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谈中国古代陵墓石刻的发展及演变.doc
5页龙源期刊网 略谈中国古代陵墓石刻的发展及演变作者:垚乡来源:《雕塑》2015年第04期内容摘要: 中国的陵墓雕刻虽说是综合体的一部分,但它却是陵墓中最精彩,保留时间最长的一部分艺术形式人们从不同历史时期所遗存的陵墓石刻所体现出的艺术表现性中,能够感受到历代封建王朝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文章从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石刻艺术风格的发展及演变入手,具体分析了从西汉至清代以来,陵墓石刻发展从规模、修造耗时、人力物力以及石刻艺术表现性等方面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关键词:陵墓雕刻;石刻;造型风格;造型特点Abstract: Chinese tomb sculpture,even though it is one part of synthesis,however,it is the most splendid and long life art form in graves,people may feel the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 and humanity spirits in different dynasties from the diverse tomb sculptures.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about art style of ancient Chinese emperors’ tomb stone sculptures,analysis that from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the transform process of tomb sculptures from flourishing to decline in terms of some aspects like scale,time-consuming,manpower,material resources and aesthetical meanings.Key Words: Modeling Outline, Modeling Style,Modeling Characteristics, Ornamentation中国古代陵墓石刻多数被设置在帝王及最高统治阶层的陵墓之上,封建帝王陵墓的规模宏大,修造的时间耗时长,花费的人力物力惊人,为了显示帝王的权威和地位,陵墓修建时追求宏大的气派和王权的威严。
帝王陵墓是一个综合体,陵园在整体布局、空间处理等方面都非常考究,集中国传统建筑、绘画、雕刻、园林为一体,体现出那个时代最高的工艺水平中国的陵墓雕刻是陵墓中最精彩,保留时间最长的一部分艺术形式,从这些陵墓石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历代封建王朝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据史料记载,陵墓石刻出现于西周,汉代之前遗留下的陵墓石刻极为罕见,至汉代以后逐步出现,陵墓石刻盛于唐代,至清代走向衰落陵墓石刻多出现在帝王陵墓,而汉代考古最具中国本土艺术特色的陵墓石刻作品,却位于汉武帝时的大将军霍去病墓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风格,奠定了中国古代石刻的基本风格特征,其艺术特点是,“对线之敏锐,运用之灵活生动;同时更注重线与形体的结合;线与体的结合使内容与形式更加完美”这些特点对后世对于造型审美的追求影响深远霍去病是汉武帝在位时的一位大将军,官至“大司马骠骑冠军侯”,他曾6次率师北进大漠匈奴之地,战功赫赫,但他年仅24岁便英年早逝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汉武帝特赐将霍去病葬于其王陵的东侧,冢仿当时霍去病战斗过的祁连山之形状,并布局有石刻群,用来纪念这位大将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群,在内容上表现了骠骑大将军北击匈奴的功绩,冢和石刻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纪念碑,充分表现了骠骑大将军辉煌的一生。
