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天津大学-生物化学-幻灯片-ppt第十章

98页
  • 卖家[上传人]:F****n
  • 文档编号:88148581
  • 上传时间:2019-04-2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28MB
  • / 9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第十章 糖代谢与合成,第一节 新陈代谢概论 第二节 自由能与高能化合物 第三节 糖的分解代谢 第四节 糖原的合成代谢,第一节 新陈代谢概论,一、概念 二、新陈代谢的阶段 三、代谢途径,一、概念,生物机体从环境中获取物质,转化为体内的新物质(同化作用),并将体内的代谢产物排除体外(异化作用)的全过程。,二、新陈代谢的阶段,1消化吸收阶段:(属于同化作用) 摄食消化吸收养分 2中间代谢阶段:(属于同化作用) 组织的建造和更新 组织成分的分解 能量的释放、利用和贮存 产生代谢废物 3排泄阶段:(属于异化作用) 代谢终产物(代谢废物)随尿、汗或呼出气体等排出体外的过程,三、代谢途径,物质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每种物质的合成或分解,都需要经过若干个化学反应逐步完成。 这些反应都是一步接一步,按一定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的。 如葡萄糖作为一个前体,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变成中间产物丙酮酸,最后分解成终产物CO2和H2O,放出大量能量。,总结,合成代谢 (同化作用),分解代谢 (异化作用),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物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需要能量,释放能量,生物大分子分解为生物小分子,能量代谢,物质 代

      2、谢,第二节 自由能与高能化合物,一、自由能 二、高能化合物,一、自由能1,自由能(G):生物体内用于作功的在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生物体内用于作功的能都是由化学变化所提供的释放的自由能。 能量代谢:伴随着生物体的物质代谢所发生的一系列的能量转变。这种代谢也服从一般热力学定律。,一、自由能2,不论是机械体系或化学体系,能量关系上都符合 G = H - TS (G为自由能,H为总热能,T为体系温度,S为体系的熵) 即释放的能量不能全部转化为各种有用的功,总有部分化学能不能作功,而以热能形成释放,这部分能量称熵能。,一、自由能2,在化学体系中反应物和产物的能值不易测得,一般注意反应物转变为产物时的能量变化,特别是自由能的变化: G = H - TS (G为自由能的变化,H为总热能的变化,T为绝对温度, S为熵的变化),一、自由能3,如果A B, 用GA代表反应物A的自由能;GB代表产物B的自由能;G表示自由能的变化。 G GB GA 如果GBGA,G为负值,表明反应的进行伴随着自由能的降低,此反应为放能反应,可自发进行; 如果GBGA,G为正值,表明反应只有给予能量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此

      3、反应为吸能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因此,一种物质或化合物所含自由能越少越稳定。,二、高能化合物1(概念),高能化合物:含自由能特别多的化合物,它们可随水解反应或基团转移反应放出大量自由能。 高能磷酸化合物:含自由能特别多的磷酸化合物。 高能磷酸化合物水解时,每摩尔化合物放出的自由能高达7-16千卡(30-67千焦耳),常用P或 P表示。,二、高能化合物2 (磷酸化合物),生物体中常见的高能化合物,根据结构特点可分成几种类型: 1,磷酸化合物,磷氧型,胍基磷酸 化合物 -43.1 (10.0千卡 /摩尔),磷酸化合物,烯醇式磷酸化合物 Go KJ/mol -C=C-OP -61.9 (14.8千卡 /摩尔) 酰基磷酸化合物 -CO-OP -42.3 (10.1千卡 /摩尔) 焦磷酸化合物 P-OP -30.5(7.3千卡 /摩尔),磷氮型,HN =C-NP,二、高能化合物3(ATP),二、高能化合物4(非磷酸化合物),2,非磷酸化合物,硫脂键化合物 -31.4 (7.5千卡 /摩尔) 甲硫键化合物 -41.8 (10.0千卡 /摩尔),非磷酸化合物,C,O, S,CH3S+,第三节 糖的分

