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传承传统文化必读四书(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206****923
  • 文档编号:88631815
  • 上传时间:2019-05-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摘自净空法师传承传统文化必读“四书”2015年12月18日 讲于 香港 传统文化的承传是大事。如果传统文化断了,那是中国人的悲哀,民族也不会长久。传统文化的延续需要传人,谁来继承传统文化呢?继承传统文化是政府的责任,中国历代把传统文化的承传都摆在第一位。清朝灭亡后,最后这一百年传统文化承传乱了,大家疏忽了,造成今天社会的动乱,所以承传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人头等大事。 四书的重要性 承传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落实“儒、释、道”的三个根,也就是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这是德行的根本。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学习“儒、释、道”的代表著作。儒家的代表是四书;佛家的代表是无量寿经(即中本华严经);道家的代表是老子道德经。在这个里面我们今天要特别介绍四书。世界上真正有学问的人知道中国文化之可贵,知道“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可以救天下,可惜今天的中国人自己却不晓得。四书在从前是中国人必读之书。以前中国社会的道德标准是依儒家的四书、五经为标准,所思、所做不能超越这个标准范围。现在这个范围打破了,换句话说,现在没有原则没有标准,这个不得了,违背伦常的异端邪说都出现了。所以今天特别应该倡导大家都来学习四书。

      2、四书是儒家的总纲领,千经万论都离不开这个总纲领,就像华严经是佛家的总纲领,千经万论都离不开华严经一样。对学佛人而言,四书也是修学大乘佛法的重要基础;对学道的人而言,四书也非常重要,修学大乘佛法必须以小乘为基础,不扎小乘的根大乘就没有份。但是到了唐朝中叶以后,中国祖师大德们不依小乘学了,他们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儒”跟“道”是中国本土的学说,我们修学起来非常方便,结果很成功,这一千三百年来大乘八个宗世世代代都有祖师大德出现。儒家的四书,的确是大乘法以四书为基础,直接修学大乘就没有障碍,容易得到成就。现在麻烦来了,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不但不读小乘经典,连四书、五经也放弃了,就想直接在大乘经典上下功夫,结果当然有许多障碍,用的功力很多、费的时间很长,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今天学佛的同学应当多念四书。我们一面修学大乘,一面用儒家、道家来补课,这样决定有好处,可以相辅相成。中国从前的读书人至少都能背诵四书,这是最低的底线;不但要背诵,而且要讲解;不但要讲解,而且同学之间要互相切磋琢磨、研究讨论。研究讨论当中,理事愈来愈明白、愈来愈清晰,自己对于一切法的想法、看法、做法,自自然然就有一个标准

      3、。古人所谓“读书志在圣贤”,读书的目的是变化气质,成圣成贤。学佛更不必说了,我们学佛的志愿是要作佛,佛是大圣。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去作佛的。有了成圣成贤的志愿,必须得落实,四书的道德标准才能实现这个愿望。 四书编排特色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论语跟孟子原来是独立的,大学跟中庸是礼记里面的两篇。宋朝朱熹把这四种合成一部书,称之为四书,从宋朝一直到清朝这部书都非常盛行,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政府选拔人才考试也是一定要考这部书。朱熹编四书这个灵感,我猜想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我们知道,朱夫子当年在世,读了不少佛经,华严经是佛教的圆满法门。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华严经是佛学概论、是总纲领,所有一切经典都是从它分出来的细节。华严经有圆满的理论、有精密的方法,后面还有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表演,就是把华严的理念和方法做出来给我们看。四书就有这个味道,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是孔子表演,他把中庸跟大学做到了,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家庭、落实在事业,他统统都做到了;孟子也是一个表演,是孟子表演。所以论语是圣人表演,孟子是贤人表演。圣人怎么落实、贤人怎么落实,四书讲绝了。学习传统文化可不能

      4、把这部书忘掉。所以“儒、释、道”三个根扎稳之后,第一部要学的就是四书,这就是你真正把路找到了,这是成圣成贤的道路。 大学开篇简介 四书开篇的几句话都是最关键的话,是全遍的宗旨,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的意义。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提出了“人性本善”,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宗旨。大学所讲的“明德”就是三字经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佛法所讲的“自性”。所以“明德”是体,是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亲民”是相,是现象。“亲民”的“亲”是亲爱,“民”是大众,“亲民”的意思就是博爱大众,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慈悲”。“止于至善”是用,是作用,这个作用是究竟方便,达到圆满,达到圆满才叫“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把大道的体、相、用都说明了,跟大乘佛法都能相通。现在人们的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的“明德”不明了,所以老祖宗聪明,在“明德”上头加了一个“明”字,这个“明”字,是个动词,希望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光明,这是教育的目的要恢复“明德”。以佛法来说,这是属于“自利”,就是我们自己要成就德行、成就学问。恢复“明德”的方法就是

