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轼《定风波》及赏析 重点用红色标注.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87821787
  • 上传时间:2019-04-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7.5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一、 导入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东坡志林中又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可见,这首词应当是苏轼在前往沙湖相田的途中遭遇阵雨后的即景生情之作。它表达了苏轼当时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首词。一说到鉴赏文学作品,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以为这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在中学语文课上形成的习惯。但是,它们并不等于文学作品。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只是一个审美对象,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直接形式是文本(语言文字),它通过文本所表现的文学形象来传情达意。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在作品文本提供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具体再现和丰富作品所描述的情景或生活,把自己溶入作品,感同身受,取得“共鸣”,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这个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披文入情”的过程,它才是文学鉴

      2、赏的真正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并进一步分析和评价作品。当然,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但我们不能把它们作为文学鉴赏的起点。因为这样往往会让人先入为主、画地为牢,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甚至抛开作品本身,仅用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去主观臆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就背离了文学鉴赏的目标,也失去了文学鉴赏的乐趣。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读者在文学鉴赏中所得到的东西与作者在作品所要表现的东西之间可能有较大的不同。因为“所指”和“能指”完全是两回事。下面我们就从作品的文本出发,必要时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来具体感受苏轼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复杂心情。二、 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理解作品的内容上。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逢雨有感而作。由此可见,这是一篇即景生情的作品。词的正文分为上下两片。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先看上片,它主要写作者在雨中的行为和感受,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急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

      3、人并不为之所动,且吟且啸,徐步向前,竹杖芒鞋,自我感觉轻快无比,一点也不害怕,仿佛风雨并不存在一样,这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相呼应。大家只要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苏轼在此时吟诗啸词的具体情景,就不难体会他那淡泊外物的从容气度。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的,作者说“莫听”显然就有外物不足萦怀的意味。“竹杖芒鞋轻胜马”,这是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竹杖芒鞋的确很轻,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用它们来行路,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显然就差远了。所以,这里的“轻”只是作者此时心情的外化。显然,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必然另有所指,这里的“轻”字因此也必然另有含义。它们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这就需要仔细分析了。竹杖芒鞋是普通人或闲人的步行用具,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行人路上马蹄忙”嘛。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曾在答李之仪书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从这里可以知道,“竹杖芒鞋”是此时的苏轼的常见形象。此外,被人推搡谩骂,大家都不认得他是个官,此时的苏轼认为这是可喜的事情。这种心理是奇特的

      4、,从中可以看出他此时对于做官的畏惧与厌烦。这是可以理解的,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后来又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他人从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廷”,在知湖州的任上被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经过这些年的仕途遭遇后,他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这里的“马”与“为官”相联系,这里的“竹杖芒鞋”则与“为闲人”相联系,这里的“轻”显然就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了。很明显,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他用眼前的风雨比喻自己在仕途上遭受的打击;用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潇洒风度,比喻他遭受打击后淡泊人生的旷达胸怀;“竹杖芒鞋”喻指赋闲,“马”喻指为官,“竹杖芒鞋轻胜马”则表现了他此时“无官一身轻”的的从容自在。苏轼在遭受生与死的打击之后还能达观自解,有这种淡泊旷达的心态,实属少见。不过,在苏轼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丝隐痛,这也主要表现在词的这两句中。“莫”是“不要”的意思,“莫听”在这里有“劝阻”的意味;与此对应,“何妨”在这里有“推荐”的意味;两者连在一起,形成了“不要,不妨”这样的句子,由于在这里是苏轼自己对自己说,于是就有了一

      5、种自我劝解的意味。他这样劝解自己,实际是也是这样去做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苏轼的达观自解。正是这种痛楚让他产生了“退隐江湖”的想法,于是有了下面这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封建士大夫常有这样的信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出仕为官”相对的常常是“退隐江湖”,由此引出了词的下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里的“一蓑烟雨”,不是写眼前景,而是道心中事。试想一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哪里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眼前的沙湖道中雨,而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遭受打击后的苏轼是想着要退隐于江湖!苏轼写这首定风波是在三月,到九月写的临江仙一词中,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样的句子,使得负责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再结合他在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的心境,把“一蓑烟雨任平生”理解为归隐是合适的。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也与此合拍。注: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流行着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这种解释从积极处体会词意,但似乎

      6、没有真正触及苏轼思想的实际。再看下片。下片比较简单,它着眼于雨后,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想“退隐江湖”的心情。“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一句是写实。此时阵雨刚过,天已放晴,空气清新;料峭的春风迎面吹来,让人觉得有些冷;前边的山头上,夕阳斜照,好像在向诗人致意。微冷的春风吹走了诗人的酒意,使他头脑清醒;山头的阳光又送来缕缕温暖,让他有了淡淡的喜悦。如此的文字正显示了经历风雨洗礼之后的诗人内心的平静。然而,诗人毕竟已经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在这之后,他会有些什么想法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一句中,诗人不仅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还化用了陶渊明的句子“归去来兮”。“向来萧瑟处”表面上是指刚才遭遇风雨的地方,实则比喻自己在仕途上经历的坎坷。回过头来想想这些年来自己在仕途上的遭遇,实在是阴晴莫测、安危难料,还不如陶渊明那样辞官回家,退隐江湖,那样就“也无风雨也无晴”了。此时此刻,苏轼想退隐江湖的想法已跃然纸上。这一句正好与上片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相呼应。当然,这仅仅是他当时在遭受重大打击之后的一种想法而已,现实生活中的苏轼由于深受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的影响而

      7、并没有退隐江湖。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夜阑:夜尽。残,尽,晚。縠(h)纹:比喻水波微细。縠,绉纱类丝织品。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文学赏析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

      8、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

      9、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醒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其实,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

      《苏轼《定风波》及赏析 重点用红色标注.doc》由会员小**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定风波》及赏析 重点用红色标注.doc》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2022年小学体育教师学期工作总结 2022年家长会心得体会集合15篇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