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之行也》集注.pdf
40页1 《大道之行也》集注一、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1.昔者:从前,以往,过去2.仲尼:孔子的字3.与(yù):动词,参加,即“与会嘉宾”的“与”于:介词,到4.《现代汉语词典》 : “蜡 zhà:古代一种年终祭祀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蜡 zhà: 古代年终合祭百神《礼记· 郊特牲》:‘伊耆氏始为蜡, 蜡也者,索也 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礼记·礼运》 :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 (蜡宾:蜡祭的助祭者 ”5.宾:宾客,客人王力《古代汉语》: “宾,指陪祭者 ”6.“蜡宾”即蜡祭的陪祭者,“蜡”是“宾”的定语介宾短语“于蜡宾”作动词“与”的补语7.事:事情,这里指蜡祭之事毕:动词,结束,完了8.《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 “观:⑤ guà n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礼记·礼运》: ‘出游于观之上 ’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大王见臣列观 ’(列观:一般的台观 ) ”王力《古代汉语》: “观,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 ”9.而:连词,连接“喟然”和“叹”,表示前后二者之间的2 修饰关系,可不译朱振家《古代汉语》: “喟然:叹息的声音。
”10.王力《古代汉语》: “盖,大概11.富金壁《王力 注释汇考》: “张永言谓当读为‘宾事毕’宾,傧也,孔子执傧相事按,伪《孔子家语·礼运》 : ‘孔子为鲁司寇,与于蜡,既,宾事毕,乃出游于观之上’正作如此读蜡,郑玄注: ‘岁十二月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亦祭宗庙’陆德明释文:‘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腊 ’如此释, 初学者方知 ‘蜡’与《宫之奇谏假道》‘虞不腊矣’之‘腊’为一事 ”按:陈澔《礼记集说》亦读为“与于蜡宾”二、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1.言偃: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2.君子:指孔子何叹:叹何,慨叹什么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3. 《古代汉语词典》 : “道:①路,道路②途径, 方法 《孟子·离娄上》: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③规律,道理 《庄子·养生主》 : ‘臣之所好者,道也 ’ 《荀子·天论》:‘倍道而妄行, 则天不能使之吉 ’ ④学说,主张 《论语·里仁》 :‘吾道一以贯之 ’ 《孟子·滕文公上》: ‘陈良, 楚产也, 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技艺 《论语·子张》: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⑤道义,正道《战国策·东周策》 : ‘夫秦之为3 无道,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 ’ ⑥道家所说的万物之源《老子·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辞海》 : “道:①道路②法则,规律韩非《解老》: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把道解为万物产生、变化的总规律④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论语·公冶长》: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又《卫灵公》: ‘道不同,不相为谋’⑥方法《左传·定公五年》 : ‘吾未知吴道’ ”《王力古汉语字典》 : “道:(一)路,道路 ,, 引申为水流通行的途径 ,, 泛指各种通路二)方法,途径 ,, 又为技艺,技巧 ,, (三)道理,规律《论语·里仁》: ‘朝闻道,夕死可矣 ’ 《庄子·养生主》 :引申为正当的手段,道义《论语·里仁》: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孟子·公孙丑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又引申为好的政治措施或政治局面 《论语·卫灵公》: ‘邦有道则仕,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 《左传·成公十二年》: ‘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干城’ (四)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 《论语·卫灵公》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孟子·梁惠王上》: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二,国中无伪。
’ ”郭锡良、唐作藩等《古代汉语》 : “道:,, 本义是路 ,,再引申为道理、 规律 《庄子· 庖丁解牛》: ‘臣之所好者, 道也 ’《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由道理、规律再引申出两个意义一是封建社会所谓的好的政治措施和政治局面《论语·卫灵公》 :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二是学术或宗4 教的思想体系,即思想、学说这是体现一定道理的主张《论语·里仁》 : ‘吾道一以贯之 ’ ”这是明确地将 “道”释为“道理”、“规律”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本篇注:“大道:至善至美的准则,这里指原始社会的那些准则行:实行又,本书《朋党论》一课“词义分析” : “道:道字从辵首声,本义是供行走的道路,如《夸父逐日》 : ‘道渴而死’引申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径、方法,如《论贵粟疏》: ‘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商君列传》: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又引申为规律,道理,如《天论》: ‘修道而不贰, 则天不能祸’ 《秋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又引申为思想学说,政治主张,如《许行》: ‘悦周公、仲尼之道 ’ 《子路从而后》: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又引申指美好的道德,常与‘德’连用,如《苏秦连横约从》 :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
