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09398899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2、 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3、 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4、 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5、 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6、 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7、 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8、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9、 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18、阴偏衰:是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19、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则称为“因人制宜”20、阳中求阴: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理论而设立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阴的基础上适当配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适用于治疗阴偏衰的虚热证21、泻南补北: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22、气门:即汗孔,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也是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故称之为“气门”23、宗气: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生化的谷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24、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由于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则,与脏腑没有直接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有异于十二正经,故曰“奇经”,又因其数有八,故曰“奇经八脉”25、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使病因,又称致病因素具体地讲,凡能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及心理活动障碍而发生疾病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皆可称为“病因”26、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弱,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散的病理状态27、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28、阳胜则阴病:即阳偏盛的实热证,大量耗伤津液和阴气,出现实热兼阴虚证,进一步发展为“阴虚则热”的虚热证29、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对于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疗方法30、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1\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症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32、阴阳互跟: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人33、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34、肺为娇脏:是对肺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生理上肺脏情绪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35、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又称“十二经筋”,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36、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37、辨证求因:中医探求病因,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38、阳偏胜:是指机体在疾病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胜,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39、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物来治疗记即以热药治寒证40、阳病阴治: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种针对虚热性病证的治法阳病”,即指虚热证因虚热证的病机是阴气虚衰不能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故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41、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42、抑木扶土: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症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43、天葵: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44、中焦如沤:沤,即沤渍它生动的表述了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的生理过程45、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脉中的主要部分,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包括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共十二条十二经脉又称“正经”46、从化:即病情随体制而发生的转化,又称为质化如偏阴质多寒化,偏阳质多热化等47、疠气:指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48、阴偏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胜,机能抑制,热量消耗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阴胜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49、实则泻之: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来治疗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50、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互跟互用理论而设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阳的基础上适当配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适用于阳偏衰的虚寒证51、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地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52、罢极之本:肝精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耐受疲劳,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53、下焦如渎:渎,即沟渠喻指下焦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具有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功能54、小肠主液:是指小肠泌别清浊,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从而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55、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56、气随血脱:大出血的病人,气往往随之发生大量的丧失,导致气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故称为“气随血脱”57、一源三岐:指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故称此三脉为“一源三岐”58:、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59、风气内动:即内风,是指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类似风动的病理状态60、热因热用: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61、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盛行的克制和制约62、先天之本: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63、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奇,异也;恒,常也因其形态似腑,为中空的管腔或囊性器官,而功能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泻,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名奇恒之腑64、脾主运化: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65、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够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66、阳脉之海、指督脉督脉行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汇,对全身阳经起血气总督和调节作用,故称“阳脉之海”67、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于人人皆有的正常情绪体验。

      68、阴胜则阳病:即阴偏胜的实寒证,大量损伤阳气,出现实寒兼阳虚证,进一步发展为“阳虚则寒”的虚寒证69、通因通用: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71、滋木涵土: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72、藏象: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证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食物和现象73、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74、津血同源:血与津液皆有饮食水谷精微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血与津液之间的来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津血同源”75、阴脉之海:指任脉任脉行腹部于正中,多次与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阴脉之间的相互联系,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76、风行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77、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五种病理变化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78、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79、因时制宜: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时制宜”80、祛邪:即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损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适用于各种实证,即所谓“实则泻之”81、益火补土: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82、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83、大肠主津: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后使之形成粪便,从而参与体内水液代谢84、夺血者无汗:当大量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而脉外津液渗入脉中,导致津液不足,汗液生成无源,此时不可再妄用发汗疗法,称之为“夺血者无汗”85、经别:即别行的正经,是从十二正经别出,深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