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于“放”

16页
  • 卖家[上传人]:aa****6
  • 文档编号:48886019
  • 上传时间:2018-07-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93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于 “放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 “教”是为了学生的 “学” ,但学生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有主观能力作用的人。学生接受教师的教,都要通过自身的内化活动来实现。从这个意义讲,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怎样才能让低年级的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呢?近年来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有 “放” ,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1、 放手让学生说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探索、记忆。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这样,每位同学就能不同程度地把自己观察到的说了出来,接着,要求同桌学生互相说,最后再个别汇报,这一过程,就把有的同学说不出的或说得不全面的地方弥补上了,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地提问,不同的想法各抒己见,并可以争论。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

      2、,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样想的?从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曾经出过这样一道题:妈妈每天工作 8 小时,一星期工作多少小时?学生 A 的解法是:87=56(小时) 因为一星期有 7 天。学生 B 的解法是:86=48(小时) 因为我妈妈每星期只休息一天,一星期工作了 6 天。学生 C 的解法是: 85=40(小时) 因为我们每星期休息两天,我妈妈和我一样,休息两天,工作 5 天,所以一星期应按 5 天计算。以上几位学生的不同答案,都有道理。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轻易地加以否定,势必扼杀了学生智慧中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反之,不轻易地加以否定,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说,使他们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愉快气氛中进行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1、 放手让学生做“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探索事物。也就是说,动手操作是小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

      3、一,低年级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针对这个特点,我经常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利用学具,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用学具帮助学习数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学生手、脑、口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从而获取知识,学会学习。例如: 在 5 以内的分与合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操作学习的:先让学生拿出 2 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得到 2 并学会用分1 1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 4 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4 4 41 3 2 2 3 1师: “刚才大家每人只摆了其中的一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真的, “智慧出在手指尖上” ,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 4 个木真都放在左边,每次移 1 个到右边就是(3,1) 、 (2,2) 、 (1,3) ;也有的讲可以先把 4 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 1 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的分,就成了(1,3) 、

      4、(2,2 ) 、 (3,1)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予以表扬,同学们得到鼓励,主动探索的精神更足了。在引导学生讨论 3 的分与合时,学生进一步发现 3 3,这2 1 1 2两种分法只是位置反一反,找到了规律,我们能摆一种说两种,简约了操作过程。到学 5 的分与合时,水到渠成,学生看到 5 个木块就可以在头脑中利用表象很快说出: 51 和 4 4 和 12 和 3 3 和 2学生掌握了 5 以内数的分与合,为 610 各数的分与合打下基础,那时,不用教师教,他们也能主动、清晰、有序地说出各数的组成。再如: 教学 “认图”时,我就要求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与老师出示的实物图相同形状的学具,用手摸一摸,摆一摆,堆一堆,滚一滚,以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都抢着发表各自所发现的秘密(各形状特征) ,从而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特征。趁他们印象深刻时,再让学生发挥想象才能,举实物讲形状,学生通过眼看、手做、脑想等活动而学的知识容易懂,记得牢,理解深刻,掌握牢固。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小学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为数学概念的建立打下形

      5、象、生动的表象基础。这样就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学生得到了主动的发展。总之,敢于 “放” ,就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获得数学知识。实践使我体会到,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创造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 “教”是为了学生的 “学” ,但学生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有主观能力作用的人。学生接受教师的教,都要通过自身的内化活动来实现。从这个意义讲,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怎样才能让低年级的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呢?近年来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有 “放” ,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1、 放手让学生说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探索、记忆。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这样,每位同学就能不同程度地把自己观察到的说了出来,

      6、接着,要求同桌学生互相说,最后再个别汇报,这一过程,就把有的同学说不出的或说得不全面的地方弥补上了,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地提问,不同的想法各抒己见,并可以争论。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样想的?从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曾经出过这样一道题:妈妈每天工作 8 小时,一星期工作多少小时?学生 A 的解法是:87=56(小时) 因为一星期有 7 天。学生 B 的解法是:86=48(小时) 因为我妈妈每星期只休息一天,一星期工作了 6 天。学生 C 的解法是: 85=40(小时) 因为我们每星期休息两天,我妈妈和我一样,休息两天,工作 5 天,所以一星期应按 5 天计算。以上几位学生的不同答案,都有道理。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轻易地加以否定,势必扼杀了学生智慧中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反之,不轻易地加以否定,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同时也培养了学

      7、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说,使他们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愉快气氛中进行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1、 放手让学生做“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探索事物。也就是说,动手操作是小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低年级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针对这个特点,我经常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利用学具,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用学具帮助学习数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学生手、脑、口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从而获取知识,学会学习。例如: 在 5 以内的分与合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操作学习的:先让学生拿出 2 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得到 2 并学会用分1 1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 4 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4 4 41 3 2 2 3 1师: “刚才大家每人只摆了其中的一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

      8、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真的, “智慧出在手指尖上” ,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 4 个木真都放在左边,每次移 1 个到右边就是(3,1) 、 (2,2) 、 (1,3) ;也有的讲可以先把 4 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 1 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的分,就成了(1,3) 、 (2,2 ) 、 (3,1)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予以表扬,同学们得到鼓励,主动探索的精神更足了。在引导学生讨论 3 的分与合时,学生进一步发现 3 3,这2 1 1 2两种分法只是位置反一反,找到了规律,我们能摆一种说两种,简约了操作过程。到学 5 的分与合时,水到渠成,学生看到 5 个木块就可以在头脑中利用表象很快说出: 51 和 4 4 和 12 和 3 3 和 2学生掌握了 5 以内数的分与合,为 610 各数的分与合打下基础,那时,不用教师教,他们也能主动、清晰、有序地说出各数的组成。再如: 教学 “认图”时,我就要求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与老师出示的实物图相同形状的学具,用手摸一摸,摆一摆,堆一堆,滚一滚,以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都抢着发表各自所发现的秘密(各形状特征) ,从而

      9、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特征。趁他们印象深刻时,再让学生发挥想象才能,举实物讲形状,学生通过眼看、手做、脑想等活动而学的知识容易懂,记得牢,理解深刻,掌握牢固。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小学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为数学概念的建立打下形象、生动的表象基础。这样就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学生得到了主动的发展。总之,敢于 “放” ,就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获得数学知识。实践使我体会到,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创造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 “教”是为了学生的 “学” ,但学生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有主观能力作用的人。学生接受教师的教,都要通过自身的内化活动来实现。从这个意义讲,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怎样才能让低年级的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呢?近年来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有 “放” ,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1、 放手让学生说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探索、记忆。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这样,每位同学就能不同程度地把自己观察到的说了出来,接着,要求同桌学生互相说,最后再个别汇报,这一过程,就把有的同学说不出的或说得不全面的地方弥补上了,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地提问,不同的想法各抒己见,并可以争论。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样想的?从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曾经出过这样一道题:妈妈每天工作 8 小时,一星期工作多少小时?学生 A 的解法是:87=56(小时) 因为一星期有 7 天。学生 B 的解法是:86=48(小时) 因为我妈妈每星期只休息一天,一星期工作了 6 天。学生 C 的解法是: 85=40(小时) 因为我们每星期休息两天,我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于“放”》由会员aa****6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于“放”》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2022年小学体育教师学期工作总结 2022年家长会心得体会集合15篇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