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三章2社交知觉.

8页
  • 卖家[上传人]:jiups****uk12
  • 文档编号:90753707
  • 上传时间:2019-06-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01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第三章 社交知觉第一节 社交知觉概述一、社交知觉的概念社交知觉指个体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对人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观察和判断过程。二、社交知觉的内容他人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1.对他人知觉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他人接触,观察其外部特征、了解其内心世界的过程。(1)仪表的观察(2)表情的观察(3)个性的判断2.自我知觉自我知觉是个体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自己对自己的行为特征进行观察和判断的过程。自我知觉所形成的印象称为自我印象或自我概念。 心理学代表人物之一詹姆斯(W.James)进而把客我分为三部分: 一是物质我,即生理我,指自己对自身生理及外部世界中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的觉察、认识;二是社会我,指社会上他人或群体对自己的关注、评价的反应; 三是精神的自我,又称心理我,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特征的知觉与体验。奥尔伯特(GWAllport,1961)认为,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自我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生理自我在8个月至3岁期间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在3岁至14岁期间基本成熟,而心理自我要到青春期(15岁)至成年才能基本成熟。自我的形成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进行的,个体对自我的知觉也必须在实践中完

      2、成。个体进行自我知觉的途径包括借助社会常模比较、根据他人评价比较和与自我期望比较。(1)借助社会常模比较自我知觉的过程是个社会比较的过程。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否通过实践的检验,这不仅是社会对他评判的过程,也是个体对自我认识的过程。(2)借助他人评价比较(3)借助自我期望比较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主我对客我的反映也具有主观能动性。3.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个体对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察和判断过程。社会交往是人际知觉产生的前提,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彼此观察、判断双方的联系和关系,有助于个体决定自己的行为策略。人际知觉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与别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知觉,二是对别人与别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知觉。第二节 知觉印象一、知觉印象的概念知觉印象 (或称印象)是在社会交往中,个体按主观经验的理解,将新近接触的交往客体进行归类,形成的对其心理特征的概括的看法。知觉印象是通过社交知觉的过程而形成的,形成印象是人们适应新的社会情境的一种方式。对新近接触的交往对象形成印象有利于个体决

      3、定自己对交往对象应当作出怎样的反应。二、印象形成的模式印象形成是在社会交往中依据已有经验对接触中所提供的可利用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对交往对象形成概括看法的过程。对可利用信息的分析和加工往往按照以下模式进行。1.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质知觉客体具有不同的特征,但这些特征在人们对其形成总体印象时并非具有同等重要性。 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HKelley,1950)认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热情和冷酷是影响人们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质,是否具有热情或冷酷的品质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一个人其它特征的评价。表3-1两组学生对教师评价比较热情 冷酷自以为是 6.3 9.6不好交际 5.6 10.4不得人心 4.0 7.4正规 6.3 9.6易怨 9.4 10.0不幽默 8.3 11.7无情 8.6 11.02.印象形成的加法模式心理学家费希本(M.Fishbein,l964)认为,人们对他人总的印象的形成或接纳程度遵循加法模式,即由其所有的特征得分的总和形成。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的印象也越好,越容易被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那么留给人的总的印象就越差,也越难

      4、被人们所接纳。如甲、乙两人具有如下特征 (括号内数字代表强度,符号代表积极或消极评价):甲 乙聪明(+3) 聪明(+3)沉着 (+2) 灵活 (+2)自信 (+1) 志趣相合 (+2)足智多谋 (+2)多嘴 (-3)按照加法模式,甲、乙两人的分值都是+6,因而总的印象和接纳程度相同。3.印象形成的平均模式心理学家安德森(N.Anderson.l978)指出,人们对他人总的印象的形成或接纳程度遵循平均模式,即由其各种品质的平均值决定。如在上例中,人们并不是将其各种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总的印象。这样,甲的分值是63=2,乙的分值是65=1.2,所以甲的印象比乙好,因而更容易被接纳。4.印象形成的加权平均模式社会心理学家安德森和汉弥尔顿新近的研究又发现,人们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或接纳程度,不仅受积极特征或消极特征的数量及特征自身强度的影响,而且在逻辑上还受每一个特征的重要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决定,而是在充分考虑各种特征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后,依据加权平均结果决定。即首先按各种特征在总体评价中

      5、的重要性确定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强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值的计算。三、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印象的形成受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的影响,这些心理效应包括定型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晕轮效应。1.定型效应定型效应又称刻板印象,指将个体归人某一类社会团体或阶层,并根据这一社会团体或阶层成员的典型行为方式来判断个体行为的现象。2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指在对客体总体印象的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3.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在对客体印象的形成上,最新获得的信息比以前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这种效应往往在有足以引大注意的新信息刺激的情况下出现。4.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根据客体某些特征形成固定印象后,会泛化到客体其它特征的现象。就像月亮形成的晕轮、太阳形成的光环一样,向四周弥漫、扩散,因此晕轮效应也称为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第三节 社交中的归因一、归因的概念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判断或解释的过程。在社会交往中,个体根据对他人行为中表现出的外部特征的观察,推测其内在心理状态的过程,就是归因的过程。二、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研究