      5、要断烦恼。如果烦恼不断,“明德”就没有办法恢复。所以这是讲“自利”。“自利”一定要“利他”。“亲民”是“利他”,帮助众生恢复自性的“明德”,在大乘经教里面,佛常讲“自度度人”。“明明德”是自度,“亲民”是度人,然后才能“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极处,究竟圆满。谁做到了止于至善?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都是“止于至善”的好榜样。以上是大学的总纲领。纲领说出来之后就要讲方法。如何才能做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第一个是要“知止”,也就是说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你所止之处。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同,但是这里头有个原则,无论从事哪种行业,一定要专、要精,这就是“知止”。你学东西不能学得太多,不能学得太杂,学得太多,太杂就不能成就。“知止而后有定”。目标确立之后,心就有固定的方向,不会漫无目标的朝三暮四。“定而后能静”。方向确定了你才能静得下来。“静而后能安”。静下来之后你的心就安定了。“安而后能虑”。心安定之后,智慧就生起来了。有定、有静、有安,这个心就生智慧,不生烦恼。“虑而后能得”。智慧开了之后,就得到了成就。这个“得”是得什么?得“明明德”,得“亲民”,得“止于至善

      6、”,这些境界你就能得到。纲领和方法都知道,修行要从什么地方下手?从“格物”下手,无论是世法或佛法,都是同样的道理。“物”是什么?是物欲、欲望。世间人常讲“欲海难填”,你只要有欲望,就不能“知止”。“格”是格斗,就跟打仗一样。跟谁打仗,跟自己的欲望打仗,要把自己的欲望打败,克服住。“欲望”是什么?贪嗔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我常讲的,这十六个字就是欲望的范围,凡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佛跟儒的修学道理是相通的。佛法修学从哪里下手?从破烦恼障下手,然后破所知障。你看菩萨的“四弘誓愿”,第一个教你发度众生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度众生之前,先要度自己,就是“明明德”。从哪里下手呢?从第二愿下手,烦恼无尽誓愿断,从这下手。“格物”就是断烦恼,破烦恼障;其次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破所知障。我们的障碍有两大类:烦恼障和所知障。先破“烦恼”,后破“所知”。“格物”是破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这两种障碍去掉之后,你的意才诚、心才正,然后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效果就出来了。无论是学儒、学佛,天天都不能离开儒、佛。学儒,天天不能离开孔子;学佛,天天不能离开释迦牟尼佛。怎

      7、样才能不离开?读经就不离开。佛经是佛陀的教诲;四书是孔子、孟子的教诲。我们天天读经、天天跟他们在一起、天天听他们的教诲,向他们学习,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学得跟他们一模一样,那就成功了。佛陀出现在世间,究竟目的何在?经云,“对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真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者,才是真学佛。释迦佛一生行谊与孔子无二,他们达到至善,我们也希望能够达到至善。 中庸开篇简介 中庸“开宗明义”讲“天命之为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些话讲得很深!什么叫“天命”?什么叫“性”?这里所说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在华严经是讲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就是我们每个众生本有的真心,本有的真心就叫“天命”。天,是自然的,固有的意思,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真心本性是遍法界的,充满整个宇宙不生不灭,无有动摇。所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三际”是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是讲空间。在无始无终的时间和无边无际的空间里,心性没有一处不遍满。六祖惠能大师用五句话来形容这个真心本性,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

      8、能生万法”,这就是中庸里面讲的“性”。“率性之谓道”,“率”是顺从,是讲众生有感,自性就能有应,众生有感,自性有应。自性的大用就是能知能觉、见闻觉知,所以“感而遂通”,有感就有应。这个“感应”,佛法里称为因果。这个“感”是什么?起心动念就是“感”。“应”呢?境界现前就是“应”,因果、感应相续循环这种理叫做“道”。那么就因果来说,“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报”,这个是丝毫不爽,也不会差错的。这是怎么来的?本来就是这样的,自然而然的,这叫“道”,如是因,就得如是果。“修道之谓教”。明了因果的法则而修,断恶修善,种善因得善果,最后你的果才能圆满。种圆满的因,就有圆满的果。这种修德跟自性的性德圆融成一体,所谓“性修不二”,这叫圣人之教,圣人的教诲。中庸讲的理极为深广,教导我们依照自性之道而行“中和”。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够行“中和之道”,天地万物就会处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中庸所讲的道理是四书所依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四书乃至整个圣贤教育都是以这种吾人本善之本性为体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家的学问,跟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都不外乎是让我们恢复、回归自己本有的明德、佛性而已。如何开始修道呢?印光大师有一段话说,“其下手最亲切处在于格物慎独,克己复礼,主敬存诚”这八个字重要。“格物”就是格除物欲,战胜物欲。“慎独”是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不放肆、不随便,还是认真地格除自己内心的欲望以期达到“至善”。这种“慎独”的功夫很重要,能够“慎独”才会有诚意正心。“克己复礼”。“克己”是克服自己的习气毛病,把自己的恶行、恶语、恶念格除干净。“复礼”是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些教诲不是古圣先贤故意弄出来、制造出来禁锢我们、规范我们的,这些教诲都是讲我们心性中本有的性德,只是我们现在不能恢复性德,也就是不能“明明德”,就不能不先依靠圣贤教诲来修行。等到有一天能够恢复“明德”,那你所做的无一不跟圣贤教诲相应,那时候圣贤教诲就没有用处了,为什么?全是你自己的心行。“主敬存诚”,就是心中要有“诚敬”。“诚敬”两个字一分一秒都不能够失掉,圣贤学问从“诚敬”下手。 论语开篇简介 论语里面第一句话说,孔老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讲学习圣贤教育的喜悦。古人读书是享受,读书最快乐;现在人读书多苦

      《传承传统文化必读四书(DOC)》由会员206****923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承传统文化必读四书(DOC)》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2022年小学体育教师学期工作总结 2022年家长会心得体会集合15篇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