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人横穿道路的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doc
6页行人横穿道路的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提要]行人是道路交通的一个重要参与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不断增加,行人在面对滚滚车轮时显得是那么的脆 弱,并且在城市交通实践观念中存在着一种“重机动车交通而轻步行交通” 的错误认识,导致行人交通设施不完善,管理混乱,宣传不到位,行人在 参与道路交通中违规现象严重,安全意识不高,导致不断有不安全因素发 生与萌芽,不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关键词]行人;横穿道路;调查;行为特征;二次过街每一个有出行能力的人,都可能作为行人参与道路交通活动,行人是 三大交通流中数量最大、最无规则的交通流,与机动车、非机动车相比, 行人也是交通活动中的弱者行人交通是我国居民出行的重要方式,但随 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城市中车与人的冲突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 一种“重机动车交通而轻步行交通”的错误认识下,行人交通交通灯数量 较少而但过街的相位时间较短,行人不能在给定的时间段到达对面,特别 是对于老年人与儿童而言路段上的各种交通设施更多考虑机动车的流畅 性而缺少人性化,人性化的行人交通设施对于行人來讲尤为重要本论文 通过借鉴参考已有研究成果,根据当前的行人道路交通环境来调查行人横 穿道路时的一些行为特征,并通过这些行为特征来做相应的分析,并提出 自己的一点建议与意见。
一、行人横穿道路的行为特征的调查(-)行人横穿道路时的行为特征的调查行人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可能以行人的身份 出现,但由于行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所以很难为驾驶人所预 测,从而导致行人交通事故频发通过北京市交管部门的资料显示,2004 年1月到2005年7月,北京市共发生行人交通事故842起,死亡200人, 伤703人,直接经济损失726万元2010年,全国共接报道路交通事故 3906164起,同比上升35.9%其中,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9521 起,造成65225人死亡、25407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 3亿在这一份 统计中因行人横穿道路发生的交通事故占据相半大的比重血对如此频繁严重的行人交通事故,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与探索在 对哈尔滨11个交叉路口 42条人行横道调查后得出的结果显示,我国总体 行人平均速度为1.47m/s, 85%位速度为1.47m/s, 15%位速度为1. 19m/s, 与行人自由速度相比高出了许多,这可能是因为行人在信号交叉口处,心 理上想尽快离开的原因,速度明显会加快行人过街速度除因国家不同存 在差别,还因行人性别和年龄的不同有所差异。
行人过街所表现出的行为 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正常型,始终保持均匀步速,稳步前 进这类行人过街方式往往出现在车辆少、交通量不大的道路上二是中 途停驻型,行人横越道路的途中,看到车辆较多,停顿不前或犹豫不决 这种人站在马路中间待机过街或拿不定主意,进退两难,使驾驶员难于判 断他们的行动三是中途加快型,这类行人过街多半是走到马路中线后, 看到汽车急速驶来,加快步伐抢行过街四是中途放慢型,这类行人过街 通常先是急忙快步奔跑抢行穿越,待到达中线后一看,路上没有汽车来往, 于是放慢步速,稳步行进在这四种过街类型中后三种类型对安全过街都 存在一定的危险,因为此时行人过街的后续行为往往是驾驶员难以预测和 估计的,极易造成驾驶员的判断失误而导致操作错误,从而导致悲剧的产 生由表看出,与所有人的平均速度1. 47m/s相比,中、青年人的平均速 度高0. 7m/s,儿童的平均速度则与所有人的平均速度相差不大,老年人则 低于此值0. 16m/so所有彳亍人的85%位过街速度为1. 19m/s,此速度满足了 85%以上行人的过街需要,因此推荐设计行人速度为1. 19m/s;但是,并非 所有道路行人设计速度均可用1.19m/s,当老年人比较多时,也就是老年 人的速度对行人的行走速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时,可采用满足85%以上老 年人正常过街的速度,即1.07m/so(-)行人交通事故的年龄分布行人交通事故与行人年龄分布之间有没有存在一些客观上或生理上 的联系呢?通过调查发现,在行人交通事故中,受害者的年龄与行人交通 事故有着重要关联,具体的数据见表2与表3。