这组石刻现存16件,多是采取自然原石,利用其肖似某一动物的不规则型,略加刻凿而成当时的艺术家们在处理这组石刻时,其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如此大胆、想象如此丰富,并能自由地去发挥,实乃可贵如《跃马》《卧牛》《人抱熊》《蟾》《怪兽吃羊》等都是稀世珍品如果不经意看这组石刻时,似乎只看到自然的石头,不见所表现之形象,但稍有留意便会看到一匹跃起的战马驰骋沙场;一只犀利而有神的伏虎正将扑向猎物;人与熊之搏,展现了人与自然抗争之力的无穷,弱将胜强最具纪念意义的作品为《马踏匈奴》,一座有政治意义的作品一匹站立微张着嘴、目光炯炯有神,而且威武的战马目视远方,它完全是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在它的身下一个匈奴将领仰面于地,表情沮丧被踩在马的蹄下,表现了战败者应有的下场西汉富有才华的艺术家们, 巧妙地运用失败者的身体置于马的腹下填充了空隙,使雕塑更加威严、坚实霍去病墓前这组石刻给人“雄浑厚重、造型古拙、形象生动之感;其手法简练而气势恢弘,充满了博大之力量和深厚的内在精神;追求自然美、意象美”东汉时期在官宦的墓葬中遗留下的一些石刻,造型表现了传说中的瑞兽形象,常称“避邪”或“天禄”等,如南阳太守墓上的石刻麒麟等从造型手法看,东汉时的陵墓石刻明显地对南朝陵墓石刻产生了直接影响。
贡布里希云:“中国艺术家不像埃及人那么喜欢有棱角的硬形状,而是比较喜欢弯曲的弧线中国艺术家要画飞跃的马时,似乎是把它用许多圆形组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雕刻也是这样,都好像是在盘绕旋转,却又不失坚固性和稳定性这段话说出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特征,把整体造型概括为线加以表现,讲究线之流畅,似行云流水,南朝的陵墓石刻更加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古代麒麟被视为奇珍,固然只有帝王有资格享用,所以南朝帝王陵墓多用“麒麟”作为护卫的神兽,遗留在现南京附近的南朝石刻,其体量硕大,形象凶猛,给观者强烈的震撼力和威慑力在造型处理上注重外形的整体感和运动感,以及凶猛之势雕凿精细,追求完美,麒麟翼、尾等处多用精美的装饰图案来表现,但造型图案化后并不破坏石刻的完整性,使石刻更富有南方灵秀之美可以说,南朝的石刻把线条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从整体看,南朝石刻上简单的几条运动线,勾勒出所表现的核心——“威武、强悍、凶猛”,每件石刻都有极强的动感,令人震撼南朝陵墓石刻的规模都很小,从现存的实物看,一般帝陵上有华表1对、墓碑1对、石兽1对,仅6件石刻,但它是中国帝王陵墓建制真正有石刻的开始唐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最顶盛的时期,陵墓石刻达到了中国石刻史上的一个巅峰,同时也是陵墓石刻由强变弱的转折点。
唐王朝20代皇帝,而在陕西的唐帝王陵墓就有18处,它们基本上建在关中北部的山区,西起乾县东至蒲城县,长达几百华里唐帝王以山为陵,一方面表现帝王博大的气势,从另一角度看这种处理也展示了唐王朝的强大和富足唐代帝王陵墓前建立石刻群作为陵墓的仪卫制,并确定规格、数量,是中国帝王陵墓石刻设置形成固定建制的开始而初唐时期的“献陵和昭陵”是个例外,其与以后的唐陵在石刻设置上有所不同,数量上和后来各陵有所区别如献陵有华表1对、石虎1对、犀牛1对、另有1个石佛龛而昭陵石刻仅有六骏、石狮子和14位外国使臣唐帝陵石刻一般由神道石刻和陵门石刻组成乾陵是最典型的代表,其神道由南而北排列,排列顺序:华表1对、翼马1对、马5对、鸵鸟1对、文臣武将共10对,另东西南北四个陵门各有石狮1对、北门还有三对石马、南门有外国使臣像61尊、共计110件乾陵是唐代陵墓规模最大石刻最多的陵,其石刻规模之大和数量之多也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少有的乾陵以后的唐帝陵石刻数量基本不变,只是在外国使臣的数量上不同,有的陵不设外国使臣乾陵的石刻建制格式对后世极具影响唐代陵墓石刻除制度完善、设置规模宏大外,与以前陵墓石刻有两点不同:一是在陵墓石刻中出现了狮子的形象,这种现象应该说与外来文化影响有关,狮子是现实中最凶猛的动物之一,置于陵前更能起到护卫的作用,同时对邪恶的东西更具震慑力:二是加入了现实的内容如唐太宗昭陵的六骏浮雕,以及昭陵、乾陵、泰陵、崇陵等都有的外国使臣像。
