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科检查.doc
21页骨科检查一、骨科最常用临床症状 【疼痛】 疼痛是人体对机体内、外多种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生理反映,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感觉 (一)疼痛的意义 1.保护作用:当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由于疼痛感觉而本能地引起迅速的防御反映,以避免进一步损害 2.疾病信号:由于这种信号促使人们就医而采用相应措施 3.协助诊断:疼痛是诊断多种疾病的根据,也常常是骨伤科病员就诊时的并发症或重要症状 4.避免进一步损伤:由于疼痛限制了机体活动,迫使病人休息,对疾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 (二)疼痛的病因 1.创伤:如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 2.炎症:如化脓性感染(骨髓炎、关节炎等)、气性坏疽、骨关节结核等 3.肿瘤:肿瘤组织呈膨胀性生长或肿瘤压迫周边组织时均产生疼痛,其特点是逐渐加重 4.缺血:如脉管炎、动脉栓塞、.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5.周边血管性疼痛:如雷诺病、红斑性肢痛症 6.骨质疏松:老年人骨质疏松可产生局部或全身性疼痛 7.畸形: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马蹄足、足内翻或足外翻等,患处可有长期疼痛 8.骨关节退行性变:涉及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及关节退变增生性炎症。
9.软组织劳损:如腰肌劳损、髌下脂肪垫劳损等 10.自主神经反射性疼痛:如灼痛、幻肢痛、断肢痛等 11.其她:如肋间神经痛、痛风、风湿关节炎及骨生长痛等 (三)疼痛的分类 1.按疼痛来源,分为牵涉痛、放射痛、反射痛、转移性痛和心理性痛 2.按发病机制,分为生理病理性痛与精神心理性痛 3.按病情,分为短暂性疼痛、急性疼痛与损伤疼痛 4.按疼痛性质,分为钝痛、酸痛、胀痛、闷痛、锐痛、刺痛、切割痛等 5.按疼痛时间,分为一过性痛、问断性痛、周期性痛、持续性痛等 (四)疼痛评分法 疼痛定量评分法诸多,简介两种: 1.口述分级评分法:分四点与五点评分法 (1)四点口述分级评分法:①无疼痛②轻微疼痛③中档度疼痛④剧烈疼痛每级为1分 (2)五点口述分级评分法:①轻微疼痛②引起不适感的疼痛③具有窘迫感的疼痛④严重疼痛⑤剧烈疼痛 2.行为疼痛测定法:六点行为评分法:①无疼痛②有疼痛,但容易忽视③有疼痛,无法忽视,不干扰平常工作④有疼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⑤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平常工作都受影响,但生活能基本自理。
⑥剧烈疼痛,需休息和卧床休息每级1分,从0分(无疼痛)到5分 【步态异常】 步态即人体行走时的姿态,是人体构造、功能、行为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体现正常步态涉及触地相与跨步相两个阶段,前者占步态周期约60%,后者占40%当人体某部位产生病变时,可产生如下不同的异常步态 1.肢短步态:肢体短缩~E3cm以内时,由于骨盆倾斜代偿而无跛行肢体短缩在3cm以上时,患者常以患侧足尖着地或健肢屈膝行步 2.疼痛步态:当患肢负重疼痛时,步态急促不稳,患肢触地相缩短,而双足触地相延长 3.强直步态:由于创伤、炎症等因素导致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强直时,可产生多种不同的强直步态,如髋关节强直呈鞠躬步态或足尖步态,膝关节强直多呈足尖步态或划弧步态,踝关节强直多呈鞠躬型跛行 4.摇晃步态:多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与臀中肌瘫痪者若发生在双侧,行走时躯干交替向左右倾斜,又称鸭步 5.剪刀步态:多见于脑瘫患者,步行时一侧肢体总是插至对侧肢体前方,前后交叉移动 6.压腿步态:多见于脊髓灰质炎后股四头肌麻痹患者,患者以手掌按压患膝上方才干行走 7.跟行步态:多见于胫神经麻痹患者,足不能跖屈。
