病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 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 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 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 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 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 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 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 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 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 牙B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 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 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 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 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一、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 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 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 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 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 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i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 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 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 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 可明确诊断2. 病类诊断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起病即出现眩晕、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 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3. 病期诊断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4. 证候特征: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是中风 病常见的证候要素,在中风病主症的基础上备证候要素的主 要临床特征如下:风证:起病急骤,病情数变,肢体抽动,颈项强急,目 偏不瞬,头晕目眩等火热证:心烦易怒,躁扰不宁,面红身热,气促口臭, 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或痰证:口多黏涎或咯痰,鼻鼾痰鸣,表情淡漠,反应迟 钝,头昏沉,舌体胖大,苔腻,脉滑等。

      血瘀证:头痛肢痛,口唇紫暗,面色晦暗,舌背脉络瘀 张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等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自汗,手足肿胀, 肢体瘫软,二便自遗,脉沉细无力等阴虚阳亢证:心烦不寐,手足心热,盗汗耳鸣,咽干口 燥,两目干涩,舌红少苔或无苔等二)鉴别诊断1.痫证:痫证以发作性神昏、肢体抽搐为主要表现,神 昏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样叫声、醒后一如常人 中风病神昏者常伴有半身不遂,神志转清后多留有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等2厥证:厥证以突然神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苏醒为主要表现,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与中风病之神昏而 半身不遂不同3. 口僻:口僻以口眼歪斜为主症,主要表现为病侧额纹 消失、闭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患者发病前可有 同侧耳后疼痛,但不伴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部分中 风病患者也可出现口眼歪斛,但多伴有眩晕、偏身麻木或肢 体力弱等症状4. 痿病:痿病以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要特征, 多发病缓慢,渐进加重;少数患者亦可急性起病,但多表现 为双侧肢体无力,与中风病之半身不遂不同二、辨证论治中风病急性期多以风、火、痰、瘀为主,恢复期和后遗 症期则多转化为气虚、阴虚或兼有痰瘀。

      中风病证候演变迅 速,应注意证候的动态时空性特征,根据病程进展的不同时 点,辨别出相应的证候要素及其组合特征,指导临床遣方用 药,判断预后一)急性期的治疗发病3日以内往往病情变化迅速,1周之内病情仍可继 续加重中脏腑痰热内闭清窍者,以清热化痰、醒神开窍为 法,腑气不通者及时通腑泻热;痰湿蒙塞清窍者,以涤痰开 窍为主,兼有气虚者需及时扶助正气中经络表现为风痰阻 络者,以息风化痰、活血通络为法,缺血性中风可选用具有 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发病1 -2周神志转清者可按照中经络辨证论治,以化痰 通络为主,缺血性中风可继续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液治 疗如风邪渐息,热象不明显,而渐显正气不足时,当注意 尽早加用甘平益气之品以扶助正气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 注意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以同时采用针灸治疗1.中经络① 风痰阻络证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 木,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 弦滑病机:肝风夹痰上扰清窍,气血逆乱,脑脉痹阻,经络 不畅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法半夏9g,白术9g,天麻12g,胆南星6g,丹参15g, 香附9g,酒大黄6g。

      加减:急性期,病情变化较快或呈现 进行性加重,风证表现较为突出者,加入钩藤后下15g,石 决明先煎30g,珍珠母先煎30g以平肝息风;若出现呕逆痰 盛、舌苔厚腻者,可加茯苓9g,陈皮6g,桔梗9g,或合用 涤痰汤加减以祛痰燥湿;痰浊郁久化热出现舌质红、苔黄腻 者,加黄苓9g,栀子6g,瓜篓30g,天竺黄6g以清热化痰;若瘀血重,伴心悸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者,加桃仁9g , 红花9g,赤芍9g以活血化瘀;若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 花9g,夏枯草9g以平肝清热② 风火上扰证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 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苔黄腻而 干,脉弦数病机:肝郁化火,I5g后风动,风30g煽冲服血逆乱, 直冲犯脑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g,钩藤后下l5g,石决明九煎30g,川牛膝9g, 黄苓9g,栀子9g,夏枯草9g加减:头晕头痛者,加菊花 9g以清利头目;心烦不寐者,加莲子心9g,炒酸枣仁1g清 心除烦;口干口渴者,加麦冬9g,生地黄15g以养阴生津; 苔黄腻者,加胆南星6g,天竺黄清化痰热;便干便秘者,加 大黄后下6〜10g以通腑泻热。

