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复习.doc
8页《基本实验之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基本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学科初三化学教师和义学校 苏梦怡1.教学背景分析(一) 教学内容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重要的研究物质方法,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是学生在初中化学阶段接触的很重要的一个实验,也是化学史上由定性到定量方法转化的一个里程碑该实验原理和方法是完成这类题目最根本的依据,只有清楚其实验原理,学生才能从千变万化的变形题中找到突破口,解决问题二)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已基本熟知,但对其实验原理和方法掌握的还不是很熟练,且有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如:实验现象)容易混淆,模糊不清而对于一些装置的变化,学生并不能和课内学过的知识建立联系,导致学生对题目无从下手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2. 能看懂实验装置图;知道其实验的原理和方法;3. 能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变形题中,解决这一类题型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复习有关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基本知识,查漏补缺,熟悉考点;2. 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中与原型实验的异同点并深入分析,突破创新题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分析装置的创新点所带来的优势,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2.通过对一模题的练习,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实事求是的态度3.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价值观【教学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教学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原理,变形题与原型实验建立联系3.教学流程示意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初步认识考点例题引入与原始实验建立联系,巩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原始实验对比装置图,寻找异同点引导学生分析装置总结做题依据及思路总结做题依据及思路运用实验原理解决相似题型通过习题巩固对实验原理的运用运用实验原理及解题思路解决其它问题,知识迁移拓展延伸相同原理下的其它实验总结交流经验引导学生交流总结经验4.板书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解题依据: 原理:(不变) 密闭容器中,消耗容器内气体,导致容器内压强减小药品 (改变) 现象(改变) 结论(不变)装置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例题引入复习内容给出典型例题(大兴一模35)试做一模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通过例题引入,引发学生思考,初步认识考点。
环节二:典型例题讲解明确实验目的:这个实验选用什么药品?(1)相关反应化学方程式:(2) 若实验成功,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_____mL展示典型错例倒吸40mL水预留50mL水(3) 白磷从燃烧到熄灭冷却的过程中,瓶内水面的变化是____? 分析:a为什么水面会发生变化?b压强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导致水面如何变化? 影响压强的主要因素(4) 集气瓶中水的作用分析:A.为什么起到降温和吸收五氧化二磷的作用? 回顾磷燃烧实验现象:(强调易错点)除了这两个作用以外,还有没有别的作用?B.与原始实验装置对比有什么不同?大兴一模35题图原始实验装置图长导管起到什么作用?②原装置止水夹的作用(原装置中没有止水夹,这个实验能否成功?)③新装置没有止水夹如何达到密闭体系?再看这个装置,加了一个加热铜丝的装置,有什么作用和优势?从操作来看,这个实验与原型实验有什么不同?讨论该实验的成功关键【回归原始实验】1.相关化学方程式2.实验原理和方法:即,消耗多少毫升氧气就倒吸多少毫升水;反之,亦然3. 实验现象4.实验讨论【小结】与原型实验相比,有什么异同?也就是说不管这个题的装置如何变化,其实验原理都是在密闭体系中消耗原空气中氧气,通过倒吸水的的体积测得氧气体积。
最根本的解题依据就是实验原理学生回答问题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红磷(或白磷)点燃4P+5O2 = 2P2O5错例学生叙述其思路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90mL先下降后上升(让写对的学生讲解)压强发生变化白磷燃烧放大量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集气瓶内水面下降;最终冷却至室温后,集气瓶内氧气被消耗,压强减小,烧杯中水倒吸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内水面上升温度、气体的量①降温②吸收五氧化二磷⑴红磷剧烈燃烧,放热; ⑵黄色火焰;⑶产生大量白烟; ①多了酒精灯加热铜丝装置②集气瓶中导管伸入液面以下③没有止水夹关闭止水夹使该容器为密闭体系如果没有止水夹,红磷燃烧放热,集气瓶内气体逸出,实验结果不准确长导管液封所以这个装置中集气瓶中水还起到封住导管口的作用铜丝具有导热性,加热白磷使白磷燃烧优势:白磷始终在集气瓶中燃烧,减小误差,且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原型实验必须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而新装置不需要这个操作,减小了误差①装置:气密性良好②药品:红磷过量③操作: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修正学案夯实基础部分答案在密闭容器中,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且不生成新的气体,冷却至室温后,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中占据原有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不同点:装置相同点:实验原理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将考题与原型实验联系起来,并查漏补缺,将遗忘的以及不熟的知识回忆起来在学生叙述其思路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思维冲突,从而对“倒吸的水为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更加深刻透过现象看本质,水面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压强的变化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装置的不同点与原型实验进行对比,发现其异同点,分析新实验改良后的优点以及改良原因,明晰装置的作用体会装置密闭的重要性分析装置创新点,体会装置改进的优势成功关键即考点回归原型实验,巩固基础让学生初步感受,无论装置药品如何变化,其反应原理都不变,而反应原理则是做这类题最根本的依据环节三:巩固提升这类题不仅可以以填空形式出题,还可以以选择题形式呈现(2014年丰台一模20)下列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分析中(图中药品为红磷和水),不正确的是 A. 氮气不与红磷反应且难溶于水,是设计该实验的依据之一 B. 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 C. 图I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烧杯中水的五分之一 D. 图II所示装置也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怎么测定?(14朝阳22)右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10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25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磷燃烧时产生白色烟雾 B.实验过程中气球始终变瘪 C.燃烧结束后立即打开弹簧夹D.实验结束后,注射器中还剩约5mL水学生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解释原因红磷燃烧只消耗空气中的氧气,若红磷与氮气反应或氮气能溶于水,则空气中被消耗的气体不只有氧气还有氮气,不能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因为木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会不足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使压强变化不明显,无法准确测出氧气含量约占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图I 图II图Ⅱ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压强减小,液面上升图I 图II分析装置创新点,巩固基本原理的应用运用前面总结的实验原理解决问题,对该实验基本知识加以巩固,并熟练运用其实验原理引导学生分析装置的创新点,与原型实验对比,深刻体会装置的多变性,但实验原理始终是那一个,让学生认识到原理才是解题的最根本依据环节四:拓展迁移前面提到不能用木炭、硫粉代替红磷做这个实验,因为它们燃烧都会生成气体,集气瓶内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的测出氧气体积如果一定要用木炭和硫粉做行不行?(海淀20)我们做了这么多练习,不外乎就是一个实验原理:在密闭容器内,消耗气体体积造成压强差。
那么这个原理在其它实验中有没有应用呢?丰台一模35(西城31)思考分析装置特点,运用在密闭容器中消耗气体造成压强差的原理解决问题分析药品的变化,解题的同时关注题目所给的数据运用以上总结的实验原理解决新的问题,知识迁移,融会贯通引发学生思考,拓展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认识到不管装置内放什么药品,只要清晰其实验原理,分析清楚发生什么反应,即可将题目简单化让学生认识到对于同一个实验,除了可以改变装置以外,还可以改变药品,但无论装置药品怎么变,实验原理都不会改变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实事求是的态度环节五:课堂小结总结交流经验回顾、思考、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