8.跨阈步态:多见于腓总神经麻痹患者由于足下垂,行走时必须高抬患肢才干跨步,以免跌倒 9.外八字步态:多见于臀肌挛缩患者,行走时双下肢呈外旋外展位行走 10.痉挛性步态:多种脑部、椎体束、脊柱及脊髓病变导致的偏瘫、截瘫、脑瘫等都可产生痉挛性步态偏瘫多呈划圈步态(割草步态),严重者呈跳跃步态截瘫呈特有的摇晃步态(公鸡步态)二、骨科物理检查 骨科病人均需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物理检查等得出初步概念或诊断,再申请特殊检查,而物理检查是诊断骨关节病的基本要做好物理检查,先要熟悉各骨、关节及其周边软组织的解剖生理力学关系和临床体现一般检查【询问病史】(一)一般资料 一般资料涉及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职业、地址等 (二)主诉 主诉有三要素,即症状、部位、通过时间症状可分为畸形、运动功能障碍及疼痛三类 (三)现病史 1.病因分析: (1)应具体询问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通过如系损伤,应理解暴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部位,有无伤口,出血多少,有无神志、呼吸变化 (2)起病时有无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不适、消瘦等 2.症状分析:骨科临床上常用的症状是疼痛,应具体理解: (1)疼痛发生时的状况、发病前有无诱因(如外伤、扭伤等)、与否伴其她症状。
(2)疼痛的部位:是一处疼痛还是全身多处疼痛 (3)疼痛的性质:针刺痛、放射痛或游走痛 (4)疼痛发生的时间:白天或夜间 (5)影响疼痛的因素:与季节、气候有无关系 如有畸形,应理解畸形的性质、发展、与损伤或疾病的关系,以及引起畸形的病变过程如有神经症状,应理解:①神经症状浮现的形式,即松弛性或痉挛性②有无知觉紊乱,有无感觉异常、迟钝、过敏、消失③有无肌萎缩、无力,括约肌功能有无变化④理解病残限度⑤排尿、排便功能 (四)既往史 既往史涉及手术史,有无化脓感染、结核、肿瘤等病史 (五)个人史 个人史涉及个人经历、职业、工种、饮食习惯、特别嗜好(如酗酒)等六)家族史对结核、肿瘤、畸形i血友病等患者,应询问家庭人员中有无类似疾患 【物理检查】 (一)全身检查 重要检查形态、姿势、疼痛及运动功能除检查一般发育、营养状态外,还应注意神志、面色、脉搏及瞳孔状况,另一方面应注意胸腹部状况、血尿、排尿障碍、排尿排便失禁、肢体运动、感觉及血运状况,注意内脏与否合并损伤 (二)局部检查 1.望诊:观测皮肤色泽、肿胀状况、浅静脉、瘢痕、伤口或溃疡及分泌物性质,有无肌肉萎缩,患肢的姿势、畸形、步态与活动等。
2.触诊:重要触试皮肤温度、湿度、弹性、压痛点(区)、包块、异常活动、摩擦音(感)、皮下捻发音、周边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肌肉张力等 对于肿块,要通过触诊检查:①大小②硬度与波动③表面光滑度④活动度⑥与骨关节的关系⑦皮肤温度⑥全身淋巴结及有关淋巴结的肿大等 3.