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至明清科举制度

35页
  • 卖家[上传人]:F****n
  • 文档编号:90762506
  • 上传时间:2019-06-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0.67KB
  • / 3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唐至明清科举制度篇一:唐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隋、唐、宋隋炀帝时的科举分两科,一称明经,另一称进士。虽然唐代大大增加了科目数量,但明经和进士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进士科的考试主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有时也会加入帖经。唐高宗时代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进士科考生需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而明经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而且进士科的评选标准甚严格,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当时曾有一句说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道出了进士科的难度。另外,在武则天时代开始,亦设立了武举考试,用以挑选武官。宋代大部份时间的科举内容与唐代分别不大,但王安石执政时,曾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帖经、墨义和诗赋等考试都取消了,改为以经义 、论 和策 作为考试内容。然而,苏轼等人对该项改革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元元代的科举虽然对自身的统治影响不大,但它的内容却有重大转变。第一是科举不再分科,专以

      2、进士科取士。第二是考试的指定读物有所变动。新的规定是,如果经义的考试内容包括四书,则以朱熹著述的四书集注作为主要的依据。这两项改动并没有随元朝而消亡,而是成为明、清两代八股文的基础。 明、清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在乡试及会试皆以四书的内容命题,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语气阐述经义,代圣人立言,用八股文作答。八股文有很多格式上的要求,极为讲究形式。只有到了科举最后一关,用以决定名次的殿试,才会改为考时务策问。但是考生答策的内容很多时都并不重要,清朝的皇帝便惯以试- -的书法取定殿试名次的高低。热衷科举的人只识四书五经,其它以外的知识,统统都成了杂学,很多xx都是一概不通。讽刺科举的小说儒林外史中便记载了这样的一个笑话:有人对明朝的进士- -开玩笑说:今下如果是四川的苏轼来考,文章亦只能是第六等了。- -答道苏轼既然文章不好,考不上也罢了。原来他竟然不知谁是苏轼。而就算是对四书五经的内容,科举亦只要求因循前人的思想,以华丽词藻作出合乎格式的漂亮文章;不求有独立思考、创新见解。考生的实际见识和才学在八股文的要求下反而被忽略。于是不少考生索性舍四书五经,专门钻研为应付考试而设,称为“帖括”的八股文范文选刻本

      3、。当时一些人称八股文为敲门砖,意即考取功名后便可弃之如敝屣。曾经有人将八股文与鸦片、缠足并列,认为是荼毒中国人的三大害。晚清时力主废除科举的康有为与梁启超两师徒,可算是一对才学与考试成绩不相乎的典型例子。梁启超十二岁便入学成为秀才,十七岁举人,被称为神童,算是科举得意。但梁启超中举后自认帖括之外不知有所谓经史也,遇见康有为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窍不通,反而要拜老秀才康有为为师。相反,康有为书香世家,家中有- -,年少已熟读经史子集古今典籍。虽然康有为名满广东南海,但他十六岁成秀才,获贡生身分后却是乡试六试不售,失意科场二十载。三十六岁时方才时来运转中举人,得以与徒弟梁启超一同上京赴考,会试最终能以首名及弟成为会元,高中进士。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

      4、取仕”的原则,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学考试的是极少数。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考试内容隋炀帝时,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学业优敏即明经科,文才秀美即进士科。唐循隋制,仍行科举取士制。于进士科外,增设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常设科目以及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非常设科目。还有皇帝特别主持举行的制科。武则天在位时增设武科。考生一是由中央和地方学校经考试合格的生徒,一是由地方选送的未在校学习而自学有成就的乡贡。明经、进士等科的考

      5、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明法、明书、明算等科;还要考试各科所习专业课程。考试的方式方法,唐至宋初,有口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五种。宋以后主要试经义。帖经是唐代试士的一种重要项目,各科均须帖经。方法是主试者将经书上的字任取一行,上用纸帖盖3字,令考生将被遮盖的字读或写出来。墨义是主试者从经书中提出若干问题,令考生就书中原文笔答,不加解说。策问是主试者就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等方面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应试者发表意见,作出书面回答。诗赋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考试项目。而且直到清末,一直是进士科的考试项目。北宋神宗以后,废除了帖经和墨义,代之以经义。经义就是以五经中的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写这种论文有较多发挥思想的余地,较之帖经、墨义是一种进步。到了元代,明文规定经义考试首先须从四书中出题,答案须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不得任意发挥。明中叶以后,又要求阐发经义的文章采用八股文的形式。于是,经义考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的要求。考试程序唐代进士科的考试基本上每年都举行。宋神宗熙宁时仿周朝三年大比之意,定为三年一考。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从此至清末成为定

      6、制。考试的程序分为地方考试、省级考试和中央考试。地方考试称为院试。考生须先参加县试和府试,取录后再参加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学道(或称学政、学台)所主持的院试。院试录取者即成为所在地县学(州学或府学)的生员,即秀才。秀才由学政每年考试一次,叫做岁考。在大比之年的前一年,由学政主持举行科考。科考成绩列为头、二和三等的前三名,准予参加次年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乡试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举人可于第二年进京参加中央举行的考试。中央考试的第一步为在礼部举行的会试,逢丑、辰、未、戌年的三月举行。会试取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于四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凡贡士均参加殿试,殿试只考策问,依成绩分为三甲(三等),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俗称“连中三元”。一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作为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选人制度,把选用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收归朝廷。采取公开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使选拔官吏有了一个知识才能的标准,较之以地位、权

      7、势任命官职是一个进步。但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科举制度的弊病也愈现明显。由于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的范围,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日益流于形式,不但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且束缚学术思想的发展。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度。篇二:广东省20XX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主要是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 D分封制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再现。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以孝、廉为主要标准的察举制,B、C分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至明清,D项不是选官制度,故选A项。2中国古代设立军机处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故选D项。3十二铜表法是人类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成文法,它颁布于古代A罗马B雅典C中国D英国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故选A项。4英国光荣革命后制定权利法案的是A国王B议会C内阁D总统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等旨在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故选B项。5法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斗争和多次反复,最终于187

      8、5年确立了A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C君主专制 D联邦制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结合所学可知1875年通过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故选A项。6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爆发于A1848年 B1871年C1917年 D1949年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故选C项。7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动这场战争的国家是A俄国B法国C德国D英国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故选D项。8洪秀全是从广东走出去的一位近代历史人物,他领导了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结合所学可知洪秀全于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故选B项。9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A人权宣言 B资政新篇C共同纲领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再现。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故选D项。资政新篇中国近代第一个资本主义方案。10五

      9、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的历史意义有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B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C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D提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与理解。结合所学可知选C项,A、B、D项分别是南昌起义、同盟会成立、资政新篇的意义或地位。11“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指导思想 B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指导思想 D“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导思想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再现。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中国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故选B项。12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依法治国”方针并将其写入宪法是在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再现。结合所学可知 “依法治国”方针并将其写入宪法是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故选D项。13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在80年代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联邦德国 D日本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再现。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崛起的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故选D项。14首位访

      《唐至明清科举制度》由会员F****n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至明清科举制度》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