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超全完整版笔记(打印完美版)

358页
  • 卖家[上传人]:实***
  • 文档编号:57401900
  • 上传时间:2018-10-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21MB
  • / 35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中中 国国 文文 学学 史史 绪绪 论论 第一节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一、史家记述: (一)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 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二)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 (三)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 较详细论述。 (四)(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 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 (一)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 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二)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 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 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 (一)(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 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二)(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三)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 时政

      2、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四)(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五)白居易与元九书,诗、骚以来诗歌发展历程作总结。 (六)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 (七)(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 出唐诗发展的因革流变。 (八)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汉魏六朝文学发展脉络。 (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 (十)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四、文学史著作: 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 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 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 最有影响著作。五、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 历程。 六、其他因素对文学影响: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之简练跟书写繁难有关系; 唐宋词的演唱

      3、方式对创作的影响; 印刷术发明以后大量文献得以广泛而长久流传,这对宋代作家学者化,进而对宋诗 以才学为诗特点形成有重要影响; 宋元说话艺术对小说创作影响,宋元戏曲演出方式对剧本创作影响。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中国文学的演进 一、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 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 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 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相反相成的因素。俗与雅;各种文体(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 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复古与 革新;文与道。 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一、三古、七段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 中叶(正德末)

      4、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二、思想内容;三、文学体裁;四 、文学语言;五、艺术表现;六、文学流派;七、文学思潮;八、文学传媒;九、 接受对象。 二、概述: (一)上古期 包括先秦、秦汉。 总:体裁,思想基础,儒重社会功能,道重审美价值已形成。 1、第一段先秦文学。创作主体由群体到个体;史从巫中分化出专门从事人事记录 ;士兴起活跃;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2、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期的第二段。创作主体处境变化,士聚集形成若干作家群体 ,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谲谏为己任。 (二)中古期 魏晋到明朝中叶 划分依据:(1)文学自觉在南北朝完成;(2)文学语言古奥到浅近;(3)诗、 词、曲鼎盛;(4)文言小说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唐代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宋元 两代繁荣,白话长篇小说元末明初出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作品;(5 )出现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传媒;(6)创作主体和对象,包括宫廷、士 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1、第一段魏晋到唐中叶。 (

      5、1)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 文向诗靠拢,出现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骈赋。杜甫承前启后。“建安风骨”和 “盛唐气象”两个诗歌的范式确立; (2)文学创作个性化; (3)宫廷核心作用,形成文学集团并相互切磋,提高文学技巧; (4)玄学佛学渗入文学。玄学真和自然,佛教真与空、心性、境界的观念,文学 观念多样化。2、第二段是唐中叶开始,“安史之乱”起,南宋灭亡止。 (1)韩、柳倡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改革,宋欧阳修等完成改革; (2)诗歌到宋寻到新路。就宋诗与唐中叶以后诗歌延续性而言:中晚唐始,重日 常生活描写,相关人文意象增多,宋代已成风气; (3)由杜、白开创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及忧患意识,晚唐减弱, 宋代加强; (4)宋诗人学者身份合一,议论成分增加,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 (5)唐中叶后曲子词兴盛,经温、李等之手,成为宋文学代表; (6)唐中叶后传奇兴盛,标志中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城市文化背景下唐代“市 人小说”兴起,宋代“说话”的兴盛,标志文学新发展。 、第三段元代到明中叶。(1)元代始叙事文学占主导。文学对象从案头读者转向勾栏瓦

      6、舍听众;传媒除纸 上读物,还有说唱扮演;元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杂剧与以温 州为中心的南戏;明传奇对元曲继承与发展; (2)元末明初出现 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两部长篇白话小说。 (三)近古期 嘉靖后总特点: (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商品化;文学作品的内容、题材、趣味发生变化; (2)王学左派影响,创作主体个性;肯定情欲;理学禁欲主义冲击; (3)小说最富生命力。 1、嘉靖初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文学集团和派别大量涌现及论争。诗文方面公安、竟陵、神韵、格调、性灵、桐城 派主张和实践;词方面有阳羡、浙西、常州词派主张和实践;戏曲方面有“临川派 ”和“”两大群体论争。 1、第二段从鸦片战争开始。 (1)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路同时寻求到新文学灵感; (2)文学创作发生变化。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 调。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工具,小说地位得到肯定;外国译作逐渐增多,文学叙事 技巧更新;报刊媒体出现,写作方法变化,出现报刊文体。 近古期终结,在“五四”运动 爆发的1919年。 三古七段和朝代分期双视角 第一编第一编 先秦文学先秦文学 绪绪 论论 先秦是中

      7、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 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 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 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 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吕氏春秋音初篇 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甲骨文 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 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 ”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 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诗经作品都是乐歌。约在春秋后,诗歌 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

      8、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文学的形态 一、文史哲不分。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有些文学作品是史 、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一)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 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 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 具备“阴阳”观念;“德”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 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二、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 三、楚地文学。铁器最早,间接促进战国楚文化发展。屈原说:“惜诵以致愍矣, 发愤以抒情。”(楚辞九章惜诵),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 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王逸离骚经序),借鉴诗经艺术 精神和手法,作出琦玮瑰丽诗篇。 四、模糊性、争议性。有些非一时一人作,传承中可能有损益,师说和后学说可能 混杂、增删;秦火后,多为汉人重新编定,难免有讹误。汉代传授先秦经典学

      9、派很 多,产生很多异说,模糊了先秦文学本来面貌。 第三节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文化承担者身份、地位发生变化。 一、夏商代和西周初,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主要承担者是巫觋,出于巫术祭 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主要文学作品。 上古巫史不分,史也具宗教性。史官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从事锡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商书中的盘庚、 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诸篇,是史家最早的散文创作。史官世代 传业,儒家所传经书,多为其旧藏典籍,其文辞可分质朴与文采两类:所记录的, 如周书中的大诰、康诰、酒诰都是朝廷的诰誓,辞风质朴,不加 文饰;自作的,如周书中的洪范、顾命等篇,条理细密、文思清晰。 二、西周时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官学内容,据周礼地官载六艺: 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贵族是西周、春秋文学主要创作者;同时 也有民间歌谣,作者大都平民。 三、春秋战国时,文化知识转移到士(贵族和庶人之间的阶层)。 第四节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学大致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一、夏商文化。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夏商二代文化略同。”即贯通夏商文 化某些相同的制度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都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 巫文化最有代表性。 (一)诗歌。传说南音起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东音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 。夏商时代已有较完整的诗歌出现。如夏启时的九歌,与祭天活动有关,应该 是祭祀歌谣;商代如诗经商颂五篇,歌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用于祭祀; 商代韵文还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 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多样,古代诗歌 萌芽状态特点。 (二)散文。巫史文化昌盛促进散文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超全完整版笔记(打印完美版)》由会员实***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超全完整版笔记(打印完美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