动诊:涉及有关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等检查,须与健肢对比肌肉收缩涉及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检查时,关节不动,可摸到和看到肌肉的收缩动态检查时,肌肉收缩作用于关节,使其活动,从关节的抗伸、抗屈力以及步态去检查肌肉收缩状况 关节活动检查涉及积极活动和被动活动检查关节活动障碍的因素有:①骨和关节的疾患②肌腱、韧带等疾患③神经疾患④皮肤瘢痕挛缩等 关节积极活动和被动活动障碍的关系如下:①被动活动正常、积极活动不能者,阐明神经麻痹或肌腱断裂②积极和被动活动均不能者,说萌关节强直和僵硬、关节内外骨阻滞、肌肉挛缩、皮肤瘢痕挛缩等 4.量诊: (1)肢体长度测量法:重要为尺测法(用皮尺,禁用钢尺)用做测量的骨性标志,上肢有肩峰、肱骨外上髁和桡骨茎突,下肢有髂前上棘、股内收肌结节和胫骨内踝 (2)肢体周径测量法:需测双侧同一平面周径,记录两者之差(如大腿常于髌骨上缘l0cm处测量)。
(3)关节活动范畴测量法:以关节中立位为0°,测其伸、屈、收、展等角度数值在0°(伸)~80°(屈)或外展80°~90°对脊柱的活动可记录如下(上、下数字代表屈伸,两旁代表左、右侧偏屈)(图1-3—1): 45°(屈) 30°(左) 30°(右) 20°(伸)图1—3—1脊柱活动记录措施 (4)肌力测量法:嘱病人积极收缩指定的肌肉或肌组,放松其对抗肌,测量其对抗力和不同阻力的能力 肌力共分6级:0级为完全瘫痪,5级为正常 0级——肌肉完全无收缩 1级——肌肉稍有收缩,但关节无活动 2级——肌肉收缩可使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引力 3级——肌肉收缩可对抗引力,但不能对抗阻力 4级——肌肉收缩可对抗引力和轻微阻力 5级——有对抗强阻力的肌肉收缩 (5)感觉消失区测定法:病人静卧床上,闭眼两侧对比,用针尖等先检查感觉减退区,并向正常区或敏感区检测。
应注意感觉障碍的性质、限度和范畴,应特别注意其痛觉、温觉、触觉、位置觉等状况 (6)腱反射检查:肌肉放松后检查 (7)自主神经检查:皮肤干燥或多汗、竖毛反射消失、血管运动和营养障碍等均为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的体现周边神经检查 【感觉】 1.触觉:被检查者闭目,以棉花轻轻触其皮肤,观测触觉有无异常、减退、消失 2.痛觉:以针刺测定皮肤,观测痛觉有无减退、消失或过敏 3.温冷觉:以45温水和冷水管分别贴在病人皮肤上,测其温冷觉有无变化 4.位置觉:被检查者闭目,检查者将患者的末节指(趾)间关节被动背屈或掌(跖)屈,并询问其所在位置 5.震动觉:将震动的音叉放在骨隆突部位,询问有无震感 6.实体觉:闭目,以手触摸物体,辨别物体大小、方圆 7.两点辨别觉:用张开脚之圆规刺皮肤,辨别一点或两点 【运动】 1.肌容积:注意肌肉有无萎缩、肥大,测其周径,并与对侧对比 2.肌力测定 3.肌张力测定:肌张力增高时,肌肉紧张,被动活动关节有阻力,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损;而下运动神经元病损时,肌张力减退,肌肉松弛,肌力减退或消失 【反射】 (一)浅反射 浅反射消失表白体表感受器至中枢的反射弧中断。
常用的浅反射有: 1.腹壁反射:患者仰卧,放松腹部肌肉,以钝器分别在其腹壁两侧上、中、下部划动,观测与否引起该肌收缩上腹壁反射为T7~T9,中腹壁反射为T9~T11,下腹壁反射为T11~L1 2.提睾反射(L1~L2):以钝器划大腿内侧皮肤,可引起提睾肌收缩,睾丸上提 3.肛门反射(S5):以钝器划肛门周边皮肤,引起肛门外括约肌收缩 (二)深反射 1.肱二头肌反射(C6):患者前臂置于旋前半屈位,检查者将拇指放在其肱二头肌肌腱部,以叩诊锤叩击拇指,可引起肘关节屈曲运动 2.肱三头肌反射(C7):前臂置于旋前半屈位,检查者将手托住前臂,轻轻叩击肱三头肌肌腱,可引起伸肘运动 3.桡骨膜反射(C5~C6):屈肘,前臂旋前位,用叩诊锤叩击桡骨茎突,可引起前臂的屈曲和旋后动作 4.尺骨膜反射(C8~T1):屈肘,。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