从图表中看出,无论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还是受伤人数,均以26岁 至40岁的人最为集中,分别占到死伤总数的36%和44%以上事实上,这 一年龄组的人群社会活动最为频繁、出行率最高,因此遭受交通事故的概 率最大在交通事故死亡人员中,值得引起充分关注的是,65岁以上的老 人所占比例接近10%主要原因是老年人体力衰退,行动迟缓,不能在有 效的绿灯时间段内一次过街,往往被滞留在道路中间,车辆來临时又显得 过于慌张,避让不当而造成事故因此,应对老年人在交通出行中的生命 安全给以特别的关注二、行人横穿人行横道时的对策(-)选择适当的方式过街目前可供行人过街的交通设施较多,常见的设施有完全分离方式(如 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半分离方式(施划人行横道线、设有人行横道灯)、 非分离方式(仅施划人行横道线)前两者都给行人过街提供了时间或空 间上的独立,有效地避免了车辆与行人冲突因此,行人在横穿道路时, 应尽量选择上述交通设施,特别是老人行走速度较慢,在单独施划人行横 道线的道路上横穿危险性较人,所以更应选择分离式或半分离式的过街方 式至于单独的人行横道线,则适用于行人快速通过的行走方式因此, 在上述道路通行时,首先应注意观察来车的情况,作出止确的判断,适时 果断过街,切忌犹豫不决,东张西望,耽误过街的最佳时机。
选择适当方式的同时还须有合适的心理状态,诸如恐惧、侥幸等心理 是不可取的,放松心情,从容不迫才是符合正确过街行为的必备心理状态二)选择正确的方法过街行人过街时,往往有目的的把注意从一辆车转移到周围的其他车上, 这就是心理学所指的“注意的转移”对同一个人来讲也并不相同,取决 于他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和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新活动的性质原來的 注意紧张度越高,新的事物或活动越不符合引起注意转移的条件,转移注 意便越困难、越缓慢当行人注意某一辆车时,如果后面有一辆色彩鲜艳 的车辆驶来,他就会迅速地把注意转移过去,而与道路颜色相近的灰黑色 车就不易引起行人注意的转移事实上,机动车白天鸣号、闪亮大灯,夜 间变换远近光灯,都能引起行人注意的迅速转移,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现 在一般大中城市市区都禁止鸣号,这对于降低交通噪音,保护环境是有利 的,但对于交通安全是不利的,如何从法规上进行协调,是一个值得注意 的问题)由于路段的人行橫道一般无人行横道灯,有的其至无人行横道 线,故行人在路段过街时,必须有效地转移注意因原来未注意到的车辆 会一下子“冒” 了出來所以,行人过街时必须不断地转移注意,将注视 点宙近向远多次进行转移,确认安全方可通过。
行人过街时往往习惯于“先左后右”地观察、行走,即在行至道路中 线前先看左方有无来车,过中线后再看右方这种方法在车辆驾驶人严格 遵守右侧通行规则的情况下是正确的但事实上,有时会有车辆违法逆向 行驶,也会有车辆左转进入小区或胡同时提前进入道路左侧所以,行•人 必须看清左右两侧才能穿越而且,在车流量较大的道路上行走,还应当 反复多次两面观察,才能确保安全三)加强对行人交通设施的规范与完善,扩大二次过街的人行横道 的建设二次过街方式是以提高安全性、便利性、行人过街效率和路口利用率 为冃的的行人过街设施在有较宽中央分隔带的新建城市道路及有较宽两 侧辅道的高架桥下,一次横穿较长的人行横道对于老弱者来说比较困难, 所以不用一次性横穿,而在道路中间的安全岛上停一会儿,再进行横穿, 给交通弱者带来很大的方便二次过街方式是在人行横道上设置行人安全 岛,把人行横道分为两部分,使行•人分两相位来完成横穿道路的一种行人 过街方式二次过街方式在不干扰或少干扰车流的前提下,用减少次干路 的绿信比、增加主干路的绿信比等措施来设置人行横道在交叉口信号控 制中,灵活运用组合方法可以提高交叉口时空资源的利用率和交通控制的 效益。
二次过街方法的提出,使行人过街需要的最短绿灯时间得到很大降 低 下降幅度超过40%,这大大放宽了行人过街对机动车配时的约束,且 降低了行人过街人均延误,减少了人车的冲突机会四)加强宣传力度和教育深度营造交通安全文化氛围,加强交通安全文化建设,以提高交通参与者 的交通安全基本素质营造良好的交通安全文化氛围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是提高対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打破道路交通管理部门一家唱独角戏 的局面,走社会化、公众化和公益化的路子加强交通安全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应当将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 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不仅知道怎样参与交通活动,而且知道其中 的科学原理,强化宣传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