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通史(明代部分第二讲)课件.ppt
59页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明(明代代部分)部分)第二讲第二讲 明成祖时代明成祖时代 第一节 建文帝短暂统治 第二节 明成祖的统治 第三节 明仁宗和宣宗的统治第一节 建文帝短暂统治建文帝建文帝建文帝即位(洪武三十八年、建文帝即位(洪武三十八年、1398)后)后的局面:的局面: 帝仁柔乐善,实为守文令主,但英断不足,所用齐泰、黄子澄固非任当日艰巨之材,即所敬信之方孝孺亦不免迂阔之诮,主张削藩,轻为祸始然方以古官制、古宫殿名日夜讲求,自命制作,其所以应变之道,多不中窾要后人多以齐、黄及方皆能死事,正学先生被祸尤酷,百世崇拜其大节,然于事实之得失则不可不知也 (孟森《明史讲义》)削藩与靖难之役削藩与靖难之役尹守衡《明史窃》卷三《革除纪》: 是时政治严核,中外万几,太孙毎奉裁决,济以宽大,中外欣欣爱戴,独诸王皆挟叔父之尊,多不逊服,太孙常以为忧先是太祖封诸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国皆边虏,岁令训将练兵,有事皆得提兵专制,便防御因语太孙曰:“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 贻汝以安。
太孙曰:“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黙然良久,曰:“汝意何如?”太孙曰:“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太祖曰:“是也,无以易此矣《明史》卷一四一《齐泰传》: 及即位,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寻进尚书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先是,帝为太孙时,诸王多尊属,拥重兵,患之至是因密议削藩 建文元年,周、代、湘、齐、岷五王相继以罪废七月,燕王举兵反,师名“靖难”指泰、子澄为奸臣事闻,泰请削燕属 籍,声罪致讨或难之,泰曰:“明其为贼,敌乃可克遂定议伐燕,布告天下时太祖功臣存者甚少,乃拜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帅师分道北伐,至真定为燕所败子澄荐曹国公李景隆代将,泰极言不可子澄不听,卒命景隆将当是时,帝举五十万兵畀景隆,谓燕可旦夕灭燕王顾大喜曰:“昔汉高止能将十万,景隆何才,其众适足为吾资也!”是冬,景隆果败《明史》卷一四一《黄子澄传》: 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
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比即位,命子澄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子澄顿首曰:“不敢忘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 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谋定,明日入白帝……下燕议周王罪燕王上书申救,帝览书恻然,谓事宜且止子澄与泰争之,未决,出相语曰:“今事势如此,安可不断?”明日又入言曰:“今所虑者独燕王耳,宜因其称病袭之帝犹豫曰;“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子澄对曰:“先人者制人,毋为人制帝曰:“燕王智勇,善用兵虽病,恐猝难图于是命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屯开平,选燕府护卫精壮隶忠麾下, 召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入京,以弱燕复调北平永清左、右卫官军分驻彰德、顺德,都督徐凯练兵临清,耿瓛练兵山海关,以控制北平皆泰、子澄谋也时燕王忧惧,以三子皆在京师,称病笃,乞三子归泰欲遂收之,子澄曰:“不若遣归,示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也未几,燕师起,王泣誓将吏曰:“陷害诸王,非由天子意,乃奸臣齐泰、黄子澄所为也《明史》卷一四一《方孝孺传》: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
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明史》卷一四五《姚广孝传》: 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乃进袁珙及卜者金忠于是成祖意益决阴选将校 ,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 燕邸,故元宫也,深邃道衍练兵后苑中……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建文元年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上变诏逮府中官属都指挥张信输诚于成祖,成祖遂决策起兵……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其众曰“靖难之师靖难之役(靖难之役(1399-1402))•劫持宁王、收朵颜三卫•“无使负杀叔父名”•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渡江至南京金川门,谷王橞(hui四声)、李景隆等开门迎降,南京陷落建文帝下落之谜建文帝下落之谜•焚死说《明太宗实录》: 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亮,而遽至此乎?”•流亡说张岱《石匮书》卷八十六《胡濙传》: 时传建文崩,或云逊去,诸旧臣多从建文去者。
文皇益疑,遣濙廵天下,名访张邋遢,又名搜遗书,遍行郡县察人心时又传建文在滇南,濙以故在楚湖南久二十一年还朝,会文皇驻宣府,濙驰夜上谒文皇已就寝,闻濙至,披衣急起召入,劳濙赐坐与语濙言不足虑也先濙未至, 传言建文蹈海去,文皇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文皇疑始释 《致身录》、《从亡随笔》以及其他明人史著的记载:削发为僧,流亡至滇南,正统时公开身份,被迎入大内,寿终后葬于西山,不封不树樊树志《建文帝下落之谜》,同氏《明史讲稿》,中华书局2012年)第二节第二节 明成祖的统治明成祖的统治明成祖明成祖 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下诏以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为永乐元年,建文中所更改的成法,全部恢复旧制明成祖即位后为巩固地位所采取的措施明成祖即位后为巩固地位所采取的措施•发布所谓“奸臣”之榜,对忠于建文帝的大臣大肆杀戮(诛十族、瓜蔓抄),同时对有功和归附己方的人员进行封赏、擢升《明史》卷八《仁宗本纪》: 