      6、人们如何推测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原因的社会认知理论。海德、维纳和凯利的研究最具代表性。1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是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社会心理学家。他在研究社会知觉的过程中发现,人类为了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理解周围世界并控制外界环境,这种需要要求人们了解和把握各种现实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人的行为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作出推测和解释。他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因无非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种。 外部原因又称情境归因,指用来自外界环境的原因解释和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内部原因又称为意向归因,指用来自主观方面的原因解释和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即把行为原因归之于个人内在倾向,如心境、态度、人格品质、能力、爱好、愿望、努力等。2.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weiner,1077)在对行为原因深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无论是行为的外因,还是行为的内因,都可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两类。他把这一发现用于行为成败的归因研究,提出行为成败主要受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四种因素的影响,这四种因素可按内因 -外因、稳定-不稳定两个维度来划分,从而确立了一种二维归因模型(见表3-2)。表3-2行

      7、为成败归因模型稳定性 控制的位置内因 外因稳定 能力 难度不稳定 努力 机遇3凯利的归因理论凯利(H.Kelley,1973)从与行为的发生相关的三个独立要素的研究出发,认为行为者、行为对象和行为背景都可能是诱使行为发生的原因,因此对某种行为的原因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解释。耍从中找出一个真正的原因,就需要考察来自三方面的相应的三种信息,即一致性信息、共同性信息和特异性信息。 在这三方面的信息中,一致性信息指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所作的反应是否一致;共同性信息指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对象是否作相同的反应; 特异性信息指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具有针对性。如果一致性程度高而共同性程度和特异性程度低,则可归因于行为主体;如果特异性程度高而一致性程度和共同性程度低,则可归因于行为背景;如果一致性程度、共同性程度和特异性程度均高,则可归因于行为客体。三、归因的原则归因过程关系到如何判断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正确的归因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则,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归闲过程中往往遵循协变原则、折扣原则和相应推断的预言原则。1.协变原则协变原则又称为协变律,指若特定结果总是与某特定原因相联系,随其出现而出现,则该结果

      8、可归结于该原因。2.折扣原则折扣原则又称折扣律,指若某特定结果虽然与某特定原因相联系,随其出现而出现,但此外还受其它原因的影响,则不能轻易把该结果归结于该特定原因。3. 相应推断的预言原则指行为结果的归因受外部压力的影响,若外力增大,则倾向于外部归因;若外力不足以解释行为结果,则倾向于内部归因。人们在较强的外部压力作用下,往往屈从于压力,其行为不一定是自己真实态度的表现。当外力作用小,而且有自由选择的机会时,人的行为才是自己真实态度的表现。因此,在归因时应当充分考虑外部压力的作用。四、归因偏差归因理论和归因原则都是对行为与原因的关系进行理性推断的结果。1.认知性偏见导致的归因偏差指由于认知方式上的偏见导致的归因偏差,常见于对性别、种族的偏见和心理倾向的不同所造成的归因偏差。2.动机性偏见导致的归因偏差指由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而导致的归因偏差,又称为防御性归因偏差。3.行为理解差异导致的归因偏差指交往主体和交往客体间对交往主体的行为理解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归因偏差。4.归因主体不同导致的归因偏差在社会交往中,交往双方在对自己的或对方的行为进行归因时,由于归因主体的不同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表现

      9、为行为者自己归因往往突出环境作用,倾向于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对其归因往往强调行为者的素质作用,倾向于意向归因。心理自测社交知觉测量社交知觉测量包括对他人知觉的测量、对自己知觉的测量和对人际知觉的测量。这里介绍的社会知觉量表 (自测1)偏重于对他人知觉的测量,自我心理衰老情况的测量(自测2)偏重于对自己知觉的测量。社会知觉量表项目(a) (b) (C)朋友 自己 朋友的自我评价1经常穿得很体面2喜欢养花3想成为一个心理学家4是一个废寝忘食的读者5爱好文艺6爱孩子7在社团或人多的地方爱讲话8常爱发愁量表用法:1.在(a)项请填写你对你的一个朋友或你比较熟悉的一个人的评价计分,依左栏的八个条目是否符合你朋灰的真实情况,请你按符合的不同程度分别给以等级评定分敬。例如,如果你认为,你的朋友经常穿的很体面,完全对,就在对应条目的空格内计6分,若是部分对就计5分,有点对计4分,有点不对计3分,部分不对计2分,完全不对计I分。以下条目的判断同上。2在(b)项填写自己对八个条目内容方面符合程度的计分。3在(C)项,请你的朋友或熟人依据八个条目的内容,自我评价,分别按不同的等级计分。评价方法1测你对朋友认识、评价的准确性,即是否与朋友的自我认识相一致。用a项的总分与c项的总分相减,取a-c 的绝对值,其差的大小代表了准确性的高低。如相差24分为中等,24分以上为评价不准确,低于24分为准确。0到40从准确向不准确发展。当差趋近于零时,表示主体对朋友的评价与朋友的自我评价不谋而合,说明评价最为准确。当差趋近于40时,说明主体对朋友的评价判断与朋友自我评价不相符,表明判断的不够准确。2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三章2社交知觉.》由会员jiups****uk12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三章2社交知觉.》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2022年小学体育教师学期工作总结 2022年家长会心得体会集合15篇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