      4、解代谢1(总),一、糖的无氧酵解(EMP途径) 二、糖的有氧氧化(EMP-TCA) 三、磷酸戊糖途径(HMS途径),第三节 糖的分解代谢2(消化1),糖中的多糖和低聚糖,由于分子大,不能透过细胞膜,所以在被利用之前必须水解成单糖,双糖 单糖,(双糖酶包括麦芽糖酶、纤维二糖酶、蔗糖酶、乳糖酶等),淀粉 糊精 麦芽糖,纤维素 葡萄糖,、淀粉酶,纤维素酶 纤维二糖酶,双糖酶,第三节 糖的分解代谢3(消化和吸收),消化道不同部位糖的消化和吸收,第三节 糖的分解代谢4(分解途径),生物体内葡萄糖(糖原)的分解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糖酵解:在无氧化情况下,葡萄糖(糖原)经酵解生成乳酸。 葡萄糖丙酮酸乳酸 2有氧分解:在有氧情况下,葡萄糖(糖原)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3磷酸戊糖循环:葡萄糖(糖原)经此途径被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植物体的分解代谢,除上述三条途径外,还有生醇发酵及乙醛酸循环。,一、糖的无氧酵解1(总),一、糖的无氧酵解,可分为四阶段: 1,己糖磷酸酯的生成:葡萄糖经磷酸化变为1,6二磷酸果糖。 2,磷酸丙糖的生成:6碳糖裂解成两分子互变的磷酸丙糖。 3,丙酮酸的生成。

      5、 4,丙酮酸还原为乳酸。,一、糖的无氧酵解1(总),一、糖的无氧酵解1,不可逆反应,一、糖的无氧酵解2(第一阶段总),葡萄糖,糖原(淀粉),ATP,己糖激酶,6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磷酸果糖激酶,1,6二磷酸果糖,活化(不可逆),二次活化(不可逆),磷酸化酶,ADP,ATP,ADP,磷酸葡萄 糖异构酶,异构(可逆),一、糖的无氧酵解2(第一阶段1),己糖激酶,(1)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一、糖的无氧酵解2(第一阶段2),(2)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果糖,一、糖的无氧酵解2(第一阶段3),(3) 6磷酸果糖 1,6二磷酸果糖,一、糖的无氧酵解3(第二阶段),(4)(5) 1,6二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一、糖的无氧酵解4(第三阶段总),3磷酸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变位酶,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激酶,氧化磷酸化(可逆),产能(可逆),NAD+,NADH H+,ATP,ADP,+H3PO4,异构(可逆),一、糖的无氧酵解4(第三阶段1),(6) 3磷酸甘油醛 1,3-二磷酸甘油酸,一、糖的无

      6、氧酵解4(第三阶段2),(7) 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一、糖的无氧酵解4(第三阶段3),(8)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一、糖的无氧酵解4(第四阶段总),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化酶,丙酮酸激酶,丙酮酸,ATP,ADP,产能(不可逆),脱水(可逆),H2O,(11),NAD+,NADH H+,+H3PO4,乳酸,在生醇发酵中,丙酮酸在脱羧酶催化下失去CO2而生成乙醛。然后接受3磷酸甘油醛脱下的氢,被还原成乙醇,一、糖的无氧酵解4(第四阶段1),(9) 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一、糖的无氧酵解4(第四阶段2),(10)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一、糖的无氧酵解4(第四阶段3),(11)1 丙酮酸乳酸,一、糖的无氧酵解4(第四阶段4),(11)2 丙酮酸乙醛乙醇,一、糖的无氧酵解5(总反应式),糖酵解的总反应式为:,葡萄糖2Pi2ADP+2 NAD+ 2丙酮酸2 ATP2NADH2H+2H2O,2NADH将H交给2丙酮酸生成2乳酸,一、糖的无氧酵解1(总),一、糖的无氧酵解,不可逆反应,一、糖的无氧酵解6(产能情况2),葡萄糖2Pi2ADP+2