十一月壬申朔,诏礼部:“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通过销毁、篡改建文朝的官方记录,编纂《奉天靖难记》等资料,以及伪称自己为高祖马皇后之子等手段来确立即位的合法性(关于成祖生母的各种说法:马皇后说、元顺帝妃说、达妃说、碽(gong一声)妃说,参吴晗《明成祖生母考》等文)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永乐十年始建,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永乐十年始建,1721年奥地利人年奥地利人Fischer von Erlach书书中所画)中所画)•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将封在北方的诸王移封至南方(如宁王移至南昌),有的废为庶人,同时迁都至北京,形成“天子守国门”之势(永乐十八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同时迁发人民充实北京,并疏通大运河(江南重赋))在内政方面的措施在内政方面的措施•建立内阁《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一》: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务自此始 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最初的内阁成员:解缙、黄淮、胡俨、湖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等明代内阁在法律上的地位只是翰林院的一个下属机构《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一》: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设立内阁的原因:1.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对顾问人员的实际需要 春夏秋冬四辅官 殿阁大学士 翰林院编修、检讨等《明史》卷73《职官志二》: (洪武)十四年……令编修、检讨、典籍同左春坊左司直郎、正字、赞读考驳诸司奏启2.解缙等人的才能和在政治上的态度•重用宦官《明史》卷三百四《宦官传一》: 建文帝嗣位,御内臣益严,诏出外稍不法,许有司械闻及燕师逼江北,内臣多逃入其军,漏朝廷虚实文皇以为忠于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位后遂多所委任永乐元年,内官监李兴奉敕往劳暹罗国王三年,遣太监郑和帅舟师下西洋八年,都督谭青营有内官王安等又命马 靖镇甘肃,马骐镇交阯十八年置东厂,令刺事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恢复太祖时已撤销的锦衣卫,并设立东厂《明史》卷三百七《纪纲传》: 既即帝位,擢锦衣卫指挥使,令典亲军,司诏狱。
……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辄将至家,洗沐好饮食之,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数使家人伪为诏,下诸方盐场,勒盐四百余万还复称诏,夺官船二十、牛车四百辆,载入私第,弗予直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诈取交阯使珍奇夺 吏民田宅籍故晋王、吴王,乾没金宝无算得王冠服服之,高坐置酒,命优童奏乐奉觞,呼万岁,器物僣乘舆……诏选妃嫔,试可,令暂出待年,纲私纳其尤者……纲又多蓄亡命,造刀甲弓弩万计……遂谋不轨十四年七月,内侍仇纲者发其罪,命给事、御史廷劾,下都察院按治,具有状即日磔纲于市,家属无少长皆戍边,列罪状颁示天下其党敬、江、谦、春、瑛等,诛谴有差在对外关系上的举措在对外关系上的举措•五次亲征蒙古: 永乐九年征鞑靼 十二年征瓦剌 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征鞑靼 (最后一次远征归还途中病死于榆木川)•派遣郑和下西洋(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郑和死于最后一次航海归国途中)《明史》卷三百四《郑和传》: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寻找建文帝、促进南洋诸国朝贡、寻宝•经略东北,在女真地区建立卫所和奴儿干都司(宦官亦失哈主持): 永乐元年设置建州卫和兀者卫 二年设置奴儿干卫 七年设置奴儿干都司永宁寺碑•占领安南 永乐五年,明成祖因安南陈朝外戚黎氏弑主并取代陈氏而发兵占领安南,设置都布按三司和府县。
文化事业上的成就文化事业上的成就•《永乐大典》 (类书)•《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第三节第三节 明仁宗和宣宗的统治明仁宗和宣宗的统治明仁宗明仁宗明宣宗明宣宗“仁宣之治仁宣之治”局面的形成局面的形成《明史》卷九《仁宗本纪》: 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八《仁宣致治》: 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庶几三代之风焉……仁宗之初御也,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产,陂池与民同利,……方宣宗之即位也,法祖重农,赈荒惩贪 成祖之不隳明业,在能遵太祖整饬吏治之意自永乐以来,历洪熙、宣德三朝皆未之改,……盖全传(《明史・循吏传》)百二十人,宣德以前六十余年间得百人以上,正统至嘉靖百三十年间得十余人,隆、万五十余年间仅两人,天、崇两朝则无一人,吏治之日降可知矣宣德以前,尚多不入《循吏传》之循吏,正统以后,公卿有吏绩者亦极少,嘉靖以后,则更不足言孟森《明史讲义》)宣宗时期的重要措施宣宗时期的重要措施•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宣德元年)•改变洪武、永乐时期文武并进的局面,独重文臣,特别是内阁获得了进行“票拟”的权力,地位大大提高•针对地方上三司分权,遇到重大问题事权不一的现象,开始向地方派遣巡抚,在地方长驻,或是督理税粮,或是总制河道,或是协调地方三司,又都有监察官吏、安抚百姓的职责。
•确立起科举考试的南、北、中卷制度•设立内书堂,对宦官进行教育;司礼监掌握代替天子进行“批红”的权力《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 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对对柄机要柄机要,佥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其宦官在别署者,见之必叩头称为上司•放弃迁都南京的计划对外由永乐时期的扩张转为收缩对外由永乐时期的扩张转为收缩•从安南撤兵(宣德二年),承认安南黎氏政权•率军击败蒙古兀良哈部,并将开平卫移至长城要隘独石堡(宣德五年)•结束下西洋(宣德八年)安逸、优雅的生活安逸、优雅的生活宣宗行乐图宣宗行乐图宣宗射猎图宣宗射猎图宣宗书画宣宗书画。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