’又引申指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如《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同一部书,先是将“道”释为“至善至美的准则,这里指原始社会的那些准则”,后又释为“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王力《古代汉语》: “大道,指原始共产社会的那些准则行,实行 ”朱振家《古代汉语》 : “大道:指下文所谈的原始共产社会的那些礼仪准则 ”这是释“道”为“准则” 《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 》 : “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 ‘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这里先将“道”释为“准则” ,后又释为“道理” 、 “真理”《古代汉语词典》 : “大道:①大路 《列子·说符》: ‘大道以多歧亡羊’②大道理,正理 《史记·滑稽列传》 : ‘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③理想的治国之道 《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辞海》 : “大道:①古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此所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应该即是“封建社会所谓的好的政治局面”《辞源》 : “大道: (一)大道理。
《礼·礼运》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是释“道”为“道理” 综上, “大道之行也”的“道”,或解为“道理” 、 “真理”、“规律”,或解为“好的政治措施或 (和)政治局面”,或解为“准则” 《现代汉语词典》: “道理:①事物的规律:他在跟孩子们将热胀冷缩的~②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摆事实,讲~ |你的话很有~,我完全同意③办法;打算:怎么办我自有~ 《古代汉语词典》 、 《王力古汉语字典》 及郭锡良、唐作藩等《古代汉语》 和郭锡良、 李玲璞《古代汉语》 之释“道” ,皆有“道理”之义,此“道理”是“事物的规律”之义大道之行也”的“道”若解释为此“道理”,则“道”是指社会的发6 展规律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无所谓“行”、 “不行”的问题作为“体现一定道理” 的“思想”、 “学说”, 倒是可以去 “行” 大道之行也”的“道”与其解释为此种“道理”,倒不如解释为“思想”、 “学说”、 “主张”又, 《新华字典》: “道:③道理,正当的事理:无~|治世不一~ ” 《现代汉语词典》 : “道:③方向;方法;道理:志同~合|头头是~ |以其人之~, 还治其人之身 |得~多助, 失~寡助。
显然, 《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所谓“道理”并非“事物的规律” ,而是“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之义,亦即《古代汉语词典》所谓“⑤道义,正道”、 《王力古汉语字典》所谓“正当的手段,道义” “大道之行也”的“道”若解释为此“道理”,则所谓“大道” 即“大道理”、 “非常好的道理” 、“最好的理由”、 “正义”显然, “大道之行也”的“道”不能是此“道理”有人释“大道之行也”的“道”为“准则”,然而上述所引诸辞书之释 “道” ,并无“准则” 之义 《现代汉语词典》 : “准则:言论、行动等所依据的原则:行动~|国际关系~ “原则: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性|~问题 |坚持~ ”其实, “准则”就是“原则” ,就是“主张”,就是“思想”、 “学说”,这里特指政治思想、政治主张,因此“大道”就是至善至美的政治思想、政治主张《古代汉语词典》所谓“理想的治国之道”,亦即理想的政治主张、理想的政治思想7 能解为“好的政治措施或政治局面”的“道” ,主要是指 “有道” 、 “无道” 的“道” 这类“道”,实际上就是 《古代汉语词典》所谓“⑤道义,正道” ,亦即《新华字典》所谓“③道理,正当的事理”。
“有道”就是“符合道义” 、 “合乎正道”、 “合乎情理”,由此引申为有好的政治措施或政治局面有道”可引申为“有好的政治措施或政治局面” ,但这不等于“道”就有了“好的政治措施或政治局面”之义其次,将“有道”、 “无道”的“道”解释为好的政治措施或政治局面,实际上是将它解释为 “措施”、“局面”显然,即使“道”能解释为“措施”、 “局面”,也不能将此二者并列为一个义项 “措施”亦即“方法” 、 “途径”, “局面”则应另立一个义项综上, “大道之行也”的“道”就是“政治思想”、 “政治主张”之义《辞海》释“道”,在“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这一义项之下所引的例句之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所“不行”的“道”是指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因为“政治思想”、 “政治主张”是可以“行”的4.《新华字典》: “之:①助词 1.表示修饰关系,在形容词、名词或数量词后:光荣~家|淮河~南 |百万~师 |三分~一 |百万年~前 2.表示领有、连属等关系,在名词或代词后:人民~勤劳|余~生活 3.置于主谓结构之间,使其变成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②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限于作宾语: 爱~重~|取~不尽 |偶一为~。
③代词,虚指:久而久~④文言代词,8 这,这个:~子于归⑤往,到:由京~沪|尔将何~?”《现代汉语词典》: “之:②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据《新华字典》, “大道之行也”的“之”是助词,“置于主谓结构之间,使其变成偏正结构”,亦即“大道行”本来是一个主谓短语,现在在主谓之间加上一个“之”,主谓短语“大道行”就变成了偏正短语“大道之行” , “大道”是“行”的定语为什么要使它变成偏正结构?按《现代汉语词典》 之说是取消它的独立性什么叫取消独立性?所谓取消独立性,是说本来汉语中的一个主谓短语加上一定的语调就可以变成一个句子,若在主谓之间加上一个“之” ,这个主谓短语就变成了一个偏正短语,而偏正短语一般情况下即使加上一定的语调也不能变成一个句子,因为不具有独立性了 为什么要取消一个主谓短语的独立性?取消独立性的目的是使这个短语作句子中的一个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或作复句中的一个分句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中, “大道之行”就(和“三代之英”一起)作了句子的主语。
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中,“大道之行”是作时间状语,意思是“大道被实行的时候”5.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 : “与:介词,连同,跟三代:指夏商周英:杰出人物,这指禹汤文武逮:赶上之:代词,指‘大道之行’与 ‘三代之英’的时代, 否定句中作 ‘逮’9 的宾语,前置有志焉:有志于此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于此 ”朱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