      7、NAD+ 2丙酮酸2 ATP2NADH2H+2H2O,在有氧情况下,2分子的NADH经呼吸链氧化成H2O可产生6个ATP,因此一分子葡萄糖可产生8个ATP 总结见南大P334,P335表92、3,一、糖的无氧酵解7(总结),关键酶:已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及丙酮酸激酶所催化的反应为不可逆反应,因此,这三个酶催化的反应为影响糖酵解的关键反应,这些酶叫关键酶。 6磷酸果糖激酶是决定酵解反应速度的关键酶,因此也可称为限速酶。,二、糖的有氧氧化1(1),从已糖分解成丙酮酸或乳酸,仅释放有限的能。大部分生物的糖代谢是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因此糖的有氧分解实际上是糖的无氧分解的继续。从丙酮酸生成以后,无氧酵解与有氧氧化才开始有了分岐。因此,糖的有氧氧化实质上是丙酮酸如何被氧化的问题。 葡萄糖的有氧分解代谢是一条完整的代谢途径。是从葡萄糖到丙酮酸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与水的一系列连续反应。,二、糖的有氧氧化1(2),葡萄糖 丙酮酸 乙酰辅酶A CO2+H2O,线粒体膜,胞液,(或糖原、淀粉),乳酸,三羧酸循环,酵解,有氧氧化,二、糖的有氧氧化2(总过程),糖有氧氧化的阶段: 1糖经磷酸化后氧

      8、化成丙酮酸,此过程与酵解完全相同,在细胞液中进行。 2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其中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COA。 3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并放出能量。,二、糖的有氧氧化3(总目录),(一)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二)三羧酸循环(TCA) 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一)丙酮酸的氧化脱羧1(反应式),丙酮酸氧化脱羧的反应式,(一)丙酮酸的氧化脱羧2(酶),丙酮酸脱氢酶系共有三种酶:丙酮酸脱羧酶、硫辛酸乙酰转移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一)丙酮酸的氧化脱羧3(辅酶),丙酮酸脱氢酶系的辅酶有硫胺素焦磷酸(TPP)(VB1)、硫辛酸、辅酶A、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VB2)和辅酶I(NAD+)(VB5、VPP),(二)三羧酸循环(概念),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部分是通过一种循环,在有氧条件下被彻底氧化为CO2和H2O的,这种循环称为三羧酸循环(trcarboxylic acid cycle),又称柠檬酸循环,简称TCA,由Krebs提出,因此也叫Krebs循环。,(二)三羧酸循环(总),1三羧酸循环的产生 2三羧酸循环的反应步骤 3三羧酸循环的特点及意义 4三羧酸循环能量计算 5三羧酸

      9、循环支路乙醛酸循环,1三羧酸循环的产生1,早在1920年Thunberg,1932年H. Krebs,1935年Albert Szent-Gyorgyi发现,在肌肉糜中加入柠檬酸(三碳二羧酸)和四碳二羧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可以刺激氧的消耗。 1937年Franz Knoop阐明了从柠檬酸经顺乌头酸、异柠檬酸、酮戊二酸到琥珀酸的氧化途径。 1937年Krebs证实了六碳三羧酸(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和酮戊二酸及四碳二羧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有强烈的刺激肌肉中丙酮酸氧化的活性,其他天然存在的有机酸都没有上述几种酸的活性强。,1三羧酸循环的产生2,Krebs同时发现丙二酸是琥珀酸脱氢酶系的竞争性抑制剂,即使此时在肌肉悬浮液中加入上述活性有机酸,也还有抑制效应,说明此酶催化的反应在丙酮酸氧化途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还发现,被丙二酸抑制的肌肉糜悬浮液中加入琥珀酸脱氢酶,催化反应的产物如延胡索酸、苹果酸或草酰乙酸也可引起琥珀酸的积累,说明另有一条途径氧化成琥珀酸。由此Krebs提出环状氧化途径的概念。 由于环中每个有机酸的加入,都可以使丙酮酸氧化量增加数倍,每个有机酸的最大反应速度都与丙酮酸氧化的最大速度相同,所以认为这是丙酮酸氧化的主要途径。,1三羧酸循环的产生3,总结前面这一系列实验结果,Krebs1937年提出了三羧酸循环。后来发现这一途径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中普遍存在,不仅是糖分解的主要途径,也是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的最终途径,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为此,1953年Kre

      《天津大学-生物化学-幻灯片-ppt第十章》由会员F****n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大学-生物化学-幻灯片-ppt第十章》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结业作业七年级语文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2022年小学体育教师学期工作总结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