      ③ 痰热腑实证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 木,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咳痰或者痰多,舌质红, 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病机:痰热上扰清窍,阻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腑气 不通治法:化痰通腑方药:星篓承气汤加减瓜萎30g,胆南星6g,大黄后下9g,芒硝冲服9g加减:若不能及时通畅腑气,则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 降而使清窍蒙塞,加重病情,的用量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而 定,以大便通泄为度,不宜过量,防止耗伤正气热象明显 加黄苓9g,栀子9g以苦寒清热;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 黄15g,麦冬9g,玄参9g以养阴生津,出血性中风风无继 续出血往象时,可用抵当汤加减以破血化瘀,通腑泄热2)中脏腑① 痰热内闭证证候:起病急骤,神志昏蒙,鼻鼾痰鸣,半身不遂,肢 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 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 滑数病机:风夹痰热上犯于脑,气血逆乱,清窍闭塞,神机 失用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方药:羚羊角汤加减,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羚羊角粉冲服0. 6g,珍珠母先煎30g,竹茹6g,天竺黄6g,石菖蒲9g,远志9g,夏枯草9g,牡丹皮9g。

      加减:烦躁不宁者,加夜交藤30g,莲子心9g以清心安 神;头痛重者,加石决明先煎30g以平肝潜阳;痰多者,加 竹沥30ml,胆南星6g,浙贝母9g,瓜萎30g以清热化痰; 热甚者,加黄苓9g,栀子9g以清热除烦本证宜选安宫牛黄丸治疗,一般1次1丸,1日2次, 温水送服或鼻饲病情重者,可每6-8小时服1丸神昏谵 语,或肢体抽搐者,也可用黄连解毒汤送服局方至宝丹,1 次1丸,每8小时服l丸② 痰蒙清窍证证候: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痰声辘辘,面 白唇暗,静卧不烦,二便自遗,或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 白腻,脉沆滑缓病机:湿痰内蕴,夹内生之风,蒙塞清窍,脑髓血脉受 损,神气伏匿不出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方药:涤痰汤加减,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法半夏9g,茯苓9g,枳实9g,陈皮9g,胆南星6g,石 菖蒲9g,远志9g,竹茹6g,丹参15g加减:四肢不温,寒象明显者,加桂枝6g/J温阳通脉; 舌质淡、脉细无力者,加生晒参单煎6g以益元气;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者, 加桃仁9g,红花9g,川芎9g,地龙9g以活血通络③ 元气败脱证证候: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 二便自遗,舌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病机:痰湿蒙神或痰热内闭日久,耗伤正气,元气败脱 此证多见于病情危笃之时,属中风危侯,多难救治治法:扶助正气,回阳固脱方药:参附汤加减生晒参单煎15g,附子先煎9g加减:汗出不止者加黄芪30g,山茱萸9g,煅龙骨先煎 15g,煅牡蛎先煎15g,五味子9g以敛汗固脱;兼有瘀象者, 加丹参15g,赤芍9g,当归9g以活血通络3. 常见变证的治疗中风急性期重症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等变证,需 及时救治①呃声短促不连续、神昏烦躁、舌质红或红绛、苔黄 燥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人参粳米汤加减,药用西洋参单 煎6g,粳米30g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如呃声洪亮有力、 口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便秘尿赤、腹胀,舌红苔黄、燥 起芒刺,脉滑数或弦滑而大者,选用大承气汤加减,药用大 黄后下15g,芒硝冲m9g,厚朴9g,枳实9g,沉香粉冲服1.Sg以通腑泄热,和胃降逆;如烦热症状减轻,但仍咂 声频频,可予平逆止呃汤(经验方)治疗,药用炒刀豆9g, 青皮6g,枳壳9g,旋覆花包煎9g,法半夏6g,枇杷叶9g , 莱菔子9g,鲜姜3g以和胃理气降逆;兼气虚加生晒参单煎 6g②出现呕血、神志迷蒙、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便干 尿赤、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无苔,脉弦数者,可予犀角 地黄汤加减,药用水牛角先煎30g,生地黄30g,赤芍9g, 牡丹皮9g以凉血止血,或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还可用云 南白药或三七粉、大黄粉等鼻饲。

      如出现高热不退,可给予 紫雪散以清热凉血二)恢复期的治疗发病2周以后病情平稳者,辨证选用益气活血、育阴通 络的方药治疗,仍以痰瘀阻络为主者可予化痰通络法此阶 段应加强康复训练,并配合针灸治疗常见证候的辩证论治 如下:1. 气虚血瘀证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 木,面色咣白,气短乏力,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沉细病机:正气不足,血行不畅,瘀滞脑脉,阻滞经络治法:益气活血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9g,桃仁9g,红花9g,赤芍15g,川芎6g,地龙9g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15g,或太子参15g似补益 中气;言语不利者,加远志9g,石菖蒲9g,郁金9g以豁痰 开窍;心悸喘息者,加桂枝6g,炙甘草6g以温阳通脉;肢 体麻木者,加木瓜30g,伸筋草15g以通经活络;下肢瘫软 无力者,加续断9g,桑寄生15g,杜仲9g,川牛膝9g以滋 补肝肾;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9g,益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