这些内容的出现说明唐王朝更加注重现实,同时也是一种炫耀唐代石刻的艺术风格及特点:“造型雄伟、壮观、厚重”在造型处理上均为“方”中带“圆”,“方”增强了石刻的力度和威严感,同时也加强了石刻的向外张力而“圆”给人厚重之感,强调了材质的量感另外与南北朝时期的石刻造型相比,造型装饰图案化运用较少,但在唐帝陵的翼马和瑞兽中有所运用图案与造型结合,一是装饰美化形体;二是赋予这些动物神秘性(因这些动物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图案的变化与饱满的外形线条结合,使整体造型外形清晰、流畅,极具动感同时和整体造型浑厚外形“方而圆”的变化形成了微妙的对比,使得这些动物敦厚、有威严、有气势,又有细节变化,生动活泼,打破了外形的死板感如乾陵的石狮、翼马、瑞兽;桥陵、泰陵的天禄等特别是顺陵(顺陵是武则天母亲之墓,虽不属帝王陵墓,但其石刻的艺术性非常高)的走狮巧妙地运用图案来造型,对鬃毛,眼、嘴、眉等用图案处理,但整体造型更强调外形的饱满、浑厚和力度其气势轩昂,威武矫健,四肢沉稳,每块肌肉似在爆发无穷的力量,走狮微张着口,观者似听到那深沉而厚重的吼声唐帝陵石刻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继承前朝的风格的基础上,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吸收精华与本民族的艺术风格相融合,形成更加完美的艺术样式。
唐帝陵的人物变化比较单一,神态凝重,这和身份有关初期形象处理富有力度,但神情呆滞,衣饰雕刻遒劲中后期形象趋于写实,处理有个性衣饰线条处理不仅仅是刻线,线条有了独立的体积感五代前蜀主王建陵刻有他本人的石刻像,并附有彩饰,石刻基本上表现了生活的原貌王建的石刻像虽说艺术上并无特别之处,但这座像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雕刻真实人物的作品帝王陵墓石刻艺术发展到北宋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建制继承唐代,只是坟冢建在平原用土堆砌而成在神道石刻数量上增加了“大象和石羊”,其神道石刻排列顺序为:华表、大象及训象人、瑞禽、角瑞、鞍马与牵马人、蹲虎、石羊、外国使臣、文武侍臣、石狮、守陵将军、宫人、内侍等另外陵区东、西、北三门外还有石狮,因此陵墓上的石刻总数达58件,规模不及唐帝陵(石刻数量和部分唐帝陵基本相同),艺术水平也大大逊于唐代北宋9位皇帝的陵多在河南的巩县一带,永昌陵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应该说是宋陵的早期代表,风格比较简练中后期的永厚、永裕、永泰陵的石刻比较繁琐、而且生活化很明显宋陵石刻总的风格是“孱弱无力,造型处理琐碎,缺乏宏伟、刚劲之美人物缺乏内在精神,衣饰繁褥动物雕刻更是绵软,狮子、老虎虽张大口而无威,体形硕大而无力,没有威猛的气概”。
中国古代陵墓石刻到北宋时期已开始走向下坡路,并凸现出世俗化的倾向,宋真宗赵恒永定陵的石刻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宋真宗时北方的“辽”一直虎视中原,常有侵犯一次宋军在澶渊与辽军决战,宋军大胜,但是宋真宗胆小怕事却与辽签订了赔款条约,即《澶渊之盟》,当时举国悲痛这种受辱而痛苦的心情在宋真宗陵墓石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所有的石刻无论人物还是动物表情都是哀愁痛苦之状,这是当时民意的真实写照南宋时没有留下帝王陵墓石刻,主要原因是南宋的帝王们都梦想着恢复大宋江山,之后再迁回北方祖陵,所以葬礼极简元代建都北京,历代帝王死后都运回蒙古原籍安葬,没有留下多少石刻遗迹明代的帝王陵墓石刻留下的遗迹较完整,规模比较大,风格也比较接近宋代,但艺术性不及宋明朝16代帝王,只有朱元璋1帝葬于南京,其余13帝均葬于北京,另有2帝不知葬在(宫廷斗争的牺牲品,成为千古之谜)何处明代帝陵有两大特点,一是明孝陵的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