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程改革之学分认定初体验.doc
7页新课程改革之学分管理初体验福州外国语学校 黄纪周内容摘要:高中新课程的实行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变化,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业采用学分制管理,相对于老式的评价方式有了很大的突破本文试从“认定”过程的形式化、“认定”成果的简化和补考程序的淡化三个方面谈谈学分制管理在新课改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此后的课程改革中更好的实行学分制管理核心词: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理念 学分管理 学分认定 模块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它有如春风化雨滋润了高中教育,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新课程的新理念开始被教师们所吸取,并逐渐地融入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课程较多地浮现师生、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生有了更多的合伙交流,争议,摸索,实践的机会,学习方式逐渐多样化,乐于探究,积极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开展,突出的特点是:1、课程构造内容上采用模块制设计,即学习领域——科目——模块;2、按照模块学习的规定在必修的基本上采用广泛的选修制;3、对学生的学业管理采用学分制;4、将现行一学期提成两段安排的学期分制度其中新课程实行学分制,分为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规定学生每一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
总分达到144学分才干毕业,其中必修116学分,选修28学分而其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就设有多种模块(人教版、苏教版课标选修教材均设有16个模块),选修课程需修得14学分(必修10学分,每个模块均为2学分,必须在1.25年内完毕)1)在新课程改革中,从课程原则、课堂构造、课程内容直至课程管理、教学、评价等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如何适应这种新变化的规定,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整个新课程改革开展的过程中,我感触和质疑比较多的是有关评价意识的变化——学分管理,类似于大学的学业管理实行了几年的高中新课程,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并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固然,就整个课改工作而言,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我从11月正式接触“新课程改革”,但并没有真正结识它,对于我而言可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在我学习以及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理念中,我对学分认定是感触颇多的学分管理这个新的育人理念旨在通过课程实行培养出更多具有鲜明个性、层次丰富、领域多元的人才,而这个目的的实现需要全体教师站在对整个社会负责的高度增进学生的成长,用最具有人性化的方式措施来培养教育学生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学分管理的初体验。
一)“认定”过程形式化在我们学校刚履行新课程改革的开始,有关学分管理这一方面,可以说引起过相称的注重学校的教务处对入学的新生做了全面具体的简介,告知学生学分对于她们的意义,学生虽听得“云里雾里”,但从态度上可以说是虚心接受教科室为配合新课程履行的学分管理专门设计了“过程性评价学分赋分认定方案”(附表1),在出勤、平时作业、平时测验、课堂体现这些方面做了较为细致的备注阐明,但愿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能严格按照赋分表的各项内容予以记录登分,以便最后学分认定期,可以作为与否给该学生学分的根据和参照资料可谓“层层把关”,可是在具体实行过程中漏洞却诸多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对于新课改的学分管理还没有完全吃透并接受它,只是把新课改当成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换汤不换药”,在思想上觉得“不管怎么改,最后都要归到高考的指挥棒下”因此实行的时候,在教师这部分就打了一种折扣我在接手新一轮的高一时,有尝试着使用“过程性评价学分赋分认定方案”,我安排语文科代表协助我做好平时作业、测验和课堂体现的状况登记,例如作业缺交的次数,课堂有无违纪、睡觉或是积极回答问题等状况,我规定把具体的日期记下来,到最后由我自己来记录成绩,每一项都是10分,在各项基本分上进行加分和减分,由此得到占总分40%的过程性学习评价分值。
据我所知,大部分教师并没有使用“过程性评价学分赋分认定方案”,大多数是觉得操作起来很啰嗦;或者有部分教师在开学初有将“学分认定”的实行方案及其意义告知学生,但大部分教师只是作为“威胁”以引起学生注重本学科的一种手段例如说某教师也许会说:“你们平时体现很重要,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准时完毕作业,否则就算你模块考试通过了,我也不会把学分给你的你的学分修不满,就要重修,但愿你们一定要引起注重”等等此类的话语,我自己曾经也这样说过,对学生会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学生刚开始时都比较认真,也许真怕自己的学分拿不到吧,但是这种“威胁”的保鲜期最多一种学期,“学分认定过程性评价”的形式化无疑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阻碍二)“认定”成果简化高中语文新课程设有多种模块,必修课10学分,选修课需修得14分,每个模块均为2分,如果真正按“过程性评价学分赋分认定方案”的细则来实行的话,无疑是加大教师的工作量由于高一一年要学习4个必修模块,如果每个模块都严格按照过程性评价来登记录入“高中新课程保障系统”这里工作的量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往往把“认定”成果给简化了在模块考试结束的时候,我们要给学生做学分认定,这种时候教师往往是以学生模块测试的最后成绩为参照,录入“新课程保障系统”,进行批量学分认定。
每个模块的成绩我们按卷面分数录入,并没有按照过程性评价占40%,考试占60%的成绩比例来换算学分认定的成果最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都能得到学分,有些学生平时体现很糟糕,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并没有准时完毕,平时的测验成绩也不抱负,但是只要她最后模块测试的成绩是合格的,最后也会拿到学分也许鉴于学生的综合体现太差,我们会告知她并没有得到该模块的学分,但是在网络登分时为了避免“补考”的麻烦,会先给她“通过认定,予以学分”,一两次做下来,学生摸索出其中的奥妙,她们对于“过程性评价”也就无所畏惧了,这就是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特别在选修模块上,学生思想极不注重,想要从主线上解决“学分管理”存在的弊端,这需要教师们集体的智慧但整个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并非一种高中课改可以解决的,虽然高中课改真的有一定的作用,但选材制度上还是没有突破语文的知识与能力是一种庞大的构造,互通互融,难以割裂,必修选修归根究竟都是在“语文”的范畴之内,都是以培养语文素养,都是与高考内容有关联的,没有人能逃得开高考指挥棒2)因此我觉得在新课程选修模块的教学上,既要有高考的功利因素,合适针对高考,又必须坚持新课程理论,坚持教学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上,我们教师一方面要变化老式的教学观点,不要短视和过于功利化,这样才干对的引导学生,结识新课改,增进学生发展。
三)补考程序的淡化“新课程突出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价值,尊严放在首位,反映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要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布满生命力,个性得到充足张扬,潜能得到充足发挥”3)因此新课程建立以增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的教育评价机制,并以此为杠杆,结合学校,本地的具体实际,努力摸索,可操作的教育评价机制但由于老式评价的根深蒂固,由于高考纸笔测试的单一评价,学校和教师在评价上仍迈不开步子;诸如成长录,特长展示,专项研究,演讲竞赛,社会实践这些受学生欢迎的新型方式难以履行在学分认定方面,对于每次模块测试不合格的学生,我们之前预定的补考方案也淡化了,不了了之我印象中只组织过一次补考,这也许是由于安排补考需要重新命卷,考试地点,补考时间,监考人员等各方面的安排,对正常的教学安排会有某些影响;次其,参与补考的学生大部分是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虽然再安排考试机会,她们从思想上也不会予以注重,成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我们自己为了省事,对于补考这一程序也就慢慢淡化了,教师的淡化,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注重态度,久而久之,学生就懂得新课改其实只是“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了”有的教师甚至为了减去补考的麻烦,在网络上进行模块成绩录入时,就已经给不合格的学生以“合格”的成绩,她们觉得反正最后都要给学生学分的,免得后来再去做。
再说大部分的教师,特别是语、数、英三科的教师,如果真要按高中《新课程实行方案》去做的话,那工作量是相称大的,由于目前将现行一种学期提成两段安排的学期分制度,例如语文学科,一学期要完毕两个模块的学习,高一年总共要完毕四个模块的学习,也就意味着语文教师在一种学期里要完毕两个模块的学分认定和过程性评价的网络录入新课程改革后,语文学科就有诸多是此前中学未曾见过的内容,每次备课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教师就不乐意再耗费精力和时间在学分管理这方面这也是可想而知的以上三点有关学分管理的体验,可以看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行,教师是核心,她们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实行的成效因此教师培训工作是头等大事可是每年有关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也是形同虚设我自己参与过两次,为期三天,可是每一次培训结束后我自己感觉并没收获多少东西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新观念、新思想、新信息,我们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并没有真正理解其精神实质,并且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因此具体执行任务的第一线教师,要尽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专业本领既然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学校和教师自身为适应课程实行的规定,都需要强化专业成长的意识在这个意识引领下,教师会考虑如何确立合适的专项,如何组织、整合课文,教学的特点也将是在体现过程的细嚼慢咽,而非追求数量的囫囵吞枣。
我们紧张选修教材中的课文教学教不完的问题也会得到一定的解决4)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茫然无措,苦闷彷徨之时,也有得心应手,欣然忘食之际,可谓是不断跌倒,不断站起,不断前行[参照资料]:(1)王永祝《把握教材特点,优化教学方略——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经验谈片》——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照》第十期(2)苏盛英《语文选修模块与高考》(《中学语文教学参照》第十二期)(3)《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迎接新课改》(新浪博客)(4)张华娟《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应强调的三个意识》(《中学语文教学参照》第十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