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宫内膜癌的新分类.ppt
45页WHO子宫内膜癌的新分类及病理特点子宫内膜癌分型Ⅰ型 子宫内膜样腺癌 伴鳞状分化亚型 分泌亚型 绒毛腺亚型 纤毛细胞亚型黏液性腺癌Ⅱ型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腺癌少见类型混合细胞腺癌鳞状细胞癌移行细胞癌小细胞癌未分化癌发病机制•Ⅰ型 雌激素依赖性肿瘤,与雌激素刺激有关 常伴发宫内膜增生症,特别是非典型增生; PTEN基因突变或缺失;•Ⅱ型 与雌激素关系较少,也缺少与子宫内膜增生症之间的关系,而且肿瘤进展较快. p53基因突变或P53蛋白过表达. 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A 浸润表现为腺体背靠背、复杂的乳头和间质消失浸润表现为腺体背靠背、复杂的乳头和间质消失B 肿瘤腺体被覆柱状上皮细胞,核相对一致注意视野上方间质的变化肿瘤腺体被覆柱状上皮细胞,核相对一致注意视野上方间质的变化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纤毛细胞亚型明显的纤毛细胞被覆肿瘤性腺体子宫内膜粘液腺癌该视野中所有肿瘤细胞均含有丰富的细胞内粘液预后:相当于低级别的子宫内膜腺癌,它们几乎都是Ⅰ级,一般预后较好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绒毛腺型。
绒毛有纤细的轴心并被覆复层细胞分泌亚型: 相当于月经期第16-17天的内膜,有核下空泡宫内膜癌分级•1级 ≤5%的肿瘤呈实性生长•2级6%-50%的肿瘤呈实性生长•3级50%以上的肿瘤呈实性生长 (核的异型明显并与结构分级不对称时提高1级, Ⅱ型宫内膜癌一般不分级)宽大的乳头轴心被覆次级微乳头伴大量肿瘤细胞脱落 可以见到沙粒体子宫内膜浆液性癌发病年龄较大,绝经后妇女多占宫内膜癌的5-10%,p53突变,肿瘤倾向于深肌层浸润和广泛淋巴结转移,诊断时常已有子宫外播散.预后差,10年生存率<14%A 肿瘤由紧密排列的乳头构成,大多数乳头无纤维轴心,衬覆细胞具有非典型性核和高核/浆比B 低分化浆液性腺癌显示无纤维血管轴心的实性乳头,散在分布的奇异、多形性细胞核,有些细胞核内可见樱桃红色的核仁子宫内膜透明细胞腺癌肿瘤以实性片状为主,偶见分化差的腺管肿瘤细胞胞浆透明,细胞界限清楚 预后:晚期病例预后差,限于宫体者比同期浆液性癌预后好.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浸润的肿瘤组织形成分化好的鳞状细胞角化珠临床病理特点:很少见常发生在绝经后妇女大部分患者预后差必须与有明显鳞状上皮分化的子宫内膜癌鉴别.移形细胞癌。
肿瘤形成乳头,被覆低级别的复层移行上皮 鉴别诊断转移性移行细胞癌(来自卵巢或膀胱)CK7(+),CK20(-) 提示来自苗勒管预后:不清楚.术后经放疗可以生存5年以上小细胞癌肿瘤由高核浆比例的小细胞组成 CK(+),神经内分泌标记(+),1/2病例Vimentin(+) 预后:临床Ⅰ期病例5年生存率约60%类固醇受体•ER: 子宫内膜癌阳性表达40-90%, 一般认为ER浓度水平与预后无关, ERα /ERβ大于1预后好. •PR:高分化癌浓度高于低分化癌,可以看作独立的预后因素.宫内膜非典型增生—高分化癌的鉴别统计资料• (刮宫)非典型增生 (切除标本)宫内膜癌54例 35 19诊刮与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组织类型符合率为91.17%(630/691)•切除子宫的标本鉴别诊断较容易•刮宫诊断宫内膜癌有时很难 1.肌层浸润无法观察, 2.约30%的宫内膜癌局限于子宫内膜,无浸润 2. 微小的癌变病灶不同的处理原则: 1.对绝经前或绝经后绝经前或绝经后妇女的诊刮,鉴别非典型增生与癌只是学术上的,不具有实际意义. 2.对需要保留生育能力的年轻妇女年轻妇女,应尽量避免因良性病变切除子宫 3.提倡“交界性病变”这一术语. 有助于诊断癌的特征:1.腺体不规则成尖角或锥形浸润内膜间质,伴内膜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性反应2.复杂融合的腺体和筛状结构筛状结构或实性团块3.广泛的乳头状结构4.核的非典型性严重伴坏死(这些结构特征改变的范围应该超过1/2低倍视野)复杂性非典型增生。
复杂性非典型增生A 腺体排列拥挤,细胞浆嗜酸,核增大,极向消失,核仁明显腺体排列拥挤,细胞浆嗜酸,核增大,极向消失,核仁明显右侧可见残存的无非典型性的囊性扩张腺体右侧可见残存的无非典型性的囊性扩张腺体B 腺体扭曲伴上皮成簇(反映异常极腺体扭曲伴上皮成簇(反映异常极向)突入腺腔并显示细胞非典型性向)突入腺腔